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大學畢業時,我也曾提出想出家,只是家人不贊同,後來轉向於修道,也閱讀宋明理學、陸王心學揉合儒、釋、道三家,或新儒家。反正不出家也不影響修行,只是要周旋於俗務。
不過也幸好當時沒出家,當時認為出家就能專注於修行,但遇到朋友的友人,一位比我小的法鼓山比丘尼,才發現僧團的俗務不少,而且就算出家人之間也會有嫌隙,立即打消我之後想出家的念頭。
這本書是今年暢銷書,終於在圖書館排隊借到,其實內容覺得還好,有點雞湯。作者最後選擇安樂死,可惜書中沒有提及作者的最後記錄,這讓我想起《蒙馬特遺書》、《野鴿子的黃昏》、《愛渴:孟東籬最後日記》、《遠處的拉莫》等生命最後的遺作,有話道「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這本《我可能錯了》一個還俗僧侶的自殺遺作,好似輕飄飄的蜻蜓點水。
不過也不能無視倖存者偏差,如果今日作者是泰國當地人,一位還俗的僧侶能靠繼續傳講稀釋雜揉的佛法維生嗎?在同一地點一般人會選擇一位還俗的僧侶,還是他的師父與僧團呢?如果依靠傳講維生是否會被認為背叛師門呢?
再者,以社會價值觀而言,是否像第19章所說:「去找份該死的工作,老兄!」,畢竟修行基本上是反社會、反生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