健身心智模組|努力&獎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類擁有一副不進則退的肉體,不論你有多少的天賦,都不敵上天給人類獨有的限制『自然肌肉衰退』。
為了對抗這種衰敗,科學家們在運動員身上實驗出了高CP值的肌肉運動『健身』,而健身儼然成為現代人對抗衰老命運的手段。
但如此新興的科學訓練出現,人類的大腦卻無法整合資訊與理解其中的奧妙,進而出現了許多與人類直覺相衝突的觀念。

有努力=有回報?

這其實是一個天堂般美好的想像。
對我們的大腦來說『甚麼都不做就有回報』才是它最高最原始的宗旨,
好逸惡勞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劣勢。
而有努力就有獎賞的概念,卻是從文明中發展出來的方法,為得是希望勞動力們安分守己,統治者才能專心治國。
但現實是『努力是基本的,努力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論是從原始人還是現代人的大腦,我們都知道這世界就是不公平,因此為了生存,有時候我們必須硬著頭把眼前的麻煩事排除,才能過上安穩的日子。
有趣的是,當我們盡一切努力通過這些考驗後,我們的大腦自己就會分泌多巴胺等激素獎勵自己,尤其是這些考驗的難度相當高,高到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甚至是關乎性命時,克服這些難關後的成就感,竟然會比甚麼都不做的幸福感,還讓大腦上癮,使我們願意再次冒險犯難。

 

成就感才是回報

健身的回報根本性是出自於我們大腦內的獎勵機制,而肉體的成長只是附加的成果,雖然多數人知道健身可以對肌肉纖維造成破懷,而身體會在事後修補,讓肌肉更強壯,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內分泌控制了肌肉成長』
在內分泌系統複雜的影響下,因成就感能夠有效的影響肌肉的合成,也就是當一天的訓練包含了;克服、挑戰、獎勵,成功執行之後,我們的大腦會盡力的開啟合成的機制。因此,訓練必須具有難度,最好是需要很努力才能維持的內容。

例如
在每一組12下的動作,在一組的最後再多做兩下,
如果完成了就在下一組增加一點點重量,
若是完成了12下,那麼下一組的最後再加2下。
當沒力的時候就將重量和次數下修,
同時可以要求自己將每一個動作都做到標準,
這就是我在輕重量訓練中提高成就感的方式。

完成訓練後就是吃一餐健康、乾淨、影養的食物,最後只要晚上有個良好的睡眠,如此一來克服、挑戰、獎勵三個要素就全湊齊了,大腦自然會將回復的機制打開。
像這樣合理的變換訓練難度,就能比一成不便的訓練還要有效的刺激肌肉,同時還讓大腦知道這樣的訓練是有難度的,並且我有盡力克服它,用這樣積極、正向、實現自我的心態訓練,絕對是最能維持動力和熱情的方式。

 

最後提醒

不要經常將自己的訓練影片及照片放在社群媒體上,若真的很想放上網與大家分享,那務必在結束訓練之後再執行,因為這些社群媒體的回饋太過刺激,且通常對大腦有不良的影響,進而大量的干擾訓練當下的狀況。

雖然不排除練得健壯容易受人讚揚,同時也會的到多巴胺,但是訓練的當下就得到足夠的獎勵,會讓大腦覺得『這樣就好了』的怠惰出現,使的腎上腺素等可以發揮潛力的激素被沖淡,喪失了訓練的動力。

況且長時間的依賴別人的評價,就會出現因讚美而得意,受批評卻失意的狀況,而這樣高低不定的情緒如果太嚴重,很有可能使我們內分泌失調,反而讓強身健心的效果消失,成為一個低自尊的人。

反而是那些走在自我實現道路上的人,雖然現在他不是全場最亮眼的健身巨巨,但他用運用正面獎勵的心智健身,並且把每天的目標設定在剛好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的程度,讓每一次離開健身房都是出滿成就感。

久而久之,這樣執行的人就能比其他人更願意去運動,運動需要的體力與事後效果也會更好,而有了熱情自然會主動追求更好的知識與技術,讓自己正式進入良好的循環,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健康身體』。


謝謝你看到這裡,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提問,
若不方便的話也可以到我的IG私訊,
平時會分享我在日常中的『健身』與『格鬥』
也歡迎大家與我分享自己運動上的問題。

 

 

ZJJasper |格鬥 X 健身 X 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三種訓練結構搭建了一天的訓練內容,同時將整個訓練計畫推往我們希望的方向,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這些訓練方法,並從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一條道路。
大家不覺得奇怪嗎? 為什麼我們想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這麼困難? 我們在這資源豐盛的年代,可以嘗試各種興趣,參加前所未見的活動,輕易獲取古今中外近乎無限的知識,但我們終究找不到自己喜歡做、想做、一定要做的事,就像擁有一整罐蜂蜜的螞蟻,一邊嘗著無盡的甜蜜,卻哭喊著「我找不到能帶走的幸福」。
在輕鬆玩樂的心情中成長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而我在玩格鬥中體會到了, 你們想一起玩嗎?
需要同時進行有氧運動與自由重量,才能最有效且長期的執行減重計畫,自由重量訓練到底有那些好處,以及它能為身體帶來甚麼影響,又要如何應用。
減重與減脂是一般大眾最常見的煩惱,並開始接觸運動的原因,多數人在還未能辨識訓練是否適合自己,就一股腦地栽進了瘦身幻想中。 對於大眾來說減重與減脂大同小異,並認為兩者應該相輔相成,有一就有二,但這個觀念錯得離譜。 對於受過一定重量訓練教育的教學者來說,兩者之間相差甚遠。 減重還是減脂 在多數情
繼上次說到超補償,我想多數人應該會有以下幾個疑問。如何最大化自己的超補償?需要從上一次的訓練中完全回復才進入下一次訓練嗎?超補償之後的運動表現能維持多?
這三種訓練結構搭建了一天的訓練內容,同時將整個訓練計畫推往我們希望的方向,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這些訓練方法,並從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一條道路。
大家不覺得奇怪嗎? 為什麼我們想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這麼困難? 我們在這資源豐盛的年代,可以嘗試各種興趣,參加前所未見的活動,輕易獲取古今中外近乎無限的知識,但我們終究找不到自己喜歡做、想做、一定要做的事,就像擁有一整罐蜂蜜的螞蟻,一邊嘗著無盡的甜蜜,卻哭喊著「我找不到能帶走的幸福」。
在輕鬆玩樂的心情中成長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而我在玩格鬥中體會到了, 你們想一起玩嗎?
需要同時進行有氧運動與自由重量,才能最有效且長期的執行減重計畫,自由重量訓練到底有那些好處,以及它能為身體帶來甚麼影響,又要如何應用。
減重與減脂是一般大眾最常見的煩惱,並開始接觸運動的原因,多數人在還未能辨識訓練是否適合自己,就一股腦地栽進了瘦身幻想中。 對於大眾來說減重與減脂大同小異,並認為兩者應該相輔相成,有一就有二,但這個觀念錯得離譜。 對於受過一定重量訓練教育的教學者來說,兩者之間相差甚遠。 減重還是減脂 在多數情
繼上次說到超補償,我想多數人應該會有以下幾個疑問。如何最大化自己的超補償?需要從上一次的訓練中完全回復才進入下一次訓練嗎?超補償之後的運動表現能維持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許多人在健身的初衷中可能只考慮身體健康,但是否能透過其他的好處來激勵自己更重要?本文探討了健身的多重動機,例如提升自信、改善形象及面對生活挑戰的勇氣。即便身體健康需重視,但許多我們追求的生活品質及成就,往往需依賴定期的鍛鍊和自律。本文也反思了現代人對健身的看法,以及如何找到個人動力。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 運動———大腦的最佳伙伴 我們都知道定期鍛煉身體能帶來各種好處,如更好的身體健康、更高的運動能力、更強的心肺功能等。但你知道嗎,運動對大腦的健康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透過適當的運動,我們的大腦也能變得更加聰明和敏捷。 1.促進神經元的產生 當我們進行運動時,大腦會產生更多的神經元和
Thumbnail
透過努力不懈的運動訓練,無論是專業運動員或是自行健身者,都能體會到努力的重要性。然而,努力並不一定能夠帶來與他人相同的成果。運動訓練須根據個人狀態多方嘗試,謹慎評估自身狀態,並做好準備面對可能的挑戰。這樣的體悟不僅適用於健身領域,更適用於任何領域。
Thumbnail
▌阻力訓練增加肌肉的秘訣: 肌肉成長關鍵要素? 擁有強壯的肌肉與吸引人的外貌體魄是許多人的夢想,不僅是為了健康,更是為了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而談到肌肉成長,其背後有許多運動生理學當中的關鍵概念......
運動真的是大腦的最佳燃料,做有氧運動會讓大腦分泌一種叫 BDNF 的東西,可以讓神經細胞更強壯,還能預防腦袋退化。每天花個 30 分鐘跑跑步或快走一下,記憶力和專注力真的會變更好。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覺得開心又適合的運動方式,像跳繩、騎腳踏車都很不錯!把健康跟活力融入生活,日子會更有朝氣。
Thumbnail
只要別把使用原本擁有的存量,用來訓練後成為增量的過程,當成剝奪。 就不會匱乏,即便是持續地被使用,也只是證明自己是正在擁有無限的過程中而已。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許多人在健身的初衷中可能只考慮身體健康,但是否能透過其他的好處來激勵自己更重要?本文探討了健身的多重動機,例如提升自信、改善形象及面對生活挑戰的勇氣。即便身體健康需重視,但許多我們追求的生活品質及成就,往往需依賴定期的鍛鍊和自律。本文也反思了現代人對健身的看法,以及如何找到個人動力。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 運動———大腦的最佳伙伴 我們都知道定期鍛煉身體能帶來各種好處,如更好的身體健康、更高的運動能力、更強的心肺功能等。但你知道嗎,運動對大腦的健康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透過適當的運動,我們的大腦也能變得更加聰明和敏捷。 1.促進神經元的產生 當我們進行運動時,大腦會產生更多的神經元和
Thumbnail
透過努力不懈的運動訓練,無論是專業運動員或是自行健身者,都能體會到努力的重要性。然而,努力並不一定能夠帶來與他人相同的成果。運動訓練須根據個人狀態多方嘗試,謹慎評估自身狀態,並做好準備面對可能的挑戰。這樣的體悟不僅適用於健身領域,更適用於任何領域。
Thumbnail
▌阻力訓練增加肌肉的秘訣: 肌肉成長關鍵要素? 擁有強壯的肌肉與吸引人的外貌體魄是許多人的夢想,不僅是為了健康,更是為了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而談到肌肉成長,其背後有許多運動生理學當中的關鍵概念......
運動真的是大腦的最佳燃料,做有氧運動會讓大腦分泌一種叫 BDNF 的東西,可以讓神經細胞更強壯,還能預防腦袋退化。每天花個 30 分鐘跑跑步或快走一下,記憶力和專注力真的會變更好。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覺得開心又適合的運動方式,像跳繩、騎腳踏車都很不錯!把健康跟活力融入生活,日子會更有朝氣。
Thumbnail
只要別把使用原本擁有的存量,用來訓練後成為增量的過程,當成剝奪。 就不會匱乏,即便是持續地被使用,也只是證明自己是正在擁有無限的過程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