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助人時,你腦中的想法是什麼?
對方是不是騙子,與你助人的動機有何關聯?
raw-image

偶然在社群中看到一則貼文,有人希望徵求小孩的玩具,讓無法參加戶外教學的四名孩子在家打發時間。貼文底下有一堆留言,有人問怎麼會四個孩子同一天戶外教學,要原PO拿出証據來;有人說要伸手牌不可恥,可恥的是還拿小孩當藉口;有人問小孩年紀,願意提供玩具和衣服;有人要酸民別再酸,有人反嗆不要幫助詐騙集團....

看完PO文,我留淚了;想回應給原PO,但留言功能已經關閉。
我點到原PO的個人檔案,翻到了小孩的照片、家暴評鑑未通過、為了孩子要堅持等等的發文。

私訊聯繫上原PO,她說自己是單親,因為家暴事件在庇護所住了半年,目前和四個孩子住,正等待法院判決;因為經濟狀況不佳,以致於無法讓小孩參加戶外教學。我問了媽媽的意願,將一點點的心意贈予給她。


同事們看到我在轉帳,不免又是一陣喧譁。

"那一定是騙子啦"、"隨便講二句你就轉錢了,不怕她要更多?"、"難怪那麼多人出來詐騙,實在太好賺了"....

"如果她真的有困難,而我又剛好可以幫助她,那不就成就一件美事?"

老實說,想助人的心是我自己的,不是對方要求的;對方誠信與否,是對方的人格,與我想助人的意願不相關,所以我坦然的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予,我感到滿足和快樂;因為沒有所圖,自然不必糾結後續。

我也曾經遇到難以渡過的關卡,一度有萌生撒手離開的念頭。
堅持是非常痛苦的事,尤其還有孩子,身為母親的責任感成為支撐我走下去的最大力量,加上當時有親友幫助,我才能走到今天。
懷抱持著這樣的心情,發現能夠有自己給予的機會,我是快樂而且欣然接受的,因為我認為這是對生命的感恩,對際遇的回應。

如果你曾因為助人而糾結,可以試著思考:你的助人,是為了自己,還是別人?

或許,能夠更坦然的面對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吳寓林所-avatar-img
2023/10/19
善念.感恩.難得.美好
avatar-img
花路教練 Nicole的沙龍
21會員
37內容數
活成一朵花,人生處處是花路。 歡迎如花般精采的你,進來坐坐,一起分享花香吧~
2024/01/31
後悔是一個常見的情緒,如何看待後悔對於未來的影響重大。選擇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培養預見力,對未來做出更好的決策,將是一種投資,對於美好未來的投資利得。
Thumbnail
2024/01/31
後悔是一個常見的情緒,如何看待後悔對於未來的影響重大。選擇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培養預見力,對未來做出更好的決策,將是一種投資,對於美好未來的投資利得。
Thumbnail
2024/01/10
職場走跳,遇到鬼的機會隨著年資成正比。 可曾想過,究竟自己是不是那群惡鬼中的一隻呢?
Thumbnail
2024/01/10
職場走跳,遇到鬼的機會隨著年資成正比。 可曾想過,究竟自己是不是那群惡鬼中的一隻呢?
Thumbnail
2024/01/08
韓國最具特色的飲食-生章魚,妳吃過嗎? 思考這個問題的現在,妳腦中的想法是什麼?
Thumbnail
2024/01/08
韓國最具特色的飲食-生章魚,妳吃過嗎? 思考這個問題的現在,妳腦中的想法是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本文探討助人工作的多個面向,包括輔導者提供的情緒支持和釋放、有效的生活技能學習,以及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過程。本文還分析了助人工作中的潛在問題,如過度依賴和不健康的誘因,並提供技巧來提高學生的求助動機和情緒健康宣洩的方法。這些議題對於教育和心理輔導領域專業人士而言,均具有重要的實務參考價值。
Thumbnail
本文探討助人工作的多個面向,包括輔導者提供的情緒支持和釋放、有效的生活技能學習,以及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過程。本文還分析了助人工作中的潛在問題,如過度依賴和不健康的誘因,並提供技巧來提高學生的求助動機和情緒健康宣洩的方法。這些議題對於教育和心理輔導領域專業人士而言,均具有重要的實務參考價值。
Thumbnail
想要幫助別人,不是只要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地就已經足夠了。 幫助別人的善心,人皆有之。但是,真的幫助到人、符合對方的需求,卻是一件需要知識和智慧的事。 約是8、9年前,我聽了一場演講,講者鼓勵出國旅行多戴一公斤的物資幫助窮困國家的人民。 我聽後有所感召,因此報名了國際志工。
Thumbnail
想要幫助別人,不是只要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地就已經足夠了。 幫助別人的善心,人皆有之。但是,真的幫助到人、符合對方的需求,卻是一件需要知識和智慧的事。 約是8、9年前,我聽了一場演講,講者鼓勵出國旅行多戴一公斤的物資幫助窮困國家的人民。 我聽後有所感召,因此報名了國際志工。
Thumbnail
我仍然相信台灣人是個熱心助人的本性!只是礙於詐騙案件頻傳,人們紛紛開啟自我保護機制!並不是默不關心,而是不想無端惹禍上身!!畢竟這年頭,是個各各都是自身難保的年代!
Thumbnail
我仍然相信台灣人是個熱心助人的本性!只是礙於詐騙案件頻傳,人們紛紛開啟自我保護機制!並不是默不關心,而是不想無端惹禍上身!!畢竟這年頭,是個各各都是自身難保的年代!
Thumbnail
樂於助人是很好的信念,但什麼忙該幫?什麼忙不該幫呢? 有時盡心盡力協助對方,但對方卻不領情怎麼辦? 列出三種不應該幫的人 只想抱怨卻不想改變的人 有時真心想要幫助對方,倘若對方不願意接受,就變成自己的錯,對方會有強押我的想法在他身上的感覺。 只想套交情和得到好處的人 在順境時,旁人會想靠近,也許
Thumbnail
樂於助人是很好的信念,但什麼忙該幫?什麼忙不該幫呢? 有時盡心盡力協助對方,但對方卻不領情怎麼辦? 列出三種不應該幫的人 只想抱怨卻不想改變的人 有時真心想要幫助對方,倘若對方不願意接受,就變成自己的錯,對方會有強押我的想法在他身上的感覺。 只想套交情和得到好處的人 在順境時,旁人會想靠近,也許
Thumbnail
上次濫好人的時候你還記得是什麼時候嗎?中學時期?大學研修?還是在社會打滾的時候?那欺騙你的又是誰呢,是你最親的人嗎? 騙你的人,無處不在。 提高警覺意識去提防身邊可疑的人事物,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可能,簡單至一個向你借一兩個錢幣坐車回家的陌生老婆婆,複雜至是你最親的朋友或者家人,趁你沒有防範之心的情況就
Thumbnail
上次濫好人的時候你還記得是什麼時候嗎?中學時期?大學研修?還是在社會打滾的時候?那欺騙你的又是誰呢,是你最親的人嗎? 騙你的人,無處不在。 提高警覺意識去提防身邊可疑的人事物,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可能,簡單至一個向你借一兩個錢幣坐車回家的陌生老婆婆,複雜至是你最親的朋友或者家人,趁你沒有防範之心的情況就
Thumbnail
在你的生活經驗中,是否會有見義勇為,想拔刀相助的時刻呢?如果答案是「當然」、「很常啊」的話,很開心能在這裡與你相認,因為我們都是助人愛好者。 助人第一要領,就是不要助人⋯⋯
Thumbnail
在你的生活經驗中,是否會有見義勇為,想拔刀相助的時刻呢?如果答案是「當然」、「很常啊」的話,很開心能在這裡與你相認,因為我們都是助人愛好者。 助人第一要領,就是不要助人⋯⋯
Thumbnail
請求協助,是人的自然。 但成長過程中的負面經驗,讓人對於「請幫忙」有了創傷性的情緒感受,於是會無法信任他人、無法不卑不亢地發出協助的訊號,甚至養成了「凡事自己來」的行事作風,無法健康地與他人合作。
Thumbnail
請求協助,是人的自然。 但成長過程中的負面經驗,讓人對於「請幫忙」有了創傷性的情緒感受,於是會無法信任他人、無法不卑不亢地發出協助的訊號,甚至養成了「凡事自己來」的行事作風,無法健康地與他人合作。
Thumbnail
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經驗:明明你是出於好意幫助某些人,之後卻感受到他們的冷淡、迴避、不愉快、背後說閒話、或甚至敵意攻擊、暗中破壞。為什麼會這樣?如果當初不要幫助他們是不是比較好? 什麼狀況下的助人行為容易引發造成受助者自尊受損、內心反彈?以下列出最常提到的幾項:
Thumbnail
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經驗:明明你是出於好意幫助某些人,之後卻感受到他們的冷淡、迴避、不愉快、背後說閒話、或甚至敵意攻擊、暗中破壞。為什麼會這樣?如果當初不要幫助他們是不是比較好? 什麼狀況下的助人行為容易引發造成受助者自尊受損、內心反彈?以下列出最常提到的幾項:
Thumbnail
為什麼幫助人的想法有害? 我該如何調整幫助心態?
Thumbnail
為什麼幫助人的想法有害? 我該如何調整幫助心態?
Thumbnail
有沒有一些時候,某些行動的動機,從本來的單純想幫助人的心, 變成渴望被感謝、或是渴望自己被他人需要的心理? 但是其實兩者之間,沒有對也沒有錯。 幫助人可以是一種自發的責任感,而在一段關係裡互相付出也是應該的。 我們無法去斷定,誰對誰錯。
Thumbnail
有沒有一些時候,某些行動的動機,從本來的單純想幫助人的心, 變成渴望被感謝、或是渴望自己被他人需要的心理? 但是其實兩者之間,沒有對也沒有錯。 幫助人可以是一種自發的責任感,而在一段關係裡互相付出也是應該的。 我們無法去斷定,誰對誰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