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札記:《觀光客的凝視》有想過為什麼知名景點會突然爆紅,為什麼突然那麼吸引人嗎?

觀光旅遊從久遠時期至今,已從上層社會至下層社會變成現在全民運動,無論是個人旅遊,家庭旅遊,朋友齊聚旅遊,只要是離開現實生活換到另一個與規律生活不一樣的環境,大部份的人好像就此獲得解脫。

而我們觀光的過程,絕大部分的人會拿起手機或相機攝影,將美好的人事物記錄下來。 現在很多時候好像會聽聞某間店成為網紅店或者那個地方突然有名了起來。

很值得思考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這些店或是知名景點會突然有名起來,為什麼會想去?


有幾次,有朋友找去這些知名的地點或是餐廳,而去到時候,是感覺到失望,認真思考過,失望的原因好像就是沒想像中的好風景,餐點也普通等原因。


換面來想,那是不是很多人跟我有一樣的感覺,但是很紅就是一定要去踩個點而這個熱潮就一直燒起來,很多是不是被社會及商業建構出來的呢?


而對於國外觀光旅遊也有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某個東西就是代表某個國家,例如:柬埔寨吳哥窟,巴黎鐵塔,美國紐約大廈,英國倫敦大橋...等,但是除了這些難道沒有其他的代表了嗎?這些是誰認定這代表著這個國家?

去到一個國家,總是會想買些伴手禮送給人,有想過到底那些東西能代表這國家嗎?

回到上述問題,這些東西真的能代表這些國家嗎?

我經常疑惑的是這個"認定"的代表,感覺也是被捏造的,我們就是在觀看每個國家想給我們看到的樣子。 觀光客的凝視從前是自己欣賞到現在是大眾欣賞,這與科技拉近距離,唾手可得的資訊,隨手拿起手機即可拍照的生活方式習慣而改變成凝視的全球化。

而現在欣賞的方式,我認為跟年紀非常有關,大部分年輕人好似到一個地點踩點拍拍照代表來過這個地方,接地氣與否或是深層看到當地文化或是體驗也沒有關係,而年長人較會去欣賞深度的景點深看文化。

科技的進步也產出一個文明病,沒有拍照好紀錄或是打卡讓大家知道,就好像彷彿沒來過這個地方,我想這也是一個蒐集地點的病吧。

文中提到一句。「觀光客的凝視往往是對別人生活的一種入侵」,這句話對我來說好百感交集,為什我這麼說,上述提到年紀越長會越想深層看別人的文化,而有時候,你會想了解別人的文化去到國外旅遊時,很多地方都嘗試表演出具有「地區傳統特色」的生活狀態,這也有點像是我們的九族文化村,若有國外朋友來我想這是一個很能看看我們文化的地方,那當然我們也是以這種心態去觀看其他國家,被說成入侵覺得我們好像非常不禮貌,但是這又是會到當地會想做的事。

而上面我提到的科技進步,讓大家零距離,生活習慣已被「打卡」影響的人們,凝視這件事持續被更廣泛的傳播當中,我們無人不置身事外,成為每個景點的傳播製造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生活中的文化線索|富貴觀人記事 Fukuei’s Notes
12會員
53內容數
這裡是一個寫字的人,安放觀察與情感的角落。 有些生活寫得太慢,才有餘味;有些文化不夠近,才值得靠近。 如果你喜歡安靜讀字,也許可以在這裡停留一下。
2025/04/10
2025/04/09 《器子》的首映場 昨日參加完《器子》的首映場,忍不住想來紀錄一下! 意外買到首映場票已經讓人超級驚喜,當天還遇到好人,在原本排隊領禮包時還遇到親切的工作人員幫我們看了票後提醒排錯地方(雖然排了一陣子)趕快叫我們往後走,結果後面都沒人,真是幸運。更沒想到竟然在現場等待默默的看
2025/04/10
2025/04/09 《器子》的首映場 昨日參加完《器子》的首映場,忍不住想來紀錄一下! 意外買到首映場票已經讓人超級驚喜,當天還遇到好人,在原本排隊領禮包時還遇到親切的工作人員幫我們看了票後提醒排錯地方(雖然排了一陣子)趕快叫我們往後走,結果後面都沒人,真是幸運。更沒想到竟然在現場等待默默的看
2025/04/07
我不是一個特別愛追劇的人。為了提升泰語聽力與口說,我開始接觸泰劇。從一開始只是一邊吃飯一邊聽,到現在可以把同一齣劇看三遍(有時還不止三遍):第一遍開中文字幕,熟悉情節;第二遍關字幕純聽泰語;第三遍則挑戰閱讀泰文字幕,反覆練句子、模仿語調。連假幾天下來,我驚訝地發現—我的泰語聽力好像真的進步了,我
2025/04/07
我不是一個特別愛追劇的人。為了提升泰語聽力與口說,我開始接觸泰劇。從一開始只是一邊吃飯一邊聽,到現在可以把同一齣劇看三遍(有時還不止三遍):第一遍開中文字幕,熟悉情節;第二遍關字幕純聽泰語;第三遍則挑戰閱讀泰文字幕,反覆練句子、模仿語調。連假幾天下來,我驚訝地發現—我的泰語聽力好像真的進步了,我
2025/03/30
在這地震發生前沒多久,才重拾讀完《變臉的緬甸》這本書。書中最深刻的感受是:緬甸的問題從來不是缺乏改變,而是每一次改變都被重新打回原點。地震的突如其來彷彿在提醒我們:這塊土地不只動盪於地殼深處,更動盪在人心及政局中。地震震碎的不只是建築,還有希望:軍政府統治下的緬甸,能挺過這場災難嗎? 我想從《變臉
2025/03/30
在這地震發生前沒多久,才重拾讀完《變臉的緬甸》這本書。書中最深刻的感受是:緬甸的問題從來不是缺乏改變,而是每一次改變都被重新打回原點。地震的突如其來彷彿在提醒我們:這塊土地不只動盪於地殼深處,更動盪在人心及政局中。地震震碎的不只是建築,還有希望:軍政府統治下的緬甸,能挺過這場災難嗎? 我想從《變臉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旅程的一開始,我問孩子們:「你們聽說過博物學嗎?有在哪些地方聽過?」 四面傳來疑惑的眼光。 於是我再問:「那有聽過博物館嗎?」 這次得到的回應就肯定許多。
Thumbnail
旅程的一開始,我問孩子們:「你們聽說過博物學嗎?有在哪些地方聽過?」 四面傳來疑惑的眼光。 於是我再問:「那有聽過博物館嗎?」 這次得到的回應就肯定許多。
Thumbnail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美術館不會是「不知道要去哪所以去一下」的地方,但經驗體感上,30元的成人票價、不限時、交通方便,鄰近的圓山和民權西路也有不少餐廳,天氣沒有太熱還能逛逛花博公園(也常常有週末戶外擺攤可以逛),幾次安排體驗都非常好!
Thumbnail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美術館不會是「不知道要去哪所以去一下」的地方,但經驗體感上,30元的成人票價、不限時、交通方便,鄰近的圓山和民權西路也有不少餐廳,天氣沒有太熱還能逛逛花博公園(也常常有週末戶外擺攤可以逛),幾次安排體驗都非常好!
Thumbnail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體驗,和透過螢幕跟紙本看圖片不同...
Thumbnail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體驗,和透過螢幕跟紙本看圖片不同...
Thumbnail
轉眼暑假快到了,天氣也慢慢炎熱起來,出國旅遊價格高升,登山郊遊又擔心日曬高溫,不妨來趟知性之旅,參訪博物館 或是展覽館。可能有些朋友會認為沒興趣枯燥無味,其實博物館的總類繁多,有文明古物類、生物類、歷史類、藝術類、自然科學類等等,可以依個人喜愛參訪相關的博物館。
Thumbnail
轉眼暑假快到了,天氣也慢慢炎熱起來,出國旅遊價格高升,登山郊遊又擔心日曬高溫,不妨來趟知性之旅,參訪博物館 或是展覽館。可能有些朋友會認為沒興趣枯燥無味,其實博物館的總類繁多,有文明古物類、生物類、歷史類、藝術類、自然科學類等等,可以依個人喜愛參訪相關的博物館。
Thumbnail
我們向櫃臺人員詢問搭往奇美博物館的公車路線。即使我曾多次造訪奇美美術館,但以前都是依賴著家人開車前往,這次是我們首次自行搭車,帶來了不同的新鮮與冒險感受。 下車後我們在美術館前的阿波羅噴泉前拍照留念,將行李放在行李櫃後,跟隨人潮進入展館。展館內一波又一波湧入的人潮令人驚嘆,難以想像假日參觀的熱鬧景
Thumbnail
我們向櫃臺人員詢問搭往奇美博物館的公車路線。即使我曾多次造訪奇美美術館,但以前都是依賴著家人開車前往,這次是我們首次自行搭車,帶來了不同的新鮮與冒險感受。 下車後我們在美術館前的阿波羅噴泉前拍照留念,將行李放在行李櫃後,跟隨人潮進入展館。展館內一波又一波湧入的人潮令人驚嘆,難以想像假日參觀的熱鬧景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週邊環境有特別規劃挺適合放鬆走走的。
Thumbnail
週邊環境有特別規劃挺適合放鬆走走的。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