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別人的應該,成為自己的活該

raw-image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依著別人的種種行為或評價,不自覺的左右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影響者也許是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甚可能是不曾相識的社會大眾;然而,有一件事情必須警惕─莫讓別人的「應該」,成為自己的「活該」。

    看一則故事:

有一個牧羊人趕著羊群往山中去放牧,半途遇見了一名砍柴人,兩人相見甚歡,便偕同一起上山。

牧羊人拉著砍柴人坐下聊天,聊著聊著,一晃眼就是小半天。牧羊人舉頭一看,唷,都快中午了,於是揮動鞭子,叫羊群聚攏過來,瞧了瞧那每一隻都吃得圓滾滾的肚皮,確認工作完成,可以回家了。

牧羊人拍拍屁股,跟砍柴人道了聲再見,說:「我們下次再一起上山吧!」

此時,砍柴人呆望著漸行漸遠的羊群背影,這才發現自己的兩手空空,該砍的柴,一根也没有。

牧羊人之所以能夠坐下來休息兼與人聊天,是因為他的工作性質特殊,他要做的是,把羊群帶到有肥美水草的地方,看顧牠們吃飽,然後再帶牠們回家。看顧的那段時間,僅須用眼睛盯著即可,不妨礙他說話,也没限制他要坐或躺,表面看似在偷懶,照樣能完成餵飽羊群的任務,只有不明究理的人才會以為他是在玩樂。

    砍柴人忽略了「砍柴」這件事是無法自動完成的,當他認為如果牧羊人可以停下工作,自己「應該」也可以放鬆一下時,兩手空空的結果,就成了他的「活該」。

    故事雖是虛構的,事實却經常出現在我們的周遭;很多時候,我們會羡慕一些看似没有工作,却能每天很悠閒地吃著早午餐、喝著下午茶、今天跟這個朋友約、明天跟那個朋友聚,生活過得好不快活的人;但怎麼知道,這些人在從事悠閒活動時,他們的工作(收入)是否也在同時進行中?他們呈現在我們眼中的「應該」,不屬於我們的應該,假使也想跟著照作,等發現口袋空空,才知那不叫應該,是自己活該。

    換至另一個層面來講,「應該」是一個充滿價值觀和價值判斷的詞彙,代表著我們對於某一行為和選擇的期待。這些期待可能根植於傳統觀念、文化信仰,也可能是來自某些社群或媒體的主觀看法。但是,這些「應該」並不一定符合我們的內心需求和價值取向。

人生的過程,離不開追求自我成長與尋找幸福,我們必須懂得區分哪些「應該」值得我們參考,哪些要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做出決定,不可輕易地將別人的當然視為自己理應遵循的準則,因為每個人的價值體系都是獨特的。

還有,過多地接受別人的「應該」,很可能會導致我們在希望得到他人認可的同時,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和自由,甚有可能因此走上一條並非符合自己心靈需求的道路,最終讓自己感到空虛和失落。

相反的,我們應該要優先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除非那是一條被普世唾棄的道路。這並不是鼓勵你完全忽略他人的意見,而是要你在聆聽和考慮之後,慎重作出決定,然後為自己認為是正確的選擇堅持下去。

要為我們生活負責的人是我們自己,應不應該也該是由我們說得算。只不過,人總是要在踢到鐵板後才懂得轉變。所以,在面對他人的建議與價值觀時,可以拒絕接受,但要保持尊重;可以不做嘗試,不要故意鐵齒。畢竟,每個人都有權利暢談他們認為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你自己不中意,替他鼓掌又何妨。

    這世上没有誰應該活成誰的樣子,誰有本事活出自己的應該,那才是最棒的樣子。

103會員
155內容數
嗨!大家好。這是一個專門分享與談論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的園地。如果有人問我說:「人生最大的成功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活出快樂的自己。」但願所有有緣來到這個園地的朋友們,可以因為受到一句話或一段文字的啟發,進而活出快樂的自己。歡迎大家提問或表達意見,我是弱魚,您就是我的活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