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後媽》繼母的哀傷與憂鬱–風險因子|閱讀筆記

2023/10/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繼母的哀傷與憂鬱」是本書會讓我一讀再讀的章節,有經驗的人讀完後會有種「我並不孤單」的安慰感,原來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而對於還在觀望的朋友,此章節提供許多參考資料,讓你做好踏入後媽世界的心理準備。

繼母是悲傷的產物,本質上是一件不快樂的事。p1

打開這章節映入眼簾的是這句強而有力充滿負能的一句話,真的是有這麼悲慘嗎?那誰還要當後媽?誰敢踏入這個世界?

不過人生不就是這樣?沒遇到問題總抱持著許多美好的幻想,曾經的我也樂觀地想著,「我不用生孩子就有現成的多讚阿!!」、「都成年了,不用照顧寶寶多好啊!!」現在還是為自己當時的單純捏把冷汗。

「我不喜歡一直沉溺在情緒中,我不是負面的人,我是徹頭徹尾的樂觀主義者。然而,某些時候實在是任人太沮喪。」芭比特p3
我訪談過的繼母,沒有任何人告訴我,他們完全快樂,甚至沒人能做到大部分的時候沒壓力。p4

樂觀主義加上有青少年心理學背景的我也時常這樣懷疑自己,即使自信滿滿對與青少年相處超級有把握的我,也慘遭滑鐵盧! 那麼其他人呢?在這神祕的世界大家都是如何度過的呢?

然而在台灣關於後媽的支持性社團卻不多也不活躍,因此引發了我的好奇心,依內政部統計資料可發現過去十年,每年再婚人數男女各約兩萬人,十年來女性再婚人數約二十萬人,這些身為後媽勇敢的女性們,妳們在哪裡?身邊有人支持嗎?

風險因子一:孤立與疏離

「依據我的經驗,我留意到相較一般人,繼母更可能感到孤立、寂寞、懷疑自己,接著這些感受就成真。」曼哈頓精神分析師紐曼。p6
「當缺乏歸屬感帶來太大的痛苦,女性會放棄,或是變得怨天尤人,感到被遺棄。」伴侶研究者強森。p7

從我過去寫的抱怨文,不難發現自己覺得被邊緣化的跡象,最後寫的小品標題則直接定為「你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的確,你的孩子終究不是我的孩子,我該如何無條件地愛他們呢?尤其是一再感受被孤立時,原本愛他們的心也早已消磨殆盡,直到放棄。

風險因子二:反芻思考

「女性孤立無援時,很容易覺得一切會這樣,都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羅琳或斯曼。p8
繼母的生活猶如恐怖的百慕達三角洲–孤立於世,導致疏離的感受與反芻思考。我們可能被海水吞沒,先前的自我消失無蹤。p9

善良是我們的本性,相信大部分的人遇到問題時都會自我反省,尤其多數後媽們一開始多是出於愛,想好好把對方的孩子視如己出,無奈太多的力不從心......

還好現在的我學會了不再責備自己,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可以決定劇情發展,不如預期時盡快找癥結點對症下藥,避免內耗太久導致傷身又傷感情。

風險因子三:建立關係的想望

我感到嫁給有孩子的男人,就像加入了邪教,我放棄正常的世界,放棄自己擁有與重視的每一件事,全心為一個為一個累人的新目標而活–其他人無法理解那個目標,那個目標卻是我的人生重心。人類是重視人際關係的動物,這種被隔開得感受會種種打擊一個人。p10
我們的先生因為沒察覺問題,或是覺得那是瑣碎小事,沒我們說的那麼重要,們會要我們算了。p11
繼親家庭是某種易燃物質:我們女人重視關係,再碰上情商沒那麼好的先生、心懷不滿的繼子女,一個不小心就會冒出熊熊烈火,一燒再燒。p11

心理學家阿德勒表示「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其實就連隱士,也很在意他人的眼光。」

對我來說人際關係很簡單,合則來不合則散,但是家人跟繼子女的關係卻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想辦法也要好好處理這一類非自願的關係,可想而知煩惱應當是更多了,且是不能逃避的煩惱。

風險因子四:矯枉過正

邪惡繼母的幽靈在我們頭上盤旋,我們身處四大的壓力之中,我們必須向世界、向自己正名,我們不是壞人,也不是虐待狂,我們其實是好人,甚至無從挑剔的完人。p12
「繼母什麼都要做到最好,人們才會覺得她們夠格。」露西爾杜.博曼博士。p14
「她們為了自己扮演的角色過度付出,全力照顧繼子女,想證明自己不是邪惡繼母,她們把自己燃燒殆盡後,心理困擾浮出水面。」加拿大精神科醫師莫瑞森、湯姆森。p15

過程中我曾試著找諮商師的幫助,想確認我是壞女人嗎?為何總是被孩子惹毛?自己的情緒狀態有問題?用各種方式想證明些什麼,最後在隊友的支持下,說出心中的擔心與害怕,得到諒解後,才知道自己過度擔心了,有些問題就像婆媳問題一樣千古難解,只能對自己說:放過自己吧!

風險因子五:帶來的無力感與雙重標準

我訪談過的繼母,好幾位都提到一件相當不公平的事:繼子女被允許討厭與怨恨繼母,甚至是鼓勵,我們卻不被允許這麼做,無人理解我們受的苦。p16

風險因子六:受氣包症候群

繼親家庭的研究人員與專家,記錄下大量繼母感到冤枉的例子,證實孩子對父親的恨意與怒氣,八成會被投射到繼母身上。p17

風險因子七:丈夫不支持

當我們抱怨孩子有問題,指出他們的行為哪裡不對,或是純粹想抒發情緒,我們的先生可能火上加油,要我們「別想太多」或是「不要在意就好–《有那麼嚴重嗎?」我們已經壓力很大,感到被輕視、被無視,甚至是不重要,丈夫的這種話只會雪上加霜。p20

別想太多」是一秒惹毛我的句子,別想太多?為何不想想他們為何一而再地做出同樣的事,還要我別想太多?是他們眼白太多還是我想太多?

想讓我跳針模式開啟,講這句就對了!^0^

風險因子八:專業人士的偏見與糟糕的建議

和有孩子的男人結婚,通常會招來大倆不請自來的建議—許多建議是故意講給你聽的,通常還自相矛盾,更別提毫無用處。經過全面篩選後,我們依舊不曉得該扮演什麼角色,不清楚該怎麼做。

這也是我為何以寫作的管道抒(抱)發(怨)情緒,因為藉由寫作紀錄每個情緒的當下與自己對話,不只能梳理自己的情緒外還能找出解決之道。畢竟多數的親友沒這類的經驗,得不到適當的建議外,自己也容易成為丟垃圾一員,成了他人的負擔。

這本《變身後媽》的許多研究報告及資料都是以美國為背景,我印象中的美國人應該是熱情開放,沒想到在繼親家庭裡的後媽,也面臨同樣的煩惱,那深受傳統教育思想的我們呢?在面臨這樣情境時是如何安頓身心?還是用委屈自己的方式成就對方呢?

這本書很實用,可以從中讓我們學會少點幻想、少點自責、少點完美主義的心法,許多故事的陳述更易引起共鳴外,作者也收集了許多專業的研究資料與分析,每次遇到心情不好去翻一翻就能釋懷許多。

而我還在學習中,無法給有同樣走在這條路上的朋友給予建議或幫忙,但我能做的就是傾聽,如果你也同樣在這一艘船上,歡迎你加入專題的私密討論區,把這些委屈丟在裡面,讓我給你按個讚,彼此互相支持

raw-image


8.4K會員
421內容數
藉紀錄分享異國生活點滴,以覺察與整理躁動不安的靈魂,是日常隨筆也是生活碎念,期待能用不同視角看待這美麗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