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斯伯格症

亞斯伯格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在社會情緒障礙的種類中,廣為人所知的是”自閉症”,在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漫畫家朱德庸相繼表示他們是亞斯伯格症患者(自閉症譜系障礙之一)後,大家才慢慢注意到這類的患者,再加上近日知名節目”新聞xxx”內的幾位固定來賓(其中一位的事件主角,就是亞斯伯格症患者)在各大自媒體中的相互指責,讓更多人關注到”亞斯伯格症”

首先,讓我們先對他們的特質做稍微的瞭解:

  • 人際互動上:眼神不太直接注視對方、人際互動較為笨拙’較自我中心、無法察言觀色、同理心較弱、無法理解與遵守社會常規、無法依照情境表現適當的社會行為…等,因此常有融入團體的困難
  • 語言溝通上:語言發展比典型的自閉症快一些,但無法與人一來一往的自然對話聊天,因負面思考與自我中心的特質,常說出較不中聽的話語,不懂隱喻、聽不懂轉彎的笑話,與人對談時,常會滔滔不絕只說自己有興趣的事物
  • 特殊行為上:他們有特殊或狹隘的嗜好,其他沒興趣的事物很難引起他們的關注,生活習慣上很固執、好惡與道德感非常強烈

有以上的特質,免不了會產生情緒困擾,以下是常見的類型:

亞斯柏格症常合併有各種情緒困擾,以焦慮、憂鬱以及憤怒這三種最為常見,這三種情緒,表面上看起來不同,但底下的結構卻有相似之處,且會相互關聯、彼此影響

焦慮:焦慮是亞斯柏格症患者最常見的情緒困擾

1.在社交互動和新環境中,社交焦慮可能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因為他們可能不太能夠理解或適應社交情境,可能會因為不了解情境、他人的肢體語言、曖昧的暗示…等,再加上缺乏社交技巧,導致難以作出合適的反應

2.受到公開評價時(不論是正反面),都會感到不自在

3.對於改變和不確定性的不適應也可能引發焦慮情緒;對於預期中或非預期的改變也很容易感到焦慮,甚至大發脾氣

4.對特定的亮度、噪音、氣味或肢體觸碰非常敏感

憂鬱: 有相當高的比例的亞斯柏格症患者也常經歷憂鬱情緒

1.由於在社交上被孤立,導致孤單、身心俱疲、自尊受損,而引發憂鬱、悲觀

2.對於困難情境的困惑以及其他挑戰可能導致他們感到沮喪和無望

3.預期自己的失敗,或是預期他人對自己的負向評價也會導致憂鬱的情緒

4.常常會是完美主義者,他們無法接受任何的失敗,對失敗的強烈害怕,讓他們常常會對結果有悲觀的預期

憤怒: 一些亞斯柏格症患者可能常常會表現出憤怒情緒,會被認為很容易被踩到地雷

當他們感到挫敗、無法理解他人的期望或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時,這種憤怒可能導致情緒爆發,一旦這種瞬間的身體反應出現,就會被強烈的憤怒吞沒了思緒,無法接收到暫停的訊號

那麼,該如何與亞斯伯格症的人相處呢?

與患有亞斯伯格症的人相處需要多一點的一些理解、耐心和尊重:

  • 接受他們的差異:亞斯伯格症是一種神經發展性的障礙,他們的困境是社交和溝通技能的不足,以及狹隘的興趣和行為模式,我們要理解,這是一種差異,而不是異常
  • 學習他們的需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與亞斯伯格症的人相處時,這點尤其重要,有些人可能對噪音和刺激敏感,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間和安靜;其他人可能需要規律性和結構性的日常生活,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提供適當的支持
  • 直接且清晰地溝通:亞斯伯格症的人可能會有理解和表達上的困難,在與他們談話時,盡量使用簡單、直接和清晰的語言,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語言或隱喻,以免引起誤解
  • 尊重他們的個人空間和界限:亞斯伯格症的人對自己的個人空間和界線非常敏感,尊重他們的需求,如果他們不願意的話,不要強迫他們參與社交活動或進行交談
  • 避免過度刺激:亞斯伯格症的人對刺激可能會有極端的反應,有些人會對刺激過度敏感,而有些人反而對刺激不夠敏感,嘗試創造一個較少刺激的環境,以減輕他們的壓力
  • 鼓勵他們追求他們的興趣:亞斯伯格症的人通常對某些特定興趣非常熱衷,鼓勵他們持續追求這些興趣,有助於建立他們的自信和自尊心

每個亞斯柏格症患者都是獨特的,除了足夠的理解、耐心和尊重,提供適當的支持和或療癒系統,幫助他們了解和處理這些情緒困擾,同時也能夠提高他們和周遭人的生活品質

avatar-img
情緒導護師Julie的沙龍
5會員
122內容數
希望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都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舒心自在,並且隨時都能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 Enjoy lif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瀏覽臉書時,偶然看到一段非常真實且扎心的話,"一個人最大的災難,就是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善",這種行為相當常見(尤其在東方社會) 與親人相處時,我們常常感到更自在和安全,這種安全感會使我們更容易表現出真實的情感,尤其是負面情感,因為我們"認為"既然是親人"應該"要了解並且包容我們,而不會立刻離
在科技進步的這個時代,生活型態當然也跟著進步、便利許多,但似乎人人都覺得,壓力卻變多又變大,尤其是中壯年族群,更是覺得壓力山大,在每天忙得暈頭轉向之際,常會不自覺地自問:"我是誰?我在哪?" 忙碌到沒有時間或精神顧及自己的身體和感覺,在拼命分泌腎上腺素的同時,免疫力及抵抗力卻不斷下降,身體的各個部位
年輕時,常聽年紀較長的人說,"要懂得感恩...",那時候的我覺得,每天壓力那麼大、不如意的事那麼多,哪裡有什麼好感恩的? 殊不知,一旦開始學會看見生活中的小確幸,進而加以感恩時,慢慢會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好像越來越多,感恩的次數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自然,漸漸形成了一個善的循環,生活中,雖有苦,但也是
當我們在看電影或追劇時,往往都希望能看到完整的結局,心中的起伏,才能隨之放下,歸於平靜;反之,若是遇到了"開放性的結局",常會有"蛤,就這樣!?"的一種傻眼、不舒服的感覺,當然就開始進行各種腦補,想要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完結,劃上一個完整的句號 這樣的習慣,似乎也是我們面對人生的態度和需求,從小到大,
過去的事,的確真的就"回不去了",但是,就真的都"過去了"嗎? 想到這裡,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首當年"六四運動"的一首歌的歌詞,"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捂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 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我們的過往傷痛都只是暫時處於休眠狀態,有一天,累積到一個程度,會將之前蓄積的情緒熔岩,天崩地裂的爆發
偶然看到"寂寞會發慌,孤獨是飽滿的"這句話,覺得它充分地表達了寂寞和孤獨兩者之間,情感上的差異: 寂寞會發慌:寂寞是一種內心的孤獨感,當一個人感到寂寞時,他可能會感覺與他人缺乏聯繫和交流,這種孤寂感會使人感到焦慮、沮喪、不安甚至恐慌,因為他們渴望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但卻苦於無法獲得,這種"缺乏"的
在瀏覽臉書時,偶然看到一段非常真實且扎心的話,"一個人最大的災難,就是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善",這種行為相當常見(尤其在東方社會) 與親人相處時,我們常常感到更自在和安全,這種安全感會使我們更容易表現出真實的情感,尤其是負面情感,因為我們"認為"既然是親人"應該"要了解並且包容我們,而不會立刻離
在科技進步的這個時代,生活型態當然也跟著進步、便利許多,但似乎人人都覺得,壓力卻變多又變大,尤其是中壯年族群,更是覺得壓力山大,在每天忙得暈頭轉向之際,常會不自覺地自問:"我是誰?我在哪?" 忙碌到沒有時間或精神顧及自己的身體和感覺,在拼命分泌腎上腺素的同時,免疫力及抵抗力卻不斷下降,身體的各個部位
年輕時,常聽年紀較長的人說,"要懂得感恩...",那時候的我覺得,每天壓力那麼大、不如意的事那麼多,哪裡有什麼好感恩的? 殊不知,一旦開始學會看見生活中的小確幸,進而加以感恩時,慢慢會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好像越來越多,感恩的次數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自然,漸漸形成了一個善的循環,生活中,雖有苦,但也是
當我們在看電影或追劇時,往往都希望能看到完整的結局,心中的起伏,才能隨之放下,歸於平靜;反之,若是遇到了"開放性的結局",常會有"蛤,就這樣!?"的一種傻眼、不舒服的感覺,當然就開始進行各種腦補,想要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完結,劃上一個完整的句號 這樣的習慣,似乎也是我們面對人生的態度和需求,從小到大,
過去的事,的確真的就"回不去了",但是,就真的都"過去了"嗎? 想到這裡,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首當年"六四運動"的一首歌的歌詞,"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捂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 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我們的過往傷痛都只是暫時處於休眠狀態,有一天,累積到一個程度,會將之前蓄積的情緒熔岩,天崩地裂的爆發
偶然看到"寂寞會發慌,孤獨是飽滿的"這句話,覺得它充分地表達了寂寞和孤獨兩者之間,情感上的差異: 寂寞會發慌:寂寞是一種內心的孤獨感,當一個人感到寂寞時,他可能會感覺與他人缺乏聯繫和交流,這種孤寂感會使人感到焦慮、沮喪、不安甚至恐慌,因為他們渴望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但卻苦於無法獲得,這種"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