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帶你看見更真實的瑞典

2023/11/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瑞典的書那麼多,為什麼選擇這本《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呢?我覺得瑞典劉先生很可貴的是他並不偏心,不只挑選值得臺灣學習的地方來寫,而是正反並呈,真實的以一個有異國文化背景的居民角度,寫下文化民情、政策制度等各方面的觀察,因此走出了和另一個作家吳媛媛不同的路。


第一篇文中,他寫了與美國企業家在酒吧發生的故事,在發現話不投機、酒水已盡之際,作者問他是否搭地鐵回家,對方卻應道:

「地鐵是給平民百姓搭的,我是美國人,不是開車就是搭計程車。」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滿驚訝的,也下意識的把這句話解讀成:他在看不起習慣搭地鐵的作者,而身為普通人的自己也有「躺著也中槍」的感受。我帶入了許多道德的判斷,也產生了一些不舒服的情緒,相信作者會寫下這段故事,也是因為這句話在他心裡留下了一個鮮明的刻痕。


然而,作者記錄下這個經驗,並沒有要批判價值觀的高低,而是在思考過後,平實的寫下:「同樣是在瑞典的外國人,我們卻有很不同的生活習慣與人生情調,這大概是與人交際的有趣之處,當每個人都一模一樣的時候,世界就失去風采了。」這句話奠定了全書的基調,對我而言也像是一記警鐘,他以平等而開放的態度,優雅地化解了我被道德綁架的失衡認知,也秉持這個理念,為讀者講述一個又一個瑞典故事。


作者總是從一個現象出發,以第一線記者的視角去爬梳政策、歷史人文的因素,直指行為背後的核心價值觀。例如,他擇選臺灣人對北歐或許略知一二的印象,舉凡「你不能在我家吃晚餐」、「工作與生活平衡」等各種日常生活中的習慣、風氣或現象,從中生成社會學角度的觀察,進而帶出瑞典人的平等價值觀:因為認為「自己並沒有比別人好」,所以不擅自給予「自己認為好的」食物;因為講求「剛剛好」的中庸之道,所以不盲目犧牲家庭時間拚加班,學童也不會為了提升競爭力而補習。


全書令我印象最深刻、臺灣味最重的一篇是〈不需要成為鑽石〉。作者在短時間完成高壓繁重任務之後,在會議上脫口而出,「在一定的壓力之下,煤炭也能成為鑽石。」引起同事的哄堂大笑,被調侃是「亞洲虎媽」。正是因為我們曾在臺灣求學、成長,深知高壓磨練的生活之苦,才會嚮往瑞典社會人人能夠普通就幸福的社會。然而諷刺的是,世界各地的臺灣籍移民,有誰不是付出了比別人多好幾倍的努力,才能夠在異鄉安身立命呢?


但這些令人欣羨的社會樣貌當然不是因為瑞典人本性如此,是因為社會主義政策造就了更為包容的群體:因為高稅收、所以薪資扁平化,人們才不會為了高薪擠破頭、貧富階級才能因此縮小;政府制定嚴苛的防賄賂政策,人們才不需要為了業績加班應酬;有了明確的育嬰假福利制度,才有發展性別平等的討論空間。然而,作者也反覆強調:羊毛出在羊身上,國家體制都是一體兩面,想要平等,就要接受自己繳的高額稅賦會用來幫助別人。渴望為不同職位的人賦權,也必須認知到溝通與對話需要時間。


而瑞典也不是一個完美的烏托邦,例如作者寫出他的洞察:政府為了講求政治正確,遲遲沒有調查國民的種族背景,使得在一些宗教衝突事件發生時,無法透過透明的數據,擬定更系統化的對策。他並不偏袒自己選擇長期居住的瑞典,而是勇敢指出政府的表面一視同仁的「色盲」,本質上其實是鴕鳥心態。也因此產生許多隱憂。


瑞典劉先生的觀點實踐了《真確》所述的求真習慣,他帶著自己出身臺灣的觀點,在與不同文化碰撞時有深刻的觀察與思辨。並且點出最本質的關鍵,在現象背後看見數據、以及潛藏的問題。


我想要用〈讓這個世界擁有更多顏色〉一文中我很喜歡的概念作結:瑞典人看待顏色時並沒有對其賦予性別意識,而是如作者所述「讓原本該是什麼的性質就是什麼。」而我也藉由閱讀這本書,意識到自己該讓真正重要的東西成為日常中,首要去思考、去實踐的事情,這或許耗時、或許短期內看不見改變,但絕對必要。


13會員
38內容數
你將讀到的不是書評,也不是影評,而是一些新的思考切入點。這裡會有對多元議題的探討,在梳理議題脈絡後,會由此議題為核心,進行延伸討論,談談相關的文學與影視作品對此議題有什麼樣的闡釋,也會從不同視角切入,分享不同作品各自有什麼樣的觀點,而他們之間又是如何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