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習慣的一部分嗎?重新設定大腦享受困難的習慣及啟動和行動

2024/03/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情緒是否也是一種習慣? 這是在原子習慣這本書中第七章《自制力的秘密》 裡面舉到其中一個例子, 原文節錄如下: 來自德州奧斯汀的治療師派蒂·歐威爾開始抽菸時,常常在跟朋友一起騎馬的時候點菸;後來她戒菸了,並成功維持了好些年。此外,她也不再騎馬了。幾十年後,某次跳上馬背,她發現自己這麼久以來第一次想要來一根菸。被內化的提示仍然存在,她只是很久沒有讓自己暴露在提示之中。 這個章節是跟第六章一起連著看的, 是在講說環境對一個人習慣影響的程度,比激勵和自制力還要更大。第六章講的是如何打造 養成好習慣的環境,第七章講的是如何把環境中不好習慣的提示去除掉。 看到這個跳上馬背後就想抽菸的例子,就讓我聯想到,如果說提示會讓人產生行為和習慣,那是否提示也會引發出情緒?情緒只是一種習慣嗎? 剛好在這一週,我遇到了一個一年多沒有遇到的情境,這時候我再一次重新感受到,一年多前相同的情緒和掙扎,也才重新了解到,原來不是我的自制力和情緒管理不夠好,而是跟環境有關。 再繼續延伸下去,就想到情緒也是可以成為一個追蹤工具,追蹤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例如:上班時,一坐到位子上就開始產生壓力。如果沒辦法轉換工作,那至少可以微調座位的環境,把負面情緒的提示拿掉,就可以改善情緒。 二、如何重新設定大腦,讓自己享受困難的習慣? 這是原子習慣第十章的最後一個小段落:如何重新設定大腦,讓自己享受困難的習慣? 方法是:只要能讓困難的習慣與正面感受產生連結,它們就會變得更有吸引力。 意思是說,每件事情都有正反兩面,端看你如何去看待他。 這就讓我想到老師說的一句話:心態決定苦與樂。

節錄這個段落中的一個故事:一位坐輪椅的人,他被問到受限於輪椅上是不是很辛苦時,他回答:我沒有被輪椅限制啊!我是被輪椅解放。如果沒有輪椅,我就只能躺在床上出不了家門。這種觀點的轉換徹底改變了他每天過生活的方式。

所以事情發生的好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他的想法、看法和做法。 我覺得,能讓人生越來越好的習慣就是學習和閱讀。 三、啟動和行動 第11章給我的感觸很深 因為他說到了啟動和行動的差別 本章開頭先說了一個例子: 上課第一天,佛羅里達大學的教授傑利•尤斯曼把電影攝影班的學生分為兩組。 教室左邊的人都被歸在‘’量組‘’ :成績將完全取決於作品的數量。期末最後一天,他會統計每個學生繳交的照片,交一百張可以得A,交九十張可以得B,交八十張可以得C,以此類推。 教室右半邊的人則被歸在‘’質組‘’:成績將完全取決於作品的品質。學生整學期只需要繳交一張照片,但如果要拿A,那個作品必須近乎完美。 到了學期末,令他吃驚的是,最傑出的照片都出自‘’量組‘’。整個學期,這組的學生忙著拍照,嘗試不同的構圖與燈光,在暗房裡測試各式各漾的做法,並從錯誤中學習。在創作百張作品的過程中,他們精進了自己的技術。與此同時,‘’質組‘’的學生則坐著思索完美,弄到最後,除了未經證實的理論及一張平庸的照片,沒有太多努力的成果可供展現。 作者把這兩者的差別稱作:啟動與行動之間的差異。 啟動是在計畫、制定策略和學習,這些都是好事,但是沒辦法產出結果,只有真正行動,才有辦法產生出結果。

我發現我一直處於啟動的狀態,反而形成另外一種拖延,一直在制定計畫,以為自己有在進步,但是沒有真正落實行動。書上說一直處在啟動的狀態,就是為了想要延後失敗。 這章節讓我找到了自己很大的問題點,所以接下來我也會開始落實行動,而不是只在啟動的狀態,真正去面對市場和解決問題。

所以,精通習慣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 養成習慣的關鍵不是時間長短,而是頻率。

每週六早上固定更新一篇學習筆記,包含看書、聽演講、看影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