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沒有成功的社會革命? 以韓炳哲的社會病理學分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一、前言

 

本文運用韓炳哲的《關鍵三部曲》,對於現今中國進行社會病理學分析。關鍵三部曲其整理黑格爾、海德格、傅柯、班雅明等的思想,針對社會現象提出存有式的解釋。從《倦怠社會》中描繪的,當今過度肯定性社會所產生的「他者的消失」現象,所引發「相同者地獄」的現象。再到《透明社會》所揭示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環形監獄再進化,每一個人都是監視者與被監視者。最後則是韓炳哲最重要的一本書—《愛欲之死》,其作為韓炳哲的集大成之作,使「社會病理學」的理論得以完整。連結前兩本作品,結合現代社會的肯定性與透明性,告訴我們如今社會,愛正在崩壞 ;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透過關鍵三部曲,我們除了可以理解韓炳哲的社會病理學理論基礎,更能深入分析資訊爆炸時代獨有的中國社會現象。筆者將以三本著作,分別與內捲時代的躺平文化、抖音所形塑的社會監控網路進行理論對話。最後以集大成之作的《愛欲之死》去分析中國為什麼沒有成功的社會革命作結,希望能透過社會哲學的思維,觀察當代中國的社會問題,帶出不一樣的觀點。

 

二、《倦怠社會》:中國內捲時代的躺平文化

 

「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當今社會充斥憂鬱症與過動症患者,還有過勞與職業倦怠等現象。為何這個社會越來越病理化?面對這個社會現象,韓炳哲認為是來自於社會的「典範變化」,也就是現今社會已經從傅柯所描繪的「規訓社會」轉移到「功積社會」。過往人的自我主體性之建立來自於他者,如同免疫學的觀點,自我主體透過他者帶來的「否定性」,個體的主體性為了生存,不得不挺身抵抗,否則自身將自我毀滅。這種來自現實的刺痛感,透過自我免疫能促使個體的主體性更為健全。       

上述描述,正是傅柯所描繪的「規訓社會」下的「規訓主體」,然21世紀的社會,卻來到規訓社會的彼岸 --「功績社會」,個人主體被轉換成「功績主體」,他者在充滿肯定性的世界已經消失,現在社會正是「相同者的地獄」。規訓社會透過禁令、法令、戒條去否定主題,然而功積社會透過「能夠」,也就是萬事都能辦到的肯定性思想架構,促使資本主義更能剝削個人。韓炳哲認為現代人因過度肯定而失去自我免疫力,無法透過自身的否定性否定他者,也就是黑格爾辯證法的「否定的否定」。無法維持自身的存有,正如沒有抵抗力的身體,勢必將任由如病毒般的肯定性肆意入侵,陷入無限勞動的命運,成為漢納鄂蘭所稱的勞動動物,自我成為奴隸主,自動自發地剝削自己的勞動力。

對應目前的中國社會「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的過度肯定性思維,加上舊時代的經濟起飛神話,抑或是黨國體制對於超英趕美的經濟夢想,更加深了現代中國人的自我剝削與追求績效。使資本主義更能奴役大眾。如此假性的自由,奴隸主與奴隸成為兩位一體,此自相矛盾的社會現象,正是中國社會開始病態化的開端。如此過度積極肯定的社會,勢必產生無止盡的疲倦。正如同中國現今的「躺平文化」,過度追求效率所產生的「內捲」現象,導致更多人放棄向上流動的想法。根據BBC中文的報導(王凡,2021),中國人在過去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後,因為享受經濟起飛的紅利,逐漸形成有房有車、大富大貴不無可能的概念。類似「前進人民幣」節目[1]所描寫的貧民變成大富翁的故事比比皆是。

然而隨著人均所得提高,世界工廠的名號漸漸轉移至位於全球南方的東南亞地區。許多年輕人漸漸發現,如果不提升自我競爭力終將被市場淘汰,於是形成功積主義至上的社會文化,伴隨中共的黨內宣傳與民族國家的自我洗腦,更是變本加厲。這種永無止境的疲憊,最終引發作為抵抗的躺平文化。

中國政治學者吳強,在採訪中表示反資本的傾向在中國越來越強,年輕人最直接感受的就是與資本的對立的矛盾。其實在台灣,最近躺平文化也成為一股流行。而台灣的語言則稱為「安靜離職」。意思是做好份內的事,多做多錯,少做沒事的概念,如今成為台灣年輕人的職場守則。

 

三、《透明社會》:抖音的網路監控文化

 

「我是仰賴別人不知道的我而活著的」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世界充斥著噪音。尤其位處於功績社會的我們,因為必須爭取任何「能夠」[2]得到的世間萬物,其中也包括社交名聲。因此我們開設社群媒體去宣傳自我,從中得到部分的名望。故韓秉哲在透明社會中闡述,自我的透明性成為當代社會的秩序。從政治、經濟,再到我們的私生活。一切都是可揭露,可窺視的。然而這些看似自由、透明的資訊,往往缺乏如羅蘭巴特所稱的「刺點」,僅有表層的「知面」。這種不具否定性,不斷暴力的穿透人心,是污穢的,更是色情的,赤裸裸的噪音,毫無價值可言。此等不自由的自由,在後資本主義世界推崇,隨之而來的是隱私的消亡、關係性的崩解,以及產生相同者的地獄。

因為隱私的消亡關係性的崩解,雖然人心變得更遠,但人與人的距離變得更近。因為透過無限展示的社交模式,強制展示一切肉眼所即視的,皆是沒有距離的。不同於過往宗教儀式,規定對於神聖符碼的雕像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感。因為要型塑出一種膜拜價值,膜拜價值正是班雅明所稱的「靈光」

就像彼得漢德克所言的,「我是仰賴別人不知道的我而活著的」,這句話成為現代人的奢侈品。人類雖然為群體動物,也需要自我隱私的空間進行休息,過度展示的社會,只會帶來「心靈過勞」。根據《華爾街日報》(Andrea Petersen,2022)報導,36.7% 的青少年因為社交媒體長期覺得難過和沒有希望,15% 擁有嚴重憂鬱症爆發的經歷,以及 18.8% 都曾經認真考慮自殺。

然而透明社會的危害不僅只有如此,在資訊爆炸的世代,我們缺乏對於媒體識讀的能力,威權政府與資本家更能透過媒體進行統治。韓炳哲認為講求公開透明的現代社會陷入假性的理想狀態,是最強烈、最有毒的現代神話。

觀察目前中國最流行的抖音,國際版抖音是最符合「透明性」的軟體。上面充斥沒有刺點的短影音噪音,甚至夾帶中國的黨國大外宣。根據林雨蒼(2023),在《思想坦克》上的評論,中國雇用大量審查員與設置網路制度,即時監控網路上的輿論風向,並試圖營造共產黨備受中國人民支持的假象,同時也嘗試利用抖音代理人,在世界各地宣傳「好中國故事」。除此之外,抖音迎合功積社會下的年輕世代特性,透過社群媒體建立虛擬的關係性網絡。然而這種人人過度展示自我的時代,一覽無遺的個人資訊成為彼此監控者的最佳培養皿。韓炳哲認為邊沁所稱的「環形監獄」已經形成,並且透過網際網路無遠弗屆地包圍整個地球。在這個監獄裡頭,人人都是施暴者與受害者、監視者與被監視者,監視無處不在。

 

四、以《愛欲之死》作為總結:中國為什麼沒有成功的社會革命?

 

「愛正在崩壞 ;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作為功績社會的功績主體,因為總是追求個人的名聲與效益,因而在自我膨脹的自戀中溺死。他者與自我的關係在當代儼然死亡,其伴隨著愛欲之死。在這個相同者地獄中,過度倦怠與過度展示的人類,在憂鬱與自戀交織中掙扎存活。因此,韓炳哲認為愛必須透過自我的否定,才能找到他者,獲得救贖。而在《愛欲之死》,韓炳哲所揭示的,不只是愛欲的雙人舞在當今社會的不可能性,更直指「理論的終結」。韓炳哲引用海德格寫給妻子的信件,告訴讀者渴求愛欲的渴望,同時驅使我們去尋找知識。然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無處不在的噪音帶來無處不在的肯定性。人們漸漸失去追求愛欲的動機,也漸漸失去追求知識。理論的終結,正是原由於充斥肯定性的社會。畢竟知識生產來自於自我與他者的否定性交流,他者帶著批判性的「否定」與自我維護自身立場的「否定的否定」。一旦肯定性毀滅一切,我們將陷入精神危機。事實上,我們已經身在其中。

        根據《少年報導者》的報導(2023),去年的11月26日,南京傳媒學院的學生聚集悼念烏魯木齊大火的受害者,部分學生舉起A4白紙,吶喊「人民萬歲,逝者安息」。現場影像迅速擴散,影響中國各地前後至少19個省區,後稱白紙革命。經濟下滑、失業率節節攀升,白紙革命似乎暗示,中共政權的傳統管控似乎出現鬆動。然而筆者卻抱持悲觀態度,白紙革命雖然達成疫情解封的階段性勝利,卻對於中共政權而言,豪無威脅性可言。

        社會運動不僅是挑戰既有的權力與資源的分配方式, 同時也在宣傳一套嶄新的文化訊息,要求實踐某種社會生活的可能性。(何明修,2004)。以韓炳哲的話語來講,社會運動也屬於一種集體的否定性力量。然而在功績社會的功績主體,如同圈養在農舍的豬隻,因為過度肯定性加上網路監控的環形監獄,已經失去反抗的能動性。中國人民活在「中國一定強」的自戀地獄中。只有相同者的世界裡,沒有他者的存有可言。如同搭建了高墻,看不到外面的世界。這樣的社會型態正是威權體制最好向上發展的養分,人民的憤怒、悲傷無法凝聚成對政府的怒火,因此形成對自身的惡性攻擊,最終成為活在幻想且自我剝削的主奴矛盾共生體

中國為什麼沒有成功的社會革命?活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是不可能的,自由也是不可能的。在無限可能的世界裡,人們放棄了思考,放棄與人互動,只剩下過度膨脹的自我與徒留的意識形態。關係性的消亡與知識的終結,在根本上使社會革命成為不可能。

     

五、參考文獻

 

韓炳哲,管中琪譯,2015,《倦怠社會》。大塊文化。

韓炳哲,管中琪譯,2019,《透明社會》。大塊文化。

韓炳哲,管中琪譯,2022,《愛欲之死》。大塊文化。

韓炳哲,謝德川譯,2023,《非物:生活世界的變革》。東方出版中心。

陳麗婷,2023,一張白紙說了什麼?中國白紙革命掀開的人民信任危機。《少年報導者》。

何明修 ,2004,〈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 〉。《臺灣社會學刊》33 :157-199 。

林雨蒼,2023,TikTok和你想的不一樣!──盤點TikTok帶來的危害。《思想坦克》。

王凡,2021,「內卷」與「躺平」之間掙扎的中國年輕人。《BBC中文》。

Andrea Petersen,2022,More Kids Are Being Screened for Anxiety, Depression. But Then What?。《華爾街日報》。

[1] 前進人民幣的節目介紹:大陸市場正火紅,怎麼大賺人民幣?育樂台首播大陸CCTV精心製作的致富創業節目,揭露在大陸賺錢的手法!內容定位以大陸百姓的視野解讀他們身邊的致富明星,報導創新點子和致富的真實案例。以農村百姓的創業經歷為題材,講述各行各業具有時代感的財富故事。

[2] 對於韓炳哲而言,過往的規訓社會崇尚具有否定性、不確定性的「應該」,而如今的功績社會則是崇尚,具有肯定性、主動性的「能夠」,認為萬事皆有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韓炳哲認為,現代社會不再是以禁令和控制為主的社會(如傅柯所描述的「規訓社會」),相反,而是一個推動個體自我優化和競爭的「功績社會」。
Thumbnail
這場演講的主題,其實跟德國哲學家韓柄哲的著作《倦怠社會》探討的非常相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看似賦予人們很大的自由;然而,最終也因為這些自由壓垮了自己。
Thumbnail
  「最危險的不自由就是我們體驗為自由的不自由」,齊澤克認為哲學能夠作為日常生活裡一個重要的「中斷」,讓我們產生疑惑,從而停下手邊的事情,進行關於存在的思考。而這一連串對於思考、對於自由、對於哲學的討論的開端,齊澤克選擇從幾年前一件中國網路上的熱搜話題開始。齊澤克稱其為:「在中國的一個奇蹟」。
Thumbnail
本文是聽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那種社會更幸福?(Youtube標題節錄)有感,我還蠻喜歡聽這位中國說書人分享閱讀心得,但這影片所談內容有我想吐槽的地方,因此想寫文說出我的看法。 作者用的例子,社會主義的人民由於是政府平均分配物資、工作也是國家指派,體制下大家都獲得相同的資源、持有相同的物品,不存在誰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美麗新世界》所蘊含的深度思考,包括影響人性的追求以及經典文學作品的價值。並探討科技對人類的控制和限制,呼籲人們思考和閱讀經典文學作品。
「生活十講」是在談論蔣勳所觀察到的現今「社會現象」。在物質生活越趨於富裕、穩定、便利的同時,在文化、思想和「心」的本質上卻越來越單薄、脆弱,這是蔣勳在這世代所看見的擔憂。透過這本書,我們得以更有意識地覺察我們處在什麼型態的大環境裡,這些現象是如何滲透在我們的生活和行為之中。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進步)變化就是人出於懶惰、貪婪、恐懼找到省事、安全、利多的方法。進步就是懶男人找到省事的方法。推動上升的力量來自生物學。 社會組織發展: 規模變大,複雜度變高,管理難度也跟著提高。搞垮社會發展的力量,正是社會發展創造出來的。社會發展壯大,會產生有礙發展的阻力。(飢荒、疫病、移民、國家崩潰、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韓炳哲認為,現代社會不再是以禁令和控制為主的社會(如傅柯所描述的「規訓社會」),相反,而是一個推動個體自我優化和競爭的「功績社會」。
Thumbnail
這場演講的主題,其實跟德國哲學家韓柄哲的著作《倦怠社會》探討的非常相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看似賦予人們很大的自由;然而,最終也因為這些自由壓垮了自己。
Thumbnail
  「最危險的不自由就是我們體驗為自由的不自由」,齊澤克認為哲學能夠作為日常生活裡一個重要的「中斷」,讓我們產生疑惑,從而停下手邊的事情,進行關於存在的思考。而這一連串對於思考、對於自由、對於哲學的討論的開端,齊澤克選擇從幾年前一件中國網路上的熱搜話題開始。齊澤克稱其為:「在中國的一個奇蹟」。
Thumbnail
本文是聽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那種社會更幸福?(Youtube標題節錄)有感,我還蠻喜歡聽這位中國說書人分享閱讀心得,但這影片所談內容有我想吐槽的地方,因此想寫文說出我的看法。 作者用的例子,社會主義的人民由於是政府平均分配物資、工作也是國家指派,體制下大家都獲得相同的資源、持有相同的物品,不存在誰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美麗新世界》所蘊含的深度思考,包括影響人性的追求以及經典文學作品的價值。並探討科技對人類的控制和限制,呼籲人們思考和閱讀經典文學作品。
「生活十講」是在談論蔣勳所觀察到的現今「社會現象」。在物質生活越趨於富裕、穩定、便利的同時,在文化、思想和「心」的本質上卻越來越單薄、脆弱,這是蔣勳在這世代所看見的擔憂。透過這本書,我們得以更有意識地覺察我們處在什麼型態的大環境裡,這些現象是如何滲透在我們的生活和行為之中。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進步)變化就是人出於懶惰、貪婪、恐懼找到省事、安全、利多的方法。進步就是懶男人找到省事的方法。推動上升的力量來自生物學。 社會組織發展: 規模變大,複雜度變高,管理難度也跟著提高。搞垮社會發展的力量,正是社會發展創造出來的。社會發展壯大,會產生有礙發展的阻力。(飢荒、疫病、移民、國家崩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