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顧:疫情下音樂與科技的新火花 /2022

2023/10/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文同步刊載於:[ 佳 ]音文樂刊 2022.1月號

當我們回顧今年音樂產業的事件,幾乎很難避開用線上活動、NFT 和元宇宙的角度去討論。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的音樂產業面對的是大半來自現場演出、商業活動而來的收入消失,在這些沒辦法表演的日子裡,有些人埋頭寫歌做作品,有些人開始在線上認識過去沒有試過的新東西,也開始關注新科技。整理三個線上關鍵字,並且分享一些觀察心得,回顧一下今年在疫情影響下的音樂產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大嘻哈時代:多面向的內容呈現、西門町街區的 AR 應用

作為台灣首檔嘻哈大型選秀節目,節目除了比賽本身,還有選手背景故事、幕後花絮、選手直播這些額外內容,除了增加節目豐富度外,也讓選手們的個性更加立體。這讓疫情下沒辦法藉由現場演出漲粉的選手們,能夠有新的方式來漲粉,並且也因為節目的規劃,加速了大眾從觀眾變粉絲的速度。

 

另一個部分,則是節目應用 AR 技術,在西門町街區打造了虛實混合的沈浸式體驗,打開手機指定軟體和鏡頭,觀眾就可以在西門町街區看到選手們,以及節目的精彩影片,並且和它們合照。疫情之下戶外沒有人流,實體廣告花錢又沒有效果,以這個形式呈現宣傳物,不僅省下實體印刷成本,呈現的內容,也不受實際空間和載體的限制,但因為開啟 AR 而產生的交通安全問題,也可能是未來值得關注的議題之一。

 

#NFT:數位收藏的價值與社群歸屬感

在今年,台灣出現了不少 NFT 平台,每個平台上幾乎都可以看到音樂人發行的 NFT,它們的呈現有時候是一支 MV、是一首歌加上動態或靜態的影像、是手寫文字、是一個 3D 模型、是專輯平面設計圖⋯。很多時候,我們是藉由創作者的說明,去理解它所代表的價值,像是,手寫文字代表的是某一首歌最初的樣子;一支 MV 代表了影像團隊和音樂人共同創作的成果;一個 3D 模型代表某個樂團的某個時期。然後,有人會因為基於對於創作者的信任、對於其代表價值的認同,加上它的發行有限,價格可接受而去收藏它。

 

NFT 就像是一張白紙,一個格式,它乘載著什麼樣的內容,以及這個內容的價值,完全由創作者決定。若是市場買單,這個價值就被認同。在數位檔案易於傳播和分享的年代,創作者已經無法透過限制數位檔案存取的方式,去創造它的價值,NFT 為這些數位檔案,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收藏」價值。購買實體的原因是收藏,購買 NFT 的原因,其實也是收藏。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代表著對於音樂人的支持、個人品味的展現,亦或是對於擁有共同收藏的社群,所產生的歸屬感。

 

#元宇宙:虛擬世界的無限可能

元宇宙可以說是在 2021 年接近年底時,討論度最高的關鍵字,我們用手機滑社群網站,還可以作為進入元宇宙的一種比喻。如果建構一個虛擬身份,進入一個虛擬空間,就是元宇宙的雛形,那今年 11 月美秀集團的虛擬演唱會,或許可以讓我們對於元宇宙有一個初步的想像。

 

在美秀集團的虛擬演唱會,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虛擬角色,超現實的場景設計,可以自己設定觀看角度,雖然這種玩法在國外相對成熟,但台灣算是第一次,我們也算是趕上了元宇宙的腳步。而未來這個體驗是否能夠變現,又或是因為虛擬世界,讓 NFT 有了應用的場景?

 

今年年底隨著疫情的趨緩,現場表演和商業合作開始回歸,原本的問題看似被解決了,但那些產業核心的問題還存在。這些新科技的探索、嘗試和討論,未來是否會有後續亦或是突破?從產業論壇還在討論上古世紀的音樂版權來看,我不是很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 Facebook 改名叫 Meta 已經是一個事實,Web3.0 去中心化的概念也逐漸成形。未來是充滿各種不確定和未知數,身在海島國家長年面對外來威脅的我們,勇敢冒險的精神應該是標配,我們需要持續探索和嘗試。


10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