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同行朋友分享一個醫生設給病患預約的規矩,上面寫著要預約看診請先寫明,是想解除症狀,還是解決問題。
也許是為了看診方便,又或者是真的受夠了,我非常可以理解,我以前也這樣,但以現在的我看來,總覺得有種說不出來的違和感。
尤其是當我後來才確切知道,對於生命我根本知之甚微的時候,我哪來的資格說你這人有什麼問題?連症狀會有怎樣的變化都不是我能控制的。
充其量我只是hope for the best,我會盡我所能,就我所知去解釋現在有哪些可能性,看有什麼知識或系統,可以形成一種相對貼切的說法讓人安心,一起等待症狀不影響生活日常,如此而已。
後來在心理治療學的相關科普書籍上看到,對於尋求幫助的人,可以先詢問對方是需要支持,還是需要解決方案。這個方法其實更近人情,對朋友我也很常這麼做,比較快。
但一樣,我其實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好像怎樣還可以更好,我持續的思考,卻不明所以。
偶然在葬送的芙莉蓮看到這段。在勇者欣梅爾的葬禮上,一千多年來鮮少情緒波動的精靈芙莉蓮哭了,她不是不知道人類壽命很短,但精靈壽命比起人類長太多太多了,他們相伴討伐魔王的那十年對她來說根本如彈指。
只是生死與共並沒有讓她更理解身邊的人,見證欣梅爾的死去,讓見慣了人類來來往往的芙莉蓮第一次心裡有所動搖,她做出了新的決定,踏上了理解過往旅伴的路程。
我這才知道之前那股違和感是哪來的,只因在我個人的生命經驗中,要是有任何善的改變,都來自於我試著理解自己,或是有貴人試著了解我怎麼了,沒有誰解決了什麼,我只是更理解我自己的人性跟習性,然後試著做更好的選擇。
對於生命,不能也不該再二分法了,解決症狀還是解決問題?需要支持還是解套方案?當我這樣問的時候就註定失去那些生命的光景,我只能持續見證,試著了解這個人。
人也許終其一生都沒辦法完全了解一個人,哪怕壽命跟精靈一樣長也不夠,但不要放棄了解,你會知道怎麼更貼近一個人。
其實更該做的,是不要放棄了解自己,去貼近自己,你會知道愛是什麼,
然後 好好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