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FM〕E.353心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今天這個時代,人們好多時候,容易把閱讀情調化,包括把書店情調化。我非常反感這種表達。當然我這些話也只是對還在閱讀的人說的,那些不閱讀的人我也不在乎說服你們,我只是想說:能夠在閱讀裡找到快樂、覺得閱讀本身很美好的人,我更願意和你們在一起。」

故事FM是我通勤時最常聽的podcast節目,2017年開播,現在已經超過七百集,我從去年初開始聽,知道總有一天節目主題都會聚集在2020年的疫情,撐過了這一段,今天終於聽到比較有趣的一集,故事的講述者是一間獨立書店的老闆——亞述(E353.這家虧損的獨立書店裡,有一位討人厭的老闆)。

主持人愛哲提到亞述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列出他認為一間好書店應該具備的條件,節目中主持人只唸了幾條,我很好奇其他的條件是什麼,所以搜尋了一下,看到其中一條,似乎是理所當然,卻是現代社會無法支撐起來的條件:「書永遠是書店的主題」。

我同時搜尋到幾篇新聞,報導上海開了許多「高顏質」的書店,亞述批評說:「書店的核心應該是書。」

今天跟同事聊到這件事,感慨書店變成假文青拍照打卡的地方,如果時代的趨勢不是走向這些外在的裝修,而是獨立書店才是王道,書店老闆都要怪裡怪氣,這個時代或許會繽紛許多。

不過後來想一想,我真正感慨的,是那些去各種地方拍照打卡拍影片的人,甚至不能稱為「假文青」了,他們沒有要假裝自己是什麼,而是你知我知的要點閱率跟流量,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博取你的關注。這是個沒有假文青的時代,只有「博取關注的人」。沒有更多的意義了,只剩下點閱率。

我不禁想到阿讓跟小敘敘看了無數次的《假面騎士聖刃:不死鳥的劍士與破滅之書》劇場版,大反派變身時帥氣說道:「這個世界終將走向虛無。」

以下是亞述的《一家好書店的二十二條標誌》:

1、能夠抽煙

2、有出版超過五年而沒有售出的書,有半個或一個世紀以前出版的書用於出售或不出售

3、有不賣的書

4、提供飲料,但不是誰都可以享用

5、儲存有大量喝不完的酒

6、從不做廣告,但定期發布書訊

7、書店和客人之間保持並不商業的熟人關系,但客人會買書

8、書店不會因為客人買書而感到被照顧

9、客人會因為來這裡買書感到榮幸

10、書永遠是書店的主題

11、經常有新書上架

12、追求賣書但不迎合時尚

13、做出版

14、店主是真正熱愛文學和思考並嘗試寫作的人

15、永不打折,不免單,但堅持給客人最好的書

16、承擔社會義務但不以此標榜自己

17、一直開下去,而不管賺不賺錢

18、不賺錢但有辦法一直存在下去

19、不接受政府扶助而堅信書業應該獨立、體面的存在

20、向一切有才華而尤其是年輕的人開放,偶爾可以違反第15條

21、不攀附名流和有錢人

22、保持對文學、藝術的理解力,但將空頭文學家、冒牌的藝術家、騙子、自大狂拒之門外

或許還可以加上:

23、杜絕「永遠在談論並且只談論自己的人」,小心「從不談論自己的人」。

這不是教條,而是目標。除了1、3、5條已一勞永逸做到了,其餘,我要努力!

    avatar-img
    4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野比大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延續「社會學(系)無用之亂」的討論,為什麼經常會有社會系畢業生出來批評社會學(系)無用?為什麼會週期性地發生社會學(系)無用之亂?社會系畢業生到底在煩惱什麼? 這是我們討論社會學(系)有用無用時,未曾關心的事。 何謂社會學的想像? 回到社會學(系)無用之亂
    作者:村上春樹 譯者:賴明珠 2009_時報出版
    每過一段時間,網路上就會有一波社會學無用的爭議⋯⋯
    社會學的定義,不定期更新
    01 《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作者:劉紹華 2013_群學  02 《貧困世代:低收入、長工時、無殼蝸牛、無法結婚生子……大人無法理解年輕人的窮忙並非不努力,而是社會制度所逼!》 作者:藤田孝典 譯者:賴芯葳 2016_高寶 03 《安息日的真諦》(The Sabbath: Its
    01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V. Banerjee)、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 譯者
    延續「社會學(系)無用之亂」的討論,為什麼經常會有社會系畢業生出來批評社會學(系)無用?為什麼會週期性地發生社會學(系)無用之亂?社會系畢業生到底在煩惱什麼? 這是我們討論社會學(系)有用無用時,未曾關心的事。 何謂社會學的想像? 回到社會學(系)無用之亂
    作者:村上春樹 譯者:賴明珠 2009_時報出版
    每過一段時間,網路上就會有一波社會學無用的爭議⋯⋯
    社會學的定義,不定期更新
    01 《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作者:劉紹華 2013_群學  02 《貧困世代:低收入、長工時、無殼蝸牛、無法結婚生子……大人無法理解年輕人的窮忙並非不努力,而是社會制度所逼!》 作者:藤田孝典 譯者:賴芯葳 2016_高寶 03 《安息日的真諦》(The Sabbath: Its
    01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V. Banerjee)、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 譯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去書店都買了什麼呢?你相信在書店可以買到好人生嗎? 這本「去書店買個好人生」透過八章節的安排,除了說明閱讀帶來的好處和能力之外,也分享如何挑選書籍、書籍的包裝和設計對閱讀吸引力的影響、如何與書做斷捨離⋯⋯等。而本篇文章則摘要作者書中的文句,並以個人的體悟和心得分享做回應。
    Thumbnail
    請大家多多用行動支持書店,有生存空間才能百花齊放。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有朝一日,我也要來寫小說吧,把我心中的願望清單,一次滿足創造在我的作品裡。 這間書店,一讀就知道這是作者為了滿足所有愛書人的願望清單,集中火力展示出一間現實生活裡無法存在的書店,因為這是一間: 愛書人開的店: 從看似流氓的老闆到文青溫柔的店長,都熱愛閱讀而腦子內建資料庫隨時可以調閱推薦書籍給讀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店老闆的日記,記錄他的經營書店已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文章中也提到了現在讀者買書的習慣和趨勢。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獨立書店是否應該實施低消政策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其他地方都有低消為何書店不能有?但也有人認為,獨立書店的精神應該是開放、自由的,不應該讓低消限制了逛書的樂趣。作為書店的兼職店員,我有了與眾不同的體會和觀點。
    Thumbnail
    你去書店都買了什麼呢?你相信在書店可以買到好人生嗎? 這本「去書店買個好人生」透過八章節的安排,除了說明閱讀帶來的好處和能力之外,也分享如何挑選書籍、書籍的包裝和設計對閱讀吸引力的影響、如何與書做斷捨離⋯⋯等。而本篇文章則摘要作者書中的文句,並以個人的體悟和心得分享做回應。
    Thumbnail
    請大家多多用行動支持書店,有生存空間才能百花齊放。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有朝一日,我也要來寫小說吧,把我心中的願望清單,一次滿足創造在我的作品裡。 這間書店,一讀就知道這是作者為了滿足所有愛書人的願望清單,集中火力展示出一間現實生活裡無法存在的書店,因為這是一間: 愛書人開的店: 從看似流氓的老闆到文青溫柔的店長,都熱愛閱讀而腦子內建資料庫隨時可以調閱推薦書籍給讀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店老闆的日記,記錄他的經營書店已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文章中也提到了現在讀者買書的習慣和趨勢。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獨立書店是否應該實施低消政策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其他地方都有低消為何書店不能有?但也有人認為,獨立書店的精神應該是開放、自由的,不應該讓低消限制了逛書的樂趣。作為書店的兼職店員,我有了與眾不同的體會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