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數位化教學在新冠疫情的推波助瀾下,儼然成為教學主流,而它所引發的負面效應也越來越明顯,瑞典政府就在察覺數位化教學導致孩子閱讀能力下降後,不僅斥資6000萬歐元採購圖書,還計劃未來兩年加碼4000萬歐元採購傳統圖書。今年(2023年)9月,瑞典更有多所學校限制數位用品的使用時間,並回歸傳統紙筆的書寫模式。(註1)
在我國,數位化教學自新冠疫情開始,便如火如荼地展開。「生生用平板」的口號,更讓數位化教學引領教育風潮。只是,當各項數位化教學推陳出新之際,我們更應該停下腳步看看國際間數位化教學對孩子學習及生活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一、在秘魯和烏拉圭所做的比較測驗中顯示,有筆電的學童成績並不會優於沒筆電的學童,也就是兩者的學習成就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前者較不樂於完成家庭作業,也就是說,相較於沒筆電的學童,有筆電的學童學習習慣和紀律較差。
二、南韓--這個數位媒體在校密度最高的國家,其在2010年的統計顯示,全國有12%的學生有網路成癮問題。(註3)
三、以色列小學在採用電腦後,四年級生的數學成績降低,較高年級生的其他科目也受影響。(註4)
四、羅馬尼亞文化部在2008年買了3萬5千台筆電給有學齡兒童的弱勢家庭,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筆電的弱勢家庭,有筆電的學童雖然使用電腦的能力較佳,數學能力卻比較差,因為對那些學生來說,筆電的主要功能是遊戲,而不是學習。(註5)
五、根據葡萄牙的研究,九年級生使用網路越頻繁,在校成績就越差。更可怕的是,在數位化教學的推廣下,校際之間的M型化變得更加明顯,強者不見得比較強,但弱者變得更弱。(註6)
為什麼數位化教學對學生學習會不利呢?
一、數位化學習違反大腦的學習模式。
當數位化學習日漸普及後,學生首先被剝奪的是「抄寫」,也就是說,學生原本的「抄寫」被「按鍵」或「滑」所取代。問題是,我們人類不僅是眼睛動物,更是動作動物。當人類在書寫或用手指計算的時候,運動腦區也同時在幫助學習。也就是說,相較於按鍵盤或在螢幕上滑動,傳統的書寫會讓大腦運作更多的腦區,讓學習更深更紮實。(註7)
二、數位化遠距學習效果遠不及實體學習
在新冠疫情期間,許多老師由於學生的學習成效大幅下滑而叫苦連天。就學理來說,遠距學習導致學生成績下滑是很合理的。
美國有一個研究發現,人們在討論議題時,實體面對面討論明顯較遠距討論引發更多想法。(註8)在實務面,許多老師也回饋,上實體課時,能激發更多教學靈感。對學生來說,上實體課較能感受到班級整體學習氛圍,也比較容易專心。
三、數位化學習造成學生學習膚淺
自從google面市後,許多人主張人類不需要花時間記憶知識,因為人類想要的知識,google大神都可以提供。問題是,真的有如此美好嗎?
德國心理學家Manfred Spitzer指出:「知識的獲取既不是靠搜尋,也不是靠瀏覽,而是對內容的積極探討、心智上的反覆思考和不斷摸索、質疑、分析和重新組合。」換言之,如果一個人的學習不夠紮實深入,單單在輸入關鍵字的過程中,就不見得能取得他想要的資訊,更甭說要在資訊海洋中過濾出可用的資訊。
當手機、網路、電腦充斥我們生活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我們要讓數位媒體如此深入孩子的學習嗎?由於數位媒體充斥孩子的生活,讓孩子錯誤地以為什麼都不用記;由於使用網路語言,導致許多孩子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大幅下滑,甚至連說出完整的句子都有困難;由於過度使用社群媒體,降低人與人面對面互動機會,導致孩子的社交能力變弱,EQ變差,競爭力下滑,網路霸凌與日俱增,罹患憂鬱症的人數不斷上升。這一切的一切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大腦是一個用進廢退的器官,強化大腦的功能也是預防失智的重要作為。我們要放任數位媒體讓孩子的大腦提早衰退嗎?還是應該緩下腳步,依據大腦運作的最佳模式來教導孩子學習?
在德國心理學家Manfred Spitzer所著的「數位痴呆症」一書中,所引用的都是2015年以前的研究,由此可知,數位媒體之惡早就被發現,只是不知為何,數位化教學卻越來越深入社會、學校和家庭。讓人慶幸的是,瑞典已開始踩煞車,我國呢?
期許我國的教育部能重新思考我國的數位化教學措施,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註1:瑞典小學生閱讀理解下滑 6歲以下禁數位化教學(公視新聞網)
註2:數位痴呆症第三章
註3:數位痴呆症第三章
註4:數位痴呆症第三章
註5:數位痴呆症第三章
註6:數位痴呆症第三章
註7:數位痴呆症第七章
註8:數位痴呆症第四章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