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孩子都是像到我?——從教養的角度,探討人類的模仿複製|親子教養#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其實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會被迫面對過往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經歷,在GOOD TV《愛我們的家》的〈父母的言行,孩子會複製嗎?〉課程影片中,探討了「言行複製」的議題,劉慈惠老師為我們解答,我們的孩子確實會複製父母的言行舉止,但我要在這邊特別說明關於「複製」的內涵。要說明人類的「複製」,其實要先去思考「人類是如何學習的?」這個問題。


人類的模仿與學習

西方有一句諺語是「Children see and children do」指的是孩子會做出他曾經看過的舉動,因為「模仿」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而第一個模仿的對象正是「父母」;且模仿也是人類社會化的基本方式,人就是不斷藉由觀看他人的言行,來影響自己選擇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例如,看見別人曾經因為淋雨結果重感冒,我們可能會想避免這樣的結果,而降低去做這件事的機會;又或者是,我們看見一件事會帶來正向的結果,我們就會盡可能的去模仿。

上述的複製是屬於有意識的下決定,然而,我們大多數的模仿複製其實是屬於「無意中的」、是我們無法控制、甚至是根本沒發現自己正在模仿的!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當身邊的朋友打呵欠的時候,下一秒你可能也會不自覺打了呵欠;又或是你看到別人拿起水瓶喝水時,下一秒你可能也會突然想喝水,這些神奇的關聯是什麼呢?


人的大腦之中有一個叫做「鏡像神經元」的細胞,它讓我們在看到別人進行某些動作時,自己也能做出相同的動作,用意在於,透過直接模仿學習別人動作,讓我們得以藉此瞭解他人的行為和背後的可能意義,幫助彼此溝通,使得關係更加親密,因而逐漸地達到社會化的目標。


以上的其實是屬於「不自覺」的複製,我們有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默默地受到他人的影響而做出了某些事、說出了某些話呢。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所以⋯⋯

所以我們可以得知,人和人之間確實存在著複製的機制,只是有時候的複製是自己能控制的,有時候的複製則是不可控的,而這個機制的目的是為了讓人類能夠社會化、更適應群體的生活。然而,有時候不自覺的複製卻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有實證研究(evidence-based)顯示,與子女的互動模式如果能夠避免以威權管教、責罵等行為,將會有助於提升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並且維持到子女長大成人。但是,當許多的親職教育講座都傳遞此訊息時,可能會有人認為不需要這樣做,一個原因是,這個大人過去沒有接受過這樣的對待,還是好好的長大了;第二個可能原因是,這位家長沒有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是他的子女仍舊好好的長大了。我想,這也是近年來正向教養蓬勃發展之後,許多人心裡存在的大疑惑:明明自己就長得好好的,為什麼一定要聽學者的話?

以下有兩點與大家分享:

  1. 研究並不是學者個人的立場,而是學者透過問卷調查蒐集大量的資料,再進行統計分析而得出的結果,他的發言只是將研究結果公開發表而已,並不是律法。
  2. 確實我們都好好長大了,但如果我們是被不一樣的教養方式養育成人的話,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研究也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但我們可以客觀的去參考這些研究結果,也自行反思是不是要採用。我們當然也無從得知,如果自己的生命重來會不會造就不一樣的我,且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也是獨一無二的。但我真正想說的是「我也是這樣長大的」這句話,其實可能隱藏著許多「委屈」以及「淚水」,在這句話的背後有著「只有自己知道的故事」,你我是這樣長大的,但我們真的想這樣長大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父母的難為之處—管?不管?怎麼管?

父母對子女的管教,其實絕大部分都是希望能賦能(empower)孩子,使他們具備各種能力(例如:負責任的心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能夠獨立自主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終至有一天能夠放心地放手,因此我們選擇「管」,但我們會發現大多數的人都不喜歡被管教,更別說是青少年了。所以管?還是不管?又要怎麼管?這其實是個大哉問。


加上我們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經歷,可能並不是如此民主、有愛、有耐心的環境,畢竟當父母真的太難太辛苦了,要肩負起賺錢養家的責任,又得在下班後強迫自己轉換成成熟大人的模式來教導子女,只怕自己某天也可能會累垮。所以到底管還是不管,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只能依據孩子的特質加上父母的價值觀,進而選擇一種最合適的教養方法。然而,雖無法給予大家標準答案,但仍然有兩個黃金定律和大家分享:

一、自己做不到,別要求孩子:正如前面所說,孩子其實很會觀察與模仿,但是當他發現,如果大人達不到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孩子可能會覺得「大人自己都做不到了,為什麼我還要遵守?」,因此「以身作則」是教養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6章31節)


結語

東方有句諺語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所表達的意思在於提醒人們「交友」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也可以知道,孩子當然不會只複製爸媽的言行舉止,同時也會受到同儕師長、周遭的人所影響。但是為何要強調「父母」的重要性,是因為家人帶來的影響力真的是最大的,而父母又是孩子一生當中第一個長期接觸的他人,因此不可小覷。然而,教養的道路真的不容易,但是也不要灰心,讓我們一起走下去!之後除了教養心法之外,也會分享實際可運用的方法,敬請期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拾愛的沙龍
2會員
11內容數
拾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孩子因生氣開始哭鬧、大吼大叫等行為相信各位家長一定都經歷過,因著孩子生氣而產生失序的行為,以至於生氣這個情緒變成家長們最害怕最不喜歡的情緒。 生氣有解方,來看看繪本《生氣爆炸時,怎麼辦》吧!
Thumbnail
2025/04/29
孩子因生氣開始哭鬧、大吼大叫等行為相信各位家長一定都經歷過,因著孩子生氣而產生失序的行為,以至於生氣這個情緒變成家長們最害怕最不喜歡的情緒。 生氣有解方,來看看繪本《生氣爆炸時,怎麼辦》吧!
Thumbnail
2024/01/10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2024/01/10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2023/12/20
近年來臺灣也面臨到高齡化及少子女化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有許多社區都成立了關懷據點,有些據點會在固定的時間舉辦「共餐」的活動,而大部分的關懷據點多以「長者」為主要的服務對象,所以我們常常聽到的「共餐」可能多以長者在社區據點的活動為主。不過,共餐也適用於家庭的,且對於每個家庭成員而言都非常重要! 家
Thumbnail
2023/12/20
近年來臺灣也面臨到高齡化及少子女化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有許多社區都成立了關懷據點,有些據點會在固定的時間舉辦「共餐」的活動,而大部分的關懷據點多以「長者」為主要的服務對象,所以我們常常聽到的「共餐」可能多以長者在社區據點的活動為主。不過,共餐也適用於家庭的,且對於每個家庭成員而言都非常重要! 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一次捷運之旅中,孩子模仿年輕女孩的用語。這篇文章探討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何透過他人的言語和行為來模仿和學習,以及這種模仿對父母和社會互動的影響。許多時候,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反射出身邊大人的言行,讓我們理解言語的力量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一次捷運之旅中,孩子模仿年輕女孩的用語。這篇文章探討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何透過他人的言語和行為來模仿和學習,以及這種模仿對父母和社會互動的影響。許多時候,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反射出身邊大人的言行,讓我們理解言語的力量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Thumbnail
今天大兒子又對著弟弟"一頓嘴砲輸出",很明顯看的出來就是在模仿我,然而模仿的是我的斥喝、而不是說教…因為他的知識量以及邏輯能力,仍不足以支持他對弟弟"說理"。然而我只能對哥哥說:以他的能力,以及和弟弟的關係,還不足以充當弟弟的"教育者",充其量只能是提醒的角色,而不該具有"管理"的權限。
Thumbnail
今天大兒子又對著弟弟"一頓嘴砲輸出",很明顯看的出來就是在模仿我,然而模仿的是我的斥喝、而不是說教…因為他的知識量以及邏輯能力,仍不足以支持他對弟弟"說理"。然而我只能對哥哥說:以他的能力,以及和弟弟的關係,還不足以充當弟弟的"教育者",充其量只能是提醒的角色,而不該具有"管理"的權限。
Thumbnail
其實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會被迫面對過往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經歷,在GOOD TV《愛我們的家》的〈父母的言行,孩子會複製嗎?〉課程影片中,探討了「言行複製」的議題,劉慈惠老師為我們解答,我們的孩子確實會複製父母的言行舉止,但我要在這邊特別說明關於「複製」的內涵。要說明人類的「複製」,其實要先思考⋯⋯
Thumbnail
其實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會被迫面對過往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經歷,在GOOD TV《愛我們的家》的〈父母的言行,孩子會複製嗎?〉課程影片中,探討了「言行複製」的議題,劉慈惠老師為我們解答,我們的孩子確實會複製父母的言行舉止,但我要在這邊特別說明關於「複製」的內涵。要說明人類的「複製」,其實要先思考⋯⋯
Thumbnail
我們等阿等,等到孩子終於開始說第一個字開始會仿說了,但為什麼好像很多東西都還是不懂,仍然不會自己說,仍然需要大人說一次孩子才有辦法跟著說。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問過幼稚園,老師說是認知還不夠好…..
Thumbnail
我們等阿等,等到孩子終於開始說第一個字開始會仿說了,但為什麼好像很多東西都還是不懂,仍然不會自己說,仍然需要大人說一次孩子才有辦法跟著說。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問過幼稚園,老師說是認知還不夠好…..
Thumbnail
在同事的推薦下收聽了〈王麗芳的親子觀點〉podcast頻道,一聽下去還真是無法停下來,麗芳老師在教養孩子上的觀點非常明確且充滿著力量,但這力量的背後是滿滿的教育與愛,因為希望孩子能長大成獨立自主且具有思維思辨能力的人。這一點是我也非常認同、也在教養孩子路上一路在學習的目標。
Thumbnail
在同事的推薦下收聽了〈王麗芳的親子觀點〉podcast頻道,一聽下去還真是無法停下來,麗芳老師在教養孩子上的觀點非常明確且充滿著力量,但這力量的背後是滿滿的教育與愛,因為希望孩子能長大成獨立自主且具有思維思辨能力的人。這一點是我也非常認同、也在教養孩子路上一路在學習的目標。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看小孩是件很有趣的事。除了因為小孩們都很可愛,有時童言童語讓人哭笑不得之外,看著小孩就像看著他們背後整個生活環境,成長過程中受著怎麼樣的薰陶。小孩當然有他們自己天生的性格,但價值觀、待人處事的心態、情緒的表露都很大程度上是後天育成的。   小孩遇到不順意的事就哭,然後大人就馬上衝去呵他哄他為他解困,
Thumbnail
看小孩是件很有趣的事。除了因為小孩們都很可愛,有時童言童語讓人哭笑不得之外,看著小孩就像看著他們背後整個生活環境,成長過程中受著怎麼樣的薰陶。小孩當然有他們自己天生的性格,但價值觀、待人處事的心態、情緒的表露都很大程度上是後天育成的。   小孩遇到不順意的事就哭,然後大人就馬上衝去呵他哄他為他解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