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度榮獲哈佛商業評論麥肯錫論文獎、美國《金融時報》遴選50位大師之首、美國新經濟雜誌《Business 2.0》遴選出20位管理大師中榮獲五星的最高評價、在管理學界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與「管理大師中的大師」的神級人物-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其總以敏銳精闢且一針見血的實踐觀點,無遠弗屆影響著全世界的企業經營與管理領域。小編擬透過本書中,從學習、工作、組織、人文與決策五大面向DNA的角度,與大家一起拜讀彼得大師的智慧。
「企業必須要專注於重要的決策,不要淪為反覆忙著解決問題」
一、 學習DNA
成效,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追求成效,獲得成果,是一種習慣,而非天分。
學會如何學習,比你學會了什麼更重要。
終身學習來自於自發性的自我管理。學習,是終身的旅程;自我覺察,就是學習的原動力。學習就是學而時習之,也就是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因此它必須是一項動態而持續性的行為。盡情發揮自己的長才,就是學習之道。
「專注」充滿著不可思議的能量。即使在時間有限、資源匱乏的狀態下,只要透過專注的投入與瘋狂的熱情,最後的成果常是超乎自己所求所想的。因此要常問自己「我現在最該做的一件事是什麼呢?」
二、工作DNA
- 危機,永遠躲在我們的自以為是後面。我們雖然不易駕馭變化,但我們卻常可以走在變化之前,沒有人可以預測明天,但卻有人可以創造未來。
- 有效性是可以學的,也是必須學的。要強化一個人做對事的有效能力,高效能是一種習慣,就像練習九九乘法一樣,需要不斷重複到成為反射動作。評估工作工作者的生產力,就是做對事的能力。
- 管理就像人體的一個器官,我們必須從它的功能來界定這個器官,它也是一種文化和價值系統。管理階層必須執行三項同等重要但本質不同的管理任務,使組織能順利運作並有所貢獻。第一是執行組織的特定目標和使命;第二是使工作具生產力並讓員工有成就感;第三則是經營社會影響力與社會責任。
三、組織DNA
- 別讓現任者指定繼承人,否則你得到的將只是「次級的複製品」?用人的決策是所有決策中的最高風險,但也是報酬最高的決策,因為不花四小時找對人,就得花四百小時處理他的善後。人對了,事就對了,組織也跟著對了。
- 成為對的人更勝於找對的人。當組織久了就會失去活力與彈性,越成功的組織就會容易僵化與固化,在這種情境下即使組織找到對的人,也很容易因僵化的政策與文化而影響其績效表現。因此,組織應該持續注入新的、不同的、外界的觀點,並持續培訓員工,讓員工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尊重,願意承擔重責大任並做出應有貢獻。
- 組織不是權力的舞台,而是責任的重心。一旦當選了總統,就要停止競選,這是一種自我的擔當,真正的領導,要讓人的視野看得更高、表現更好,讓一個人超越自己性格上的限制。絕大多數的領導者,都是透過學習才得以進步的,這是一種學而後能的本領。
- 「互信」是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的本質(自我控制是經理人受到較強的激勵,願意追求更高的績效目標與視野廣度)。
- 政府的問題不在人才,而在於制度。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公務員,無論在學歷與能力條件方面都具相當程度,甚至是一流人才,但績效卻常失靈?最大的阻力在於「制度設計問題」,當遇到問題總是想透過更好、更完整、更盡善盡美的制度去解決或規範這些問題,但無形中卻疊床架屋、複雜化,甚至是為了解決原本的問題卻創造另一個更大的問題,當防弊多於興利、限制多於開放、權力多於專業時,導致想做事的綁手綁腳,多做多錯的窘境,身為政府縮影的企業,是否存在這些狀況呢?
四、人文DNA
- 正直,就是最溫柔的力量。正直不等於績效,但績效裡少了正直就會有難以想像的殺傷力,因為會破壞團隊的士氣,傷害人員的凝聚力。
- 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乃在於行;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績效。
- 人,才是我們最關心的重點。
- 要傾聽來自於內心真正的聲音。人文的素質往往來自於對美的熱情和專注。
- 有勇氣說不的人,才有真正的自由。
- 最佳的選擇,往往不是最適合的方案。
- 好的領導者,不用優秀人才,只會考量適合某種職務的人才。要看重的是這個人能否在某方面出類拔萃(他能把什麼事情做得特別好),而不是希望他各方面都有所表現,但卻表現平平。
五、決策DNA
- 寫作的邏輯,也就是管理的原則。目標簡單、明確、清晰、具體且可操作,這是杜拉克寫作的邏輯,也就是管理的原則。
- 精準,而且犀利,這才是真正的洞察。
- 企業必須要專注於重要的決策,不要淪為反覆忙著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著眼於過去,有效決策則是著眼於未來。要記住,一家企業當中,往往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危機,它會吞沒吸收讓你消失在其中,如果你把所有的時間、經歷、能力全部花在處理內部問題上。
- 做對的事比把事做對更重要。做對的事就是「效能(Effectiveness)」,把事做對就是「效率(Efficiency)」,績效自然就能判決,帶並不能代表一切。多數的組織不缺效率,欠缺的是效能。當策略面失焦了,往往投入人力、物力再多,最後也是白費心思,誠如錯誤的決策比貪汙更可怕。
- 領導者必須執行「三人法則」,亦即在就任三年內,找出至少三位跟他能力相當或是比他更優秀的接班人。
- 要問對問題前,必須要先問一些蠢問題。杜拉克年輕時對著利樂包任職十六年董事長說:「你們是在做什麼事業呢?」董事長不悅回答:「我們是在賣瓶子」,杜拉克反駁:「你們不是在賣瓶子,而是在做包裝(package)生意。」,接下來這家公司重新定義市場、定義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利樂包裝股份有限公司。只有在問對問題後,才能找出可能的替代方案,而不是唯一的答案。請問「你們公司的事業是什麼?我們公司的事業將來是什麼?我們公司的事業應該是什麼?」
- 領導的本質,就是績效;領導者的首要工作,就是讓號角響起。會把功勞歸於「我們」的領導者,才能創造出團隊信任。有效領導的根本,是深入思考組織的使命,且清楚明確的定義它與執行它。
- 領導與管理的差異在於「管理只求不出錯,但領導是要做對的事。」
- 問題的答案永遠在「顧客」身上。經營企業唯一正確且有效的定義,就是「創造顧客」,而非創造利潤,利潤是做對一堆正確決定後的必然結果。「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我們的顧客是誰?應該是誰?我們的顧客為什麼要付我們錢?他們為什麼要跟我們買產品(或合作)?是什麼東西讓我們的顧客願意花錢?他們重視的價值是什麼?」
- 設定目標前要先決定能承受哪些風險。管理改變了這個世界,目標卻決定了組織的命運。除非先擁有目標,否則難以從事管理。目標不是命運,而是方向;目標不是命令,而是承諾;目標不能決定未來,而是用來創造未來的手段。
參考書目: 詹文明 (2012),《彼得.杜拉克的管理DNA:管理人該有的五大關鍵基因》。文經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