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EP1]放下信念,人生勝利組為何成為森林僧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新的書摘來了!先感謝IG讀著的投稿!
而這本新書的寫作難度非常高,是關於 - 僧人、冥想與放下信念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比約恩在26歲那年辭掉高階主管工作,到泰國成為森林僧人,以僧人身份度過了17年後還俗回到瑞典
這本書便是作者的人生流水帳

這本書很像清粥,忠實地記錄著生活中的體悟和小故事, 不會有天大的理論
對於作者人生的巨大轉折,也不會有過多解釋 基本上就是「直覺」或者說是「意念」,這對想要解開人生謎底的讀者,可能會感到失落
但這本書想說的一直都不是「找到解答」,而是「放下信念」

Ok, 我知道很抽象,我也擔心自己無法駕馭這本書!但不想太多, Let’s Go!

「森林僧人」是什麼

森林僧人是一種佛教的流派,除了佛教禁色、禁酒、禁殺人等等的基本規定
他們沒有繁瑣的教義和宏偉的寺院,作者一群僧人住在簡陋的泰國雨林村落之中,生活環境很苛刻

簡單說他們的修行,「是排除非自然的事物,並想辦法活下去」
在食物這件事情上,可能讓人難以置信,他們一天只吃早上的一餐,
並且只透過「化緣」來得到食物,因為森林僧人不能經手金錢,也要求放棄對食物的喜好(天阿,這好痛苦啊)
基本上他們要生存,完全仰賴外人,得到什麼食物便吃,一天也會長時間處於禁食狀態

而吃完飯之後呢?他們會有例行的「冥想時間」以及「講道活動」
其他則是進行自由活動和寺院的工作,沒有手機、電腦以及電視,
甚至沒有熱水洗澡 幾乎斷絕所有娛樂和享受
(看書是可以的,但我懷疑書本在雨林中也會發霉或被蛀食掉)

但為什麼要當森林僧人?

這可能是許多人會有的疑問,就現代人來看,一點意義都沒有
沒有累績任何成果,連幫助人可能都說不上(雖然他們會幫助村民祝禱、募款建設)
但每天所經歷的一切,似乎都不會累積下來,對自己不利,對社會也沒生產力
畢竟連生存都不易了,到底意義何在?!

面對「可怕的信念」


作者在成為僧人之前,是個超級勝利人士,
23歲從頂尖商學院畢業,並在26歲就得到了企業財務長的榮耀
但就在他即將邁入人生最輝煌時刻,他的焦慮再也無法隱藏

經濟學家為大公司工作的動機何在? - 將股東的財富最大化
這對我有什麼意義??

為了對抗焦慮,作者進行了一場冥想,便做下決定:兩天後,遞出了辭呈

看到這裡,第一他肯定智商極高,因為太過勝利
第二,也太果敢!就這樣放下一切嗎?!他家人不會得心臟病嗎?

一開始作者先到了泰國參與寺院中的「四週冥想課程」
「冥想」是作者在低谷時期,唯一讓他重回平靜,感受到生命喜悅的經歷

而這樣的高智商人士,應該能在冥想世界中獲得什麼真理吧!
但不是!他在四天後就逃跑了!!!!OK,這又跌破我眼鏡一次

作者說道,自己能在毫無興趣之下忍受商學院三年學業,在高溫下跑完馬拉松 但沒想到冥想了四天就無法認受,因為一切都得「直面內心的信念

當一切安靜下來,只剩下「你」與「你」,不再有手機、朋友和食物
你的內心會浮現出什麼呢?也許我們許久沒有這樣嘗試了呢
可能第一個念頭「擔心起還沒做的事情」,
再來「我怎麼今天浪費那麼多時間?」
「咦…冥想不就是要什麼都不想?我怎麼一直想?」

冥想需要面對內在的信念


在冥想訓練的最初,作者跟許多冥想初學者一樣, 發現腦袋的思緒一團混亂,
而且那些聲音多半的都很邪惡… 喋喋不休、挑剔、批判、悲傷、困惑、不甘心……
也許在腦袋底下,我們潛藏著許多可怕的信念
它們常常跑出來,而我們便會立即作出反應:回去工作、去看劇、吃好吃的美食吧!
我們看似處理了,但其實信念默默地成長、交織,而我們也需要更多娛樂和美食的滋潤 - 也許能夠稱之為「成癮」


儘管是年輕的成功人士也未必有能力直面心魔
作者經歷三次逃跑後終於完成四周的課程

此後,他對於人生成就的想法已經轉變:

成為可以與自己自在相處、欣然做自己、
不會總是被念頭支配的人…

然後下定決心成為「森林僧人」,成為一個「不再相信每個念頭的人」

在美國的憂鬱

這邊想插播我自己的故事。
我非常感謝這本書在這個時刻來到我的身邊
在前兩週,我無意識地陷入憂鬱的循環,並且後知後覺

憂鬱大多會在睡前來臨,讓我入睡困難並且淺眠,
在早晨六點睜開眼之後,會一路持續到下午一點左右
這段時間,我會頭痛和四肢無力,因此會誤以為是身體不適或過度勞累

但我的內心存在著反覆的信念,不時閃爍出現或佔據大腦一段時間

「我為什麼在這裡,而不在台灣呢?」
「在美國我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動力去做...」

這並不是幾個月的不順遂,是來美國前兩年,就時常有的念頭
我非常熱愛台灣的生活,並且關心台灣的教育,很想投入相關的工作
但因為家庭因素來到美國生活,似乎造成了一種心靈的撕裂
成為全職主婦、育兒生活等等,更讓我的人生走向從未設想過的未知

儘管設下了五年後回到台灣的約定,但在美國的日子每天都漫長與黯淡
實在難以想像要如何再撐好幾年

我也嘗試過外在的努力, 經營自媒體、認識當地團體,創辦自己的課程、認識更多媽媽朋友
這一切的一切,正是想讓我有些可以驕傲和排遣的事情
「讓我好受一點,創造許多激情」 但過一陣子激情便會退去,
我仍然難以接受「失去的事實」, 難以避免地陷入什麼都不想做、「什麼都沒有意義」的信念之中 (話說寫到這邊已經流下淚來)

而本書的作者引導了我另一個方向,「回頭看看信念
那個失去過去一切所有的我,是多麽的抗拒和恐懼

人類經歷的大多數心理痛苦,都是自願與自己造成的

這殘忍的觀點,在蛤蟆先生的書摘中曾經提及過,“情緒是自己給自己的”
外在的世界,不完全是造成巨大痛苦的主因

要擺脫那些讓我們受傷、感到委屈、無用、孤獨、恐懼、悲傷和憤怒的念頭,唯一的方就是放掉,就算它們是對的

作者比約恩在書裡提到。

學習「放下」傷害自己的信念

「放下」並不是在說「那信念不是對的」,
只是讓自己有機會脫離信念所造成的傷害
無論是暫時地平靜,又或是一個機會,看見、聽見或聞見平時沒有留意的事物
都能讓焦慮的當下,獲得一絲的轉變

而這件事情,非常困難,看著作者自願失去一切,他失去的簡直可怕(對於食物的部分我真的無法想像)
他也坦承過程中有痛苦,但是他不想再被「信念所支配」,
所以日覆一日的嘗試著,成為一位一無所有的森林僧人
正是把自己置入這樣的環境中,全神貫注地「放下」那些傷害自己、儘管千真萬確的信念

「放下」到底該怎麼做?

作者曾經比喻「信念和過去就像沈重的包包」,它很重要、也很有價值
但他很重,讓人搞不懂「真正的自己」有哪些能力和可能
所以作者鼓勵大家「暫時放下它,一下子就好
這就是放下信念的過程

但目前,看到2/3內容的我,還沒看到作者給出答案
但神奇的是,當作者說著他的失去,並轉化成不同的想法去面對痛苦之後
我開始被說服,有可能將死纏著自己的邪惡信念慢慢放下來

無論是作者超過24小時化緣不到食物,或是在大雨中與蛇共行
還有更多折磨人的信念,讓他想過要結束生命
他都「接納」與「信任」所有變化,逐漸拾起平靜與好奇心

目前我在美國的處境,還沒有多少變化
但我的憂鬱症狀,在開始閱讀這一本書,
重拾一些冥想習慣後,已經幾天都沒有再回來,它再回來也沒有關係
我已能專注在每個敲打鍵盤的瞬間、每個想哭的時刻「活在當下」

所以在閱讀的你,可以先問自己
1. 你相信:人是容易被信念支配,並且信念是會傷害自己的嗎?
2. 你相信:我們有能力放下信念嗎?

我覺得這是與作者繼續對話下去的兩個前提,
而我們都可以繼續在未來的生活裡,繼續咀嚼這些想法

而關於作者的「際遇」和「放下」,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說
現在大概到第五章而已吧!

下週我要和大家聊聊作者筆下的「冥想」,也是本書中很重要的一個主題
希望這篇文章不會寫得太差!大家下次見囉!




如果你喜歡鳥仔的文章,和《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別忘了幫我按讚和分享給朋友喔!

【請追蹤上學之WHY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及各大平台Podcast
也歡迎抖內鳥仔,創作更多教育和育兒友善內容:抖內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本書我也很喜歡,作者的經歷有點顛覆我對普遍書籍的印象(一定都是很堅定朝一個目標),看完其實有點輕鬆覺得其實有些事情不一定要這麼堅持(包含對自己過不去的坎),放鬆下來甚至放棄都可以,只要對自己是好的且不傷風敗俗,何嘗要如此不放過自己呢~謝謝分享~
鳥仔與上學之WHY-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7/20
girlnextdoor 謝謝你的回覆!這本書也提醒我「放下」很重要!常常是自己困住自己啊~~~後續會繼續連載!歡迎你繼續觀看喔!
avatar-img
鳥仔與上學之WHY的沙龍
13會員
16內容數
思考教育的100個為什麼 | 學習如何學習 |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023/10/24
2020年我也在華盛頓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學位 有一門影響我很深的課程:「人類發展學」 它的意義在告訴教育者們:「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幾千年前就被流傳, 但到了課堂上,要做到這句話變得好難好難 “學生這麼多,怎麼可能考量每個人的需求?”
Thumbnail
2023/10/24
2020年我也在華盛頓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學位 有一門影響我很深的課程:「人類發展學」 它的意義在告訴教育者們:「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幾千年前就被流傳, 但到了課堂上,要做到這句話變得好難好難 “學生這麼多,怎麼可能考量每個人的需求?”
Thumbnail
2023/08/10
如果有社恐的人,應該會瘋掉 在寺院裡,不能選擇室友,每一個月都要交換房間 “你喜歡的人可能會突然離開寺院,但和你相處不來的人似乎又永遠留著” 追求「包容性」是森林僧人的目標,永遠保持這樣的前提 :「我願意和你合作,你不必很完美、聰明伶俐,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但我已經準備好跟你合作了」
Thumbnail
2023/08/10
如果有社恐的人,應該會瘋掉 在寺院裡,不能選擇室友,每一個月都要交換房間 “你喜歡的人可能會突然離開寺院,但和你相處不來的人似乎又永遠留著” 追求「包容性」是森林僧人的目標,永遠保持這樣的前提 :「我願意和你合作,你不必很完美、聰明伶俐,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但我已經準備好跟你合作了」
Thumbnail
2023/06/15
「生活就像一場舞台劇」,蒼鷺解釋,我們習慣扮演某種「角色」 便會自動且熟練地扮演著他們,所以人生劇本在某些層面來說,早已經寫好了 童年開始培養出的「應對模式」,引發著一連串類似的劇情 “在尋求認同感時的炫耀,反而在同儕面前出糗了” “無法相信伴侶能包容自己,在一次次沈默中又結束了一段關係”...
Thumbnail
2023/06/15
「生活就像一場舞台劇」,蒼鷺解釋,我們習慣扮演某種「角色」 便會自動且熟練地扮演著他們,所以人生劇本在某些層面來說,早已經寫好了 童年開始培養出的「應對模式」,引發著一連串類似的劇情 “在尋求認同感時的炫耀,反而在同儕面前出糗了” “無法相信伴侶能包容自己,在一次次沈默中又結束了一段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作者分享自己當森林僧侶的經驗,從練習冥想、行禪、觀察念頭、放下控制,逐步地找回自己內心的平靜;透過直白的自述,讓大家能夠很好的理解並感同身受,跟著作者在過程中一起學會找到平靜及生命的意義。
Thumbnail
作者分享自己當森林僧侶的經驗,從練習冥想、行禪、觀察念頭、放下控制,逐步地找回自己內心的平靜;透過直白的自述,讓大家能夠很好的理解並感同身受,跟著作者在過程中一起學會找到平靜及生命的意義。
Thumbnail
最近在各大書店排行榜不斷看到這本書,我也早就買了電子書放在待讀清單裡,但是卻一直沒有選到要讀這本,我想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書名一開始不是這麼吸引我,《我可能錯了》乍看之下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然後書本敘述是有關森林僧人的故事,什麼瑞典每30個人就有1個人看過這本書、最動人的生命體悟,讓人不免覺得他在誇大
Thumbnail
最近在各大書店排行榜不斷看到這本書,我也早就買了電子書放在待讀清單裡,但是卻一直沒有選到要讀這本,我想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書名一開始不是這麼吸引我,《我可能錯了》乍看之下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然後書本敘述是有關森林僧人的故事,什麼瑞典每30個人就有1個人看過這本書、最動人的生命體悟,讓人不免覺得他在誇大
Thumbnail
書名一開始就將作者在泰國森林寺院學到的神奇咒語告訴讀者了。非常神奇而有力量的簡短咒語。 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的紛爭,是來自於人們對於自己念頭的執著,認爲自己才是對的?這讓彼此相爭不休,積累不滿的情緒,甚且變成宿怨世仇。 如有一方或雙方能有餘裕往後退一步,去質疑自己的想法:「我可能錯了。」也許僵局就能
Thumbnail
書名一開始就將作者在泰國森林寺院學到的神奇咒語告訴讀者了。非常神奇而有力量的簡短咒語。 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的紛爭,是來自於人們對於自己念頭的執著,認爲自己才是對的?這讓彼此相爭不休,積累不滿的情緒,甚且變成宿怨世仇。 如有一方或雙方能有餘裕往後退一步,去質疑自己的想法:「我可能錯了。」也許僵局就能
Thumbnail
在瑞典,每 30 個人就有 1 個人看過這本書,這是瑞典人的床頭書!達賴喇嘛看完也十分推薦說「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幫助大家遠離焦慮!
Thumbnail
在瑞典,每 30 個人就有 1 個人看過這本書,這是瑞典人的床頭書!達賴喇嘛看完也十分推薦說「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幫助大家遠離焦慮!
Thumbnail
最近我看了《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比約恩.納提科原本是一位瑞典的經濟學家,在他事業巔峰之際,選擇出家修行,並且跑到泰國的寺廟擔任森林僧人。書籍的背景十分有戲劇性,確實他本人的故事也非常戲劇化啦!但重點不是擺在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吸引我的反而是他在修行之中悟出的道理。
Thumbnail
最近我看了《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比約恩.納提科原本是一位瑞典的經濟學家,在他事業巔峰之際,選擇出家修行,並且跑到泰國的寺廟擔任森林僧人。書籍的背景十分有戲劇性,確實他本人的故事也非常戲劇化啦!但重點不是擺在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吸引我的反而是他在修行之中悟出的道理。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 作者比約恩在26歲辭掉高階主管工作,到泰國成為森林僧人,17年後還俗回到瑞典 這本書是作者的人生流水帳,忠實地記錄著生活中的體悟和故事, 作者人生的巨大轉折不會有過多解釋,基本上就是「直覺」,對想要解開人生謎底的讀者,可能感到失落 ,但這本書想說的並不是「找到解答」,而是「放下信念」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 作者比約恩在26歲辭掉高階主管工作,到泰國成為森林僧人,17年後還俗回到瑞典 這本書是作者的人生流水帳,忠實地記錄著生活中的體悟和故事, 作者人生的巨大轉折不會有過多解釋,基本上就是「直覺」,對想要解開人生謎底的讀者,可能感到失落 ,但這本書想說的並不是「找到解答」,而是「放下信念」
Thumbnail
這週要向大家介紹一本我最近閱讀,覺得很棒的書《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在這本書中,瑞典籍的作者比約恩用輕鬆有趣的文筆紀錄了他年輕時放棄跨國企業高薪主管的工作,出家成為泰國僧人,在十七年後選擇還俗,成為冥想導師,以及最終前面絕症的過程。
Thumbnail
這週要向大家介紹一本我最近閱讀,覺得很棒的書《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在這本書中,瑞典籍的作者比約恩用輕鬆有趣的文筆紀錄了他年輕時放棄跨國企業高薪主管的工作,出家成為泰國僧人,在十七年後選擇還俗,成為冥想導師,以及最終前面絕症的過程。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Jag kan ha fel och andra visdomar från mitt liv som buddhistmunk》 📖書籍簡介: 26歲事業有成的比約恩,在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在森林寺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Jag kan ha fel och andra visdomar från mitt liv som buddhistmunk》 📖書籍簡介: 26歲事業有成的比約恩,在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在森林寺
Thumbnail
「在這十七年整日的精神修煉中,我最珍視的一點就是: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這就是我的超能力。」 「我願意和你合作。你不必很完美、聰明伶俐,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但是我已經準備好跟你合作了。」
Thumbnail
「在這十七年整日的精神修煉中,我最珍視的一點就是: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這就是我的超能力。」 「我願意和你合作。你不必很完美、聰明伶俐,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但是我已經準備好跟你合作了。」
Thumbnail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
Thumbnail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