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生議題講座——12/2 以院作家,憶其所生——樂生療養院空間、記憶與尊嚴重建之路,講者:謝宗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講座小小心得:

謝謝家民辛苦促成這場講座辦成。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樂生議題,也是第一次從一個外國人口中聽到自己的國家原來也有一間痲瘋病院。講座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講者詳細地描述公權力如何透過空間的設計和手術來侵害人權,還有那些院民如何透過自身所擁有的單薄的資源來維持生計和維持那一個屬於他們的與外界隔離的國度,他們堅強的毅力讓我佩服。

最後透過我們社員的提問,講者的回答讓我重新思考華教先輩和自己在對待政治上的心態轉變。

(以下文字是我印象中記得的,可能不完全轉述)社員提問:你們如何面對(社會)運動傷害?

講者回答:其實真的要算的話,我算是這個運動的第三代,第一代是反迫遷、第二代是反走山、我處在第三代重建的階段。相較早期的前輩那樣激進,我們是在用比較溫和的方式在進行抗爭——「當歧視尚未解除,抗爭就是對抗遺忘的過程。」「口述史,就是一場關乎記憶與遺忘的鬥爭。」(以上兩句是講者ppt上的文字)講者到台灣各地去分享(口述)這個行動本身,其實就是在對抗遺忘,與遺忘進行抗爭)

這個運動經歷了三代,讓我回想自己從中學時期一直到現在大三的自己這段時間的改變,那時候的我很衝動也很激進,對政治活動的關心和參與不亞於對自己的課業,現在身在異國和自己的國家和社會拉開了空間的距離,也透過和台灣同學一起討論台灣的議題來轉移注意力,比較可以在客觀和冷靜的情況下重新思考自己國家的議題,不會再像當初那樣衝動,而是用比較溫和和理性的態度來反思和述說,即便每次在述說相關的議題的時候火還是不自覺就上來,但比起像以前那樣單方面批鬥,現在我透過運用一些本來就該要做的事情來實現我想做的事情,也學習去傾聽不同的聲音。

相較早期的先輩要透過強硬的手段來跟政府抗爭,目前華社透過較為溫和的方式來進行抗爭,就如黃先炳老師說的「一場溫柔的革命正在發生」、「居安思危」。

最後偷偷表白:我好喜歡講者的講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芊芊的沙龍
22會員
52內容數
芊芊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18
<Our thoughts are our stories, challenging our beliefs while balancing with standing firmly what align with one's authentic self> We often tend to be
2024/12/18
<Our thoughts are our stories, challenging our beliefs while balancing with standing firmly what align with one's authentic self> We often tend to be
2024/11/08
剛溫習自己在花蓮用的筆記本。看到之前參加台灣猛禽協會舉辦的辨識猛禽工作坊的時候做的筆記。我記得為了這個為期三天的工作坊,我翹掉一堂政治學的課(其實也不算翹課,那時候我有請假,我還把參加的證明上傳去請假系統)。 現在回想起來,幸好我當時有請假去參加這個工作坊。雖然我還蠻喜歡政治學,但每次都坐在教
Thumbnail
2024/11/08
剛溫習自己在花蓮用的筆記本。看到之前參加台灣猛禽協會舉辦的辨識猛禽工作坊的時候做的筆記。我記得為了這個為期三天的工作坊,我翹掉一堂政治學的課(其實也不算翹課,那時候我有請假,我還把參加的證明上傳去請假系統)。 現在回想起來,幸好我當時有請假去參加這個工作坊。雖然我還蠻喜歡政治學,但每次都坐在教
Thumbnail
2024/06/06
我的體會與感悟 第一次看著鳥類在我手中死去的時候,很難過。當時祂滿嘴都是螞蟻,身體從有溫度到冰冷。 後來看多了,數量一多,就漸漸麻木了,因爲不可能看到一隻就哭一次,這樣很快就會沒有力氣,還是把那些力氣花在可以做出更多改變的地方可能比較有希望。 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很多人可能會説人都吃不飽了
Thumbnail
2024/06/06
我的體會與感悟 第一次看著鳥類在我手中死去的時候,很難過。當時祂滿嘴都是螞蟻,身體從有溫度到冰冷。 後來看多了,數量一多,就漸漸麻木了,因爲不可能看到一隻就哭一次,這樣很快就會沒有力氣,還是把那些力氣花在可以做出更多改變的地方可能比較有希望。 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很多人可能會説人都吃不飽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講座小小心得: 謝謝家民辛苦促成這場講座辦成。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樂生議題,也是第一次從一個外國人口中聽到自己的國家原來也有一間痲瘋病院。講座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講者詳細地描述公權力如何透過空間的設計和手術來侵害人權,還有那些院民如何透過自身所擁有的單薄的資源來維持生計和維持那一個屬於他們的與外界隔離
Thumbnail
講座小小心得: 謝謝家民辛苦促成這場講座辦成。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樂生議題,也是第一次從一個外國人口中聽到自己的國家原來也有一間痲瘋病院。講座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講者詳細地描述公權力如何透過空間的設計和手術來侵害人權,還有那些院民如何透過自身所擁有的單薄的資源來維持生計和維持那一個屬於他們的與外界隔離
Thumbnail
是該開始紀錄的時候了。一個護理與老屋空間交會的開始。 我一直在從事社區照護的工作,社區健康營造一直都是我專攻的領域。隨著不斷地在社區磨練,從一個不知所措的新手,一晃眼也就10多年過去了。從田野的研究到參與國際醫療義診經驗,再到這塊土地深耕,每一步都是故事,是一個個生命的故事,也是一個個與土地連結的
Thumbnail
是該開始紀錄的時候了。一個護理與老屋空間交會的開始。 我一直在從事社區照護的工作,社區健康營造一直都是我專攻的領域。隨著不斷地在社區磨練,從一個不知所措的新手,一晃眼也就10多年過去了。從田野的研究到參與國際醫療義診經驗,再到這塊土地深耕,每一步都是故事,是一個個生命的故事,也是一個個與土地連結的
Thumbnail
一、前言 這場演講早在楊斯棓醫師臉書一發文出來時就趕緊手刀報名,也會是我第四次與楊醫師見面與親臨現場聆聽台語七字仔,即便從去年龍顏講堂、利他跨年、唯賀講堂、愛瑞克在益品書屋的新書分享會,不同時間來聽聞台語詩也是有不一樣的韻味。
Thumbnail
一、前言 這場演講早在楊斯棓醫師臉書一發文出來時就趕緊手刀報名,也會是我第四次與楊醫師見面與親臨現場聆聽台語七字仔,即便從去年龍顏講堂、利他跨年、唯賀講堂、愛瑞克在益品書屋的新書分享會,不同時間來聽聞台語詩也是有不一樣的韻味。
Thumbnail
青年樂生聯盟與樂生保留自救會今(9)天前往衛福部陳情,對於日前樂生療養院院方對於「蓬萊舍」展示樂生保存運動文物無預警被撤除事件,要求新任衛福部長薛瑞元應遵守《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精神,確實監督「樂生園區整體發展計畫」,承諾樂生院民維持「蓬萊舍」將來作為公共空間使用。 樂
Thumbnail
青年樂生聯盟與樂生保留自救會今(9)天前往衛福部陳情,對於日前樂生療養院院方對於「蓬萊舍」展示樂生保存運動文物無預警被撤除事件,要求新任衛福部長薛瑞元應遵守《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精神,確實監督「樂生園區整體發展計畫」,承諾樂生院民維持「蓬萊舍」將來作為公共空間使用。 樂
Thumbnail
樂生療養院曾是全台少數的漢生病醫療機構,在過去面臨了捷運機場的落成、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等,而近期當前面臨人權園區的古蹟修復作業,院方卻默許包商強制徵收蓬萊社(院區內的建築物),並預計改建成套房以供院民居住,但卻又沒顧及到院民的生活習慣,進而導致衝突再次發生......。
Thumbnail
樂生療養院曾是全台少數的漢生病醫療機構,在過去面臨了捷運機場的落成、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等,而近期當前面臨人權園區的古蹟修復作業,院方卻默許包商強制徵收蓬萊社(院區內的建築物),並預計改建成套房以供院民居住,但卻又沒顧及到院民的生活習慣,進而導致衝突再次發生......。
Thumbnail
那些聲音是這麼的微小,但之於我,卻是如此的震耳欲聾。 這三天的研討會,我見證了這樣的困境被出土與現身。 當問題不再只是一個問題,他有了位置,他有了故事與脈絡,就不會被錯待,而是被尊重的好好安放與涵容。
Thumbnail
那些聲音是這麼的微小,但之於我,卻是如此的震耳欲聾。 這三天的研討會,我見證了這樣的困境被出土與現身。 當問題不再只是一個問題,他有了位置,他有了故事與脈絡,就不會被錯待,而是被尊重的好好安放與涵容。
Thumbnail
  高齡議題在臺灣形成一股浪潮,每個人對於自己年老有一個美好的藍圖,正因為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樣態,從政府推動的高齡政策來看,2007年推動長照1.0、2016年推動長照2.0政策,可以看到政府透過政策引導的方式,希望確保在社會中生活的年長者,能夠避免落入孤老殘窮,無人照顧的窘境。
Thumbnail
  高齡議題在臺灣形成一股浪潮,每個人對於自己年老有一個美好的藍圖,正因為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樣態,從政府推動的高齡政策來看,2007年推動長照1.0、2016年推動長照2.0政策,可以看到政府透過政策引導的方式,希望確保在社會中生活的年長者,能夠避免落入孤老殘窮,無人照顧的窘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