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檢討放了很久的存股部位:「桂盟」,雖然佔總資金不到5%。但投資應該持續進步。
先講當初買進的理由。
桂盟生產的「自行車鏈條」囊括全球八成的市佔率,巨大、美利達都是其客戶。
不受單一公司營運影響,享有產業需求的交集性。
疫情時代,由於自行車需求大增,整體產業獲利豐厚,而桂盟掌握關鍵技術,享有高毛利及高EPS,其本益比相對巨大、美利達,卻是相對落後。
同樣因為疫情時代,桂盟有很好的成長性,當初預期買了放著不漲也可以放著領股息。
附圖為桂盟股利政策,2021年及2022年,EPS為19.87及16.24,配發股利為11.7及9元。
-
放了兩年,買進的理由變成後悔的理由。
當初未將疫情紅利列入考量,錯把一時的榮景當成常態。
不過就連巨大看錯市場,前兩年生產過多產品,目前市場預估去庫存的時間點約在2024下半年。
自行車組裝廠庫存過高,連帶也不會跟零件廠叫貨。
這是我當初沒想到的發展,雖然桂盟位於產業的交集,為關鍵零組件供應商,但大環境不好,桂盟接不到單,獲利下滑的速度也很快。
我認為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僅考量殖利率,很容易受到景氣反轉的影響,賺了股息,賠了價差。最後將「存股變成存骨」。應該以終為始,將成長性放在第一位。
-
再來要談的是,怎麼做會更好呢?
存股的目的是希望資金放著就能穩定成長,不該先用股利政策為標準,指數型ETF有歷史數據支持,能隨著通貨膨脹穩定成長。
再來是民生消費股,不容易受到景氣影響營收,也有隨著通膨成長的特性,選擇美股大企業,如星巴克、好市多更讓人安心。
最後是景氣循環股,科技股、汽車產業、自行車產業、營建業均屬於景氣循環股,與市場需求、人民消費力息息相關,市場變化之快,不適合買了傻傻放著。
當初買入桂盟的定位是存股,但如果調整心態,改為波段投資,應該適時停損。
舉例來說,如果及早認知自行車產業是景氣循環股,就應該關注組裝廠的庫存量及營收變化,適時停損,拿回資金。
拿回資金的目的有二:
同樣的劇情群聯也上演過一次,去年到今年上半年,NAND去庫存化的速度緩慢,估值相對低,待市場報價回升,景氣反轉,群聯的股價也漲了好幾次。
以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