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都知道。但我想跟你說:《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其實我很慶幸,自己有耍任性的自由,有指認規矩,並拒絕遵從的自由。


我知道我的媽媽以前並沒有。


小的時候,她不能拒絕長輩要她放下書本去打工,也沒能自外於社會的期許,說不結婚,她無法選擇自己要從事什麼職業,後來生下了我,更是沒得商量,她永遠都是我的媽媽,這是再也無法改變的事。


我和媽媽常常有小磨擦,因為她沒能忘掉,自己長大的時候,大人們在樹幹上纏了多少鐵絲,自己才能長的又直又漂亮。也沒能勇敢起來,去想像新種下的小樹苗有沒有可能長出圍牆之外。所以她為我澆水,確保我得到充足的陽光,也剪去我雜亂的枝椏,把好奇的葉芽彎回適當的角度。我怎麼能理直氣壯的說,我偏偏不喜歡呢?


讀吳曉樂的散文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喚起我很少去認真思索的,關於家庭的事。她寫與家人之間如海浪般又拍打又退後的關係:寫自己使母親差點窒息的時刻,她的沉默把媽媽的心揪的那麼緊;也寫與父親吵了一架之後,父女兩敗俱傷如斷成兩截的掃把。那些或許是逞強,或許是倔強的當下,她正是因為清楚父母的內心,才能傷人那麼深。


現在她回頭看,誠實而透明的寫下自己當時的想法,連著母親、父親心頭的結一併寫下,成為這些散文,成為波濤,也成為一片包容的海。第一篇〈女兒們在天平上躊躇〉她寫與母親出遊時,母親要她摸摸路旁的「得男佛」,祈願能生男丁,她卻執意不肯,抗拒將陳舊的觀念繼續複製下來,踏著階梯的腳步遂變得沉重而困窘了。其實,她比誰都還要明白,自己與母親是如何因為性別而缺失一份應得的愛。她身旁許多女兒也有同樣共鳴:「沒有產下兒子,讓母親被責怪,而身為女兒的她們,也共享了那份羞恥感。」雖然男尊女卑的觀念或許不曾真正消失,而現在的反抗又何嘗不會成為自己未來的為難,她仍然堅定的拒絕了,沒有將手伸向得男佛。她不願繼承那份為難。更正面的說,她決心停止為偏見服務,決心以溫柔而堅毅的方式說出她的不喜歡,這個拒絕不是把「壞人」的帽子扣回母親頭上,而是相信現在與未來,可以有不只一種選項。


另一篇戳進我內心的是〈叛逆期〉,寫她高中時期,兩次讓母親幾乎窒息的事件。其一是她故意晚歸,不打電話知會母親,讓母親焦急等待,甚至到朋友家尋人,終於回家,見到母親的疲態,卻也什麼話也沒有說,就這樣進房睡了。回頭看,她知曉自己的心態幼稚,「想透過一連串的無理取鬧來得到確信:母親愛我。」很多時候人性渴望的愛,往往是透過傷害來證明的。為什麼人就是會偏執的選擇如此呢其二是更全面的崩解。在第一個事件發生後的幾個月,媽媽隨口關心她的學校生活,她卻開口就是荊棘,向媽媽應道「不關你的事」。她的母親遂站著哭了起來,要她出去,馬上離開家。媽媽的心因為沒有回報的給予,匱乏到臨界,和手上的盤子一起應聲摔碎。然而,等到她和父親一起回家,卻發現熱騰騰的飯菜已備在桌上,而地上一塊陶瓷碎片也沒有。母親都收拾好了,整理家裡、整理自己的傷心。她依然是母親,儘管快要枯竭,還是不放棄的給予愛。


讀到這裡,回想自己成長的過程,對父母說出傷人話語的當下,我何嘗不明白他們也煎熬著呢?


又執拗又任性的我,卻因為作為孩子,還是被深深的愛著。但我想跟自己說,既然現在我已經有選擇,我也要選擇好好了解家人的想法,然後好好的,輕輕緩緩地說出自己真實的聲音,儘管那是我偏偏不喜歡的,也要在「可是」之前,讓對方知道我願意理解他們的聲音。


有機會的話,一面想著自己的家庭故事,一面讀讀這本《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吧。也歡迎留言或私訊告訴我,你最有共鳴的篇章。

希望我們都能坦率的去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雙眼皮的沙龍
14會員
35內容數
你將讀到的不是書評,也不是影評,而是一些新的思考切入點。這裡會有對多元議題的探討,在梳理議題脈絡後,會由此議題為核心,進行延伸討論,談談相關的文學與影視作品對此議題有什麼樣的闡釋,也會從不同視角切入,分享不同作品各自有什麼樣的觀點,而他們之間又是如何對話。
雙眼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19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在犯錯,回頭看,有一些遺憾或後悔,也有好多好多想要提早知道的事。 因此,我想要跟你們分享在我成長過程中經歷或接觸的故事,以及這些小小片段帶給我的啟發。
Thumbnail
2024/01/19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在犯錯,回頭看,有一些遺憾或後悔,也有好多好多想要提早知道的事。 因此,我想要跟你們分享在我成長過程中經歷或接觸的故事,以及這些小小片段帶給我的啟發。
Thumbnail
2024/01/16
世界上有那麼多和自己想法相左的人事物,尊重與道德這類問題也變得很難以單一價值去解釋。但讀過這些理論與實踐之後,讓我思索了很多:在覺察了自己,並且明白對話的重要性之後,品德教育還可以怎麼延伸,與什麼議題連結?
Thumbnail
2024/01/16
世界上有那麼多和自己想法相左的人事物,尊重與道德這類問題也變得很難以單一價值去解釋。但讀過這些理論與實踐之後,讓我思索了很多:在覺察了自己,並且明白對話的重要性之後,品德教育還可以怎麼延伸,與什麼議題連結?
Thumbnail
2024/01/05
讀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後,我想起了我的叛逆期。 十七歲,我第一次離家,到台北念大學,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課,出門不用和任何人報備,玩到幾點都可以。那時我加入兩個社團,把社交活動排得滿滿的,交了男朋友,還決定暑假不回家,繼續住在宿舍,參與社團活動。
2024/01/05
讀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後,我想起了我的叛逆期。 十七歲,我第一次離家,到台北念大學,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課,出門不用和任何人報備,玩到幾點都可以。那時我加入兩個社團,把社交活動排得滿滿的,交了男朋友,還決定暑假不回家,繼續住在宿舍,參與社團活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But it’s really not for me 這是我第一次讀吳曉樂作者的書,我看過許多篇他寫的文章,感覺得到他的銳利和幽默,但我實在沒想到,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會這麼寮落去(台語)~ 我很喜歡,只能用這樣來評價了。 我想,書寫自己的故事是最難的,要剖開自己,要重新感受,特別敏感的
Thumbnail
But it’s really not for me 這是我第一次讀吳曉樂作者的書,我看過許多篇他寫的文章,感覺得到他的銳利和幽默,但我實在沒想到,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會這麼寮落去(台語)~ 我很喜歡,只能用這樣來評價了。 我想,書寫自己的故事是最難的,要剖開自己,要重新感受,特別敏感的
Thumbnail
其實我很慶幸,自己有耍任性的自由,有指認規矩,並拒絕遵從的自由。 我知道我的媽媽以前並沒有。
Thumbnail
其實我很慶幸,自己有耍任性的自由,有指認規矩,並拒絕遵從的自由。 我知道我的媽媽以前並沒有。
Thumbnail
有時候我歆慕兒童,歆慕他們跌倒了可以理直氣壯地坐在那邊哭,更羨慕的是,很少有人拷問一名哭泣的兒童,你是不是未免太傷心了啊? ——〈那些致命的明亮〉 2019年買下了吳曉樂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書中收錄21篇文章,喜歡她的筆下內斂的觀察描述和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故事,輕鬆的字句卻也微小的刺激著某些理所
Thumbnail
有時候我歆慕兒童,歆慕他們跌倒了可以理直氣壯地坐在那邊哭,更羨慕的是,很少有人拷問一名哭泣的兒童,你是不是未免太傷心了啊? ——〈那些致命的明亮〉 2019年買下了吳曉樂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書中收錄21篇文章,喜歡她的筆下內斂的觀察描述和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故事,輕鬆的字句卻也微小的刺激著某些理所
Thumbnail
小時候看著其他家庭其樂融融、幸福和睦的樣子都會很羨慕......,說實話,到現在依舊很羨慕。渴望「無條件的愛」、嚮往「信任」、「支持」、「鼓勵」等等,而實際從父母那得到的卻是無止盡的要求和冷水。
Thumbnail
小時候看著其他家庭其樂融融、幸福和睦的樣子都會很羨慕......,說實話,到現在依舊很羨慕。渴望「無條件的愛」、嚮往「信任」、「支持」、「鼓勵」等等,而實際從父母那得到的卻是無止盡的要求和冷水。
Thumbnail
最近整理房間的時候,找到過去幾張媽媽寫的卡片。 回想起跟對她說明自己的性向,那些片段和經歷的過程。 有一點抱歉 又有一點難過 同時又充滿感謝和愛。 想起了那幾年尋找自己的日子。 💡送給每一位還在摸索、碰壁的你/妳。 💡希望都能好好被愛,不管是家人或是自己。 分享這漫長的紀錄故事。
Thumbnail
最近整理房間的時候,找到過去幾張媽媽寫的卡片。 回想起跟對她說明自己的性向,那些片段和經歷的過程。 有一點抱歉 又有一點難過 同時又充滿感謝和愛。 想起了那幾年尋找自己的日子。 💡送給每一位還在摸索、碰壁的你/妳。 💡希望都能好好被愛,不管是家人或是自己。 分享這漫長的紀錄故事。
Thumbnail
從改編電視劇的小說登上排行榜後的散文作品,也有一定可看性,主要探討起女性處境議題。主線是作者從與家人的互動中,梳理自己在諸多與主流價值不相容的各種行為與想法。 不喜歡人人都有,但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為不喜歡付出代價,甚至並沒有真的掌握不喜歡對抗了什麼樣的價值與會承受怎樣的壓力。生長環境的關係,和父親的
Thumbnail
從改編電視劇的小說登上排行榜後的散文作品,也有一定可看性,主要探討起女性處境議題。主線是作者從與家人的互動中,梳理自己在諸多與主流價值不相容的各種行為與想法。 不喜歡人人都有,但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為不喜歡付出代價,甚至並沒有真的掌握不喜歡對抗了什麼樣的價值與會承受怎樣的壓力。生長環境的關係,和父親的
Thumbnail
內在對自己很多批判不滿,對自己很多要求,投射於外,是難以善待他人的,但是多數的人,不會知道被頭腦記憶控制的自己,原來如此黑暗,原來擁有陰影。
Thumbnail
內在對自己很多批判不滿,對自己很多要求,投射於外,是難以善待他人的,但是多數的人,不會知道被頭腦記憶控制的自己,原來如此黑暗,原來擁有陰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