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學年度碩士班推甄準備方式分享

2023/12/0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四年級,主修藝術理論與視覺研究。此次碩士班推甄考試,我總共報名了六間系所,並全數錄取,包含:

・臺灣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系碩士班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

・陽明交通大學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交大校區)

・陽明交通大學 視覺文化研究所(陽明校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臺灣文化研究所

推甄時,需要準備的是第一階段的資料審查,以及第二階段的面試。此次經驗分享提供給想要報考藝術史、視覺研究、文化研究相關領域的人作為參考。和一般入學管道的準備方式不一定相同,請斟酌參照。

|準備時程

九月~十月 各校簡章公布、報名考試

十月 完成書面資料

十一月 參加第二階段考試(包含筆試、面試)

十一月底 陸續放榜

各校公布簡章的時間每年都有異,請自行查詢該年度的簡章。報名方式和相關規定都會列於簡章內,一定要詳細閱讀,並按照各校的系統和流程進行報名和繳費。這部分就不贅述了。

書面資料的準備時間,其實除了研究計畫之外,其餘的資料我只花了一周左右完成。後續第二階段的考試,也沒花什麼時間準備,通常都是到前一天才開始看相關資料。有筆試的會做一下考古題,熟悉一下題型,除此之外也沒有特別準被。

|書面資料準備

儘管每個系所要求的資料不盡相同,但以人文領域來說,每間學校的資料其實都換湯不換藥,頂多字數限制會有改變,但其實不用遵守字數限制,因為教授不會有空特地去看你的字數有沒有超過規定,就按照自己的步調去安排字數就好,畢竟大部分的資料都只會被教授一眼掃過,很少會有教授認真看完。

推甄考試會需要的資料有:

・自傳

・研究計畫

・推薦函

根據不同系所要求,可能也會規定要繳交:

・簡歷

・過去書寫的論文或報告/足以證明研究能力的文章

・作品集(創作類科系才會要求)

其實以上這些也可以統合成「其他有利審查資料」,僅管簡章上寫的名稱不一樣,但把資料的排列順序稍微置換之後,就可以同一份資料繳交到多所系所。但這樣做之前,一定要仔細確認該系所的規定。

接下來針對各個資料的準備方式,提供我個人的經驗分享。

・研究計畫

因為研究所的主要目的就是學術研究,因此研究計畫書是所有資料的重中之重,務必審慎書寫。關於做研究的方法,各大學教授都能夠提供援助。我就簡單地分享一下當時的架構:

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流程/預期研究成果/參考文獻

網路上也有很多研究計畫書可以參考,我的寫作架構終究只適用我的領域,請不要全部參考,務必多看自己領域的研究計畫書再決定要如何下筆。

我的題目是〈二戰時期的台灣兒童形象 — — 以李石樵《唱歌的小孩》為探討中心〉,字數約為五千,且六間系所都交同一份計畫書。這點很重要,有人會覺得自己一定要交跟所選系所最相關的題目出去,但以人文學科來說,研究計畫書只是教授為了測試你的學術研究能力才要求繳交的。著重在同一個研究,把它寫好,比較重要。推甄考試時交出去的研究題目,大多數都不會成為最終入學後的碩士論文題目。抱持這樣的心態去準備,才會事半功倍。

再來是字數限制的部分。臺大簡章上的字數要求是三千字以內,但我大幅超過,甚至快要到了兩倍之多。可見字數限制真的不是重點,不必為了word裡面顯示的幾百字之差而傷破腦筋。如同前面所說,教授通常不會把資料看完,所以也不會知道計畫書總共有多少字,這也不重要。

另外,計畫書第一頁如果能附上摘要的話,會很有幫助。再重申一遍,教授不會看完所有的資料,所以如果能替他們做好摘錄,以簡短的摘要敘述一下研究的內容,在面試的時候也會比較省力。這點於自傳也是同理。

・自傳

如同前文所提,研究計畫書可以附上摘要,那自傳的最前方,就算簡章上沒有要求,也可以自行附上簡歷,如求職時的一頁式A4簡歷,把自己最重要的優點標示出來,通常面試時教授也只會看簡歷,並從裡面問問題。所以自傳開頭可以把後文的內容濃縮起來,做個整理。

自傳內容上,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很大的差異。我是把外語能力、獲獎經驗、背景、學術撰寫、相關經歷都條列式放上。整篇幾乎都是條列式,因為我的資料比較多,所以很多項都沒有詳寫。但如果放上的經歷比較少的話,可以針對每一項仔細地交代和介紹。教授會看的通常只有第一頁而已,把開頭弄精緻、弄清楚最重要。

・推薦函

臺灣的推薦信文化比較複雜。每個學校不大相同,但流程大致是:

先自己寫好一份推薦函⇨聯繫好願意簽推薦函的教授⇨(教授更改推薦函內容)⇨簽名⇨掃描成電子檔⇨在系所報名系統上填寫教授的電子信箱⇨教授把簽名後的推薦函上傳

並不全是如此,譬如系所會規定資料以紙本方式繳交。加上,有的學校並不要求推薦函上一定要有教授的簽名。比如臺大的就是教授直接上傳寫好的推薦函就好了。所以中間簽名那個步驟是看狀況省略的。如果不放心的話,可以都簽名好、掃描好之後,再把檔案寄給教授,確認沒問題後由教授那邊上傳。

一開始自己寫推薦函時,可以參考網路上或學長姐提供的格式,畢竟每個學校的需求不太一樣。推薦內容可以強調自己修過該教授的哪些課程,課程最好可以對應到要報考系所的專業。結尾處要寫上教授的職稱。這份初稿可能會在寄給教授之後得到更正,但大多時候,教授不會有空一個一個改推薦函內容,所以要仔細檢查內文,確認沒問題了再寄出。記得一定要附上可編輯的檔案,如word檔。

這個繁複的過程中,最怕的是教授事務繁忙,忘記推薦函截止時間。所以一定要有禮貌地在時間限制之內,提醒教授幫忙點進信箱,上傳檔案或是勾選表單(陽明交大都是填表勾選的形式,最後可以貼上推薦文字)。

・其他有利審查資料

把自己過去有參與過的活動、獎項、報告、論文、語言證明⋯⋯全部都放上,越多越好。這項非常因人而異,而且有時候系所不會規定要交,但就算簡章上沒規定,也一定要在某個檔案裡附上這些資料,才能增加資料的豐富性。

|第二階段準備

每間學校的準備方式都大同小異。推甄考試第二階段大多是面試。面試的準備方法其實是看熟自己交出去的資料,畢竟教授問的問題大多是從自我介紹和繳交的資料中提問的。如果對自己寫的東西不熟悉或一問三不知,一定得不到好印象。

此外,也要準備好自我介紹。通常面試一開頭都會要求考生自我介紹,時長可能是三分鐘、五分鐘、七分鐘不等,但其實也不用特別計時自我介紹講了多久,教授不會在意考生有沒有剛好講到計時的時間,把要講的內容講好、講清楚就可以了。

如同考大學的面試一樣,考研究所的面試也要深入了解每個教授的專長領域,以及該研究所的課程方向等等。但不用特別去記哪個教授是誰、或在面試的時候提到該所教授的名字,這種時候如果講錯了反而會造成負面效果。壞的發言會讓教授印象深刻,好的發言反而不一定會被記得。

・面試時常被問到的問題

  1. 對我們所有什麼問題:通常問於面試結束時,讓考生對教授提問,這時要表現出自己對該系所的課程、師資等相關資訊瞭若指掌,並且提出系所網站上查不到的問題。面試前一定要看教授和系所的資料
  2. 一共報考了幾家
  3. 報考我們所的動機為何
  4. 最挫折的經歷
  5. 最有成就感的經歷
  6. 其他:關於提出的研究計畫、報告、工作經歷⋯⋯因人而異的提問。

以上,祝各位金榜題名!

15會員
43內容數
主要在台北看展覽,以藝術大學理論組學生的身份做一些簡單的評論。希望能跟喜歡看展覽的人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