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AI】光的反面不是黑暗,而是黑洞

2023/10/2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寫這篇文章是看了一篇AI產出的作品,雖然資料很詳細,但我相信人腦一定可以勝出。那篇就像老師教作文,就是資料的堆疊,都是人們既定的觀念,沒有太多的新意。

可是,人腦不同,創新:新的見解、新的想像、新的體悟。

所以,我就試著寫了這篇跟AI一戰高下。哈哈哈......


拍攝

拍攝



當我們面向陽光,陰影就在我們背後,陰影是黑暗嗎?

好像是這麼認為的吧!只要我們迎向光明,黑暗就會被我們留在身後。所以,光明與黑暗是一體的兩面,不是二元對立,是同時存在的。

如果沒有黑暗,何來光明的渴望?當我們身處黑暗時,總想要獲得光明,但光明與黑暗是誓不兩立嗎?也不是,白天與黑夜,如果只有白天,沒有黑夜,我們就無法好好休息。

據說,在北方白晝長,讓人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可見得黑暗並非一無可取。而且,沒有黑夜就看不見滿天的星光。

那,我們為什麼那麼渴望光明,而恐懼黑暗呢?

或許是從小聽鬼故事,怕黑的陰影造成的吧!我突然覺得光明與黑暗,好像也不是那麼截然一分為二,黑暗也不是那麼可怕了。

對啊!我為什麼非得追求光明不可呢?遇到黑暗的日子,又會怎麼樣呢?就是修身養性的好機會,是不是這樣呢?

好了!談了光明與黑暗,接著說說,"光的反面不是黑暗,而是黑洞",是嗎?

那,黑洞是什麼?



以下內容摘錄自<霍金和黑洞:霍金一生的追尋讓我們知道了哪些事?>一文中:

黑洞雖然不是一個宇宙的清道夫,但它真的是一個只進不出的垃圾桶嗎?1974 年,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霍金(Stephen Hawking)將普遍相對論的時空彎曲現象用到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內,竟然發現了一震驚整個理論物理學界的結論:「黑洞並不是如我們所描畫的那麼黑」,而是不停的在輻射能量!
重力場論(普遍相對論)及量子場論(量子力學)是近代物理的兩大成就;但前者似乎僅適用於巨觀世界,而後者則僅適用於微觀世界。這對於不相信上帝是會那麼笨手笨腳的物理學家來說,簡直是一個侮辱,因此統合它們是近代物理的一大目標。霍金是第一位將它們在宇宙論裡結合的物理學家,因此許多人認為他是愛因斯坦以後最偉大的天才。
在近代物理裡,真空已不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依量子力學之測不準原理,真空事實上是不停地在產生成對的粒子及反粒子⎯⎯但它們又立即結合互毀將能量還給真空⎯⎯的場所。如果產生於事件地平線附近的反粒子掉進去了黑洞,那它便無法再與粒子相結合,粒子將帶能量往反方向跑掉: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能量當然只好由黑洞提供。霍金計算發現這些能量的分佈正如熱物體之黑體輻射,其溫度與黑洞質量成反比,我們現在稱此一黑洞輻射為「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
所以原則上黑洞是會因霍金輻射而蒸發掉的;但因太陽大小之黑洞的霍金溫度大約只有 10-7 °K,而宇宙背景的溫度為 3°K,所以一般的黑洞還是會淨賺(吸熱比放熱多)而越來越大的;只有在宇宙剛生成就存在的原始黑洞(只原子一般的大小)才會迅速地蒸發掉。霍金曾希望還有一些原始黑洞在宇宙中流浪;如被發現,他說「(我)將可獲得一個諾貝爾獎」;另外一個或許能發現原子般大小的黑洞的地方是歐洲的強子對撞機(Large Hardron Collider)內。霍金於今年 3 月 14 號不幸逝世⎯⎯將與牛頓、達爾文等一代科學宗師一樣,葬在英國君主安葬或加冕登基之西敏寺。因諾貝爾獎是不發給在天堂之人,他的諾貝爾獎是無望了,我們只能在此為他扼腕。
霍金雖然證明了黑洞不是全黑,但他卻也證明了天下的「烏鴉」一般黑,因此只要看到一隻烏鴉就等於看到了全部的烏鴉:只要質量、旋轉及電量相同,不管黑洞當初是由什麼東西造成或組成的,最後總是變成同樣的輻射(蒸發掉) 。

霍金曾說:

「如果你覺得掉進黑洞裡,(請)不要放棄,總有辦法出去的。」

筆者覺得那是雙關語,除了闡釋黑洞的特性外,可能更是他生活的寫照,以及給世人的鼓舞:遇到挫折不要輕言放棄!
霍金 21 歲時就被診斷出患有慢性運動神經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醫生說大概只有兩年可活!43 歲時感染了肺炎,不但完全奪去了他說話的能力,還需 24 小時的醫療照顧。後輩子全是靠坐輪椅及透過電腦說話,不但寫了一本全世界最暢銷的科普書「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1988,第二版,2005),還到處演講寫作,成為愛因斯坦之後之另一位家喻戶曉的科學家。
至於黑洞此後的前途如何,筆者實在也不清楚!在此,我們不妨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天文學教授蓋芝(Andrea Ghez)的一段話來做結束:「我以為我當初所提出的問題是非常簡單的,那僅是問:『銀河系的中心有沒有巨質的黑洞?』但我之所以喜歡科學的原因之一是:你最終將永遠碰到新的問題。」

連結:https://pansci.asia/archives/139118


說了老半天,搞懂黑洞了嗎?

其實,不懂沒關係,科學家到現在也沒有正確的答案。


我們再回頭談"光的反面是黑洞",成立嗎?

霍金說了一句話:「如果你覺得掉進黑洞裡,(請)不要放棄,總有辦法出去的。」

掉進黑洞裡,跟光明,有什麼關係?

既然叫黑洞,一定是暗無天日的地方,是一個深不可測的洞穴,所以,我們認為那一定是沒有光明的所在。

我在網路上,看了一篇<黑洞能協助新恆星誕生嗎?>

天文學家認為幾乎每個星系中心都有個約數十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其強大的重力,讓膽敢接近它的物質都被拉扯撕碎。一般認為這些超大質量黑洞會阻礙恆星誕生,但一組由澳洲塔司馬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Tasmania)Stanislav Shabala領軍的跨國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指出:藉由觀察鄰近的半人馬座A(Centaurus A)星系,他們發現其實黑洞也不是那麼不近人情,其實對恆星形成還是有所幫助的。相關論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中。
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3號廣角相機(Wide Field Camera 3,WFC3)於2010年7月2日拍攝的半人馬A星系部分區域的影像。......影像中綠色部分為由離子氣體所構成的絲狀結構(filament),這些絲狀結構發出紫外和X射線輻射,在可見光波段也亮到足可觀測。
這些絲狀結構的成因,乃是因為環繞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物質被黑洞影響而被拉成一道道綿延長達數百萬光年的物質流。當這些物質流剷過銀盤上的氣體,會使氣體壓縮、加熱並被推離原本所在的地方。這些氣體大都是製造新恆星的原料,因此這些物質流顯然會直接影響星系中的恆星形成狀況。其中在影像右側、最靠近物質流的絲狀結構點端處有新恆星誕生(藍色亮點)。
Shabala等人發現:這些新恆星的年齡大約與物質流開始形成時間相當,但在絲狀結構其他部分卻沒有這樣的年輕恆星,顯見就是物質流曾穿越過一團氣體雲的證據。這個有新恆星形成之處,必定是氣體雲最稠密的部分,受到物質流衝擊、擠壓,密度愈變愈高,才能誕生新恆星;而在氣體雲燒外圍之處,則像是秋季掉落的枯葉被風隨風飄揚般,被物質流席捲而去。
Shabala表示:這種因超大質量黑洞引起的物質流,應該是宇宙年輕時一個頗重要的恆星形成機制,因為當時稠密的氣體團塊比現在更普遍;而這種恆星形成機制也讓天文學家可以更瞭解星系是如何演化成現在的模樣。

連結:https://pansci.asia/archives/11669


黑洞竟然跟新恆星的誕生有關,這不是很有趣嗎?

從宇宙的奧妙,我們是不是會發現,其實,任何看似陰暗、見不得光的背後,隱藏著無限的生機。

光明,都得跟黑暗或是黑洞有關,那麼人生經歷黑暗時期,歷史也有黑暗時期,是不是都很正常的?

如果沒有這些挫折打擊的黑暗時期,光明對我們而言,就不會顯得那麼彌足珍貴。

如果沒有這些黑暗時期所累積的能量,或許就沒有那些閃耀的星星,照耀著暗黑的宇宙。

那麼,什麼是光明?什麼是黑暗?不都是我們在分別好壞,對錯的嗎?

也許,用另一種更積極的心態來面對人生,那就是光明也好,黑暗也好,我們的心仍然平靜安定,就是接受各種的挑戰,各種的命運考驗。

因為,每一個過程都是值得珍惜的,都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因緣,不必去分別好壞對錯,就是坦然接受每個當下。

所以,做一顆閃耀的星星,照耀自己,照耀他人也好。當進入黑洞裡,也可能成為未來一顆閃耀的星星。

總之,永遠懷抱希望,活在當下,努力生活,好好做自己,每個過程都有存在的價值。


現在,你認為光的反面,到底是什麼呢?

黑暗,還是黑洞?

怎麼樣?

人腦和AI所寫成的文章,有什麼不同之處?

33會員
145內容數
無用之人,就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