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 | BCG思考入門課(入職3年,勝過別人10年的99種思維方式)

2024/01/0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如何讓自己的思考比別人有價值?


這是一本教你「商業顧問的思考邏輯及做事方法」的實用書。


BCG是全世界最頂尖的波士頓顧問公司,不但創造超過100億美元的收益,更是全世界員工待遇最好的公司之一。本書作者集結在BCG公司習得最精華的99個致勝思維,帶你瞭解「商業顧問」的工作內容以及生存密技。

BCG思考入門課

BCG思考入門課


過去我常聽說從管理顧問公司出來的人都很厲害,書店也經常看到各種「麥肯錫」的工作法,到底這群聰明的人都是如何思考/工作的,這本書很清楚的揭露。不過本書作者是日本人,日本的職人精神(阿信精神)或許在現代年輕人的眼裡已經無法接受(例如經常加班、甚至熬夜趕報告),本書有99種思維方式,我挑出9個自己覺得受用的觀點分享大家。


1. 用OO vs. OO思考

作者鼓勵大家在思考時,用 「VS.思考法」。因為人是一種只要用VS來表示,就會任意做出選擇的動物。

人在「比較」中,腦子就會比較清楚,做出選擇時也會比較安心。

我自己最近也有一個切身經驗,當你想好了一段FB貼文文案給客戶審核時,客戶很容易挑東挑西;但當你一次準備2組文案給客戶時,他就可以馬上做出決定,節省了很多來回修改的時間,迅速搞定。人都會害怕損失/失去,當你給他一組文案時,他就會想很久,擔心這樣真的最好嗎?同理,跟老闆報告時,也可以說明自己已經做過 VS比較,讓老闆理解你的建議或方案是經過思考比較過的。


2. 諮詢+報告 vs. 諮詢

作者說:每次「諮詢」時,你或許正在失去他人對你的信任。

這什麼意思呢?請教或諮詢別人當然是很棒的事,但很多人都犯了一個忌諱,就是「諮詢完對方後沒再理會」。也就是說你諮詢完後,也要記得報告/回報/update後續,這樣才能贏得「信任」,以後人家也才會繼續協助你。


3. 議題狂 vs. Task狂

作者強調產出有6個步驟:

議題👉次要議題👉Task👉排程👉執行👉產出

當你收到主管交代下來的議題時,記得先分解議題(也就是提出次要議題)。這個階段很重要,他是把你從主管或客戶,抑或是你自己定下的議題分解成次要議題的過程。

提出次要議題後的下一步才是「制訂Task」,分解完的議題=針對每個次要議題想出Task,不是要你去做Task,而是「設計」Task。

作者強調,若跳過「次要議題」直接到Task,很容易搞錯方向。


另外作者也特別提醒,如果今天主管說出「請你OOO」,用Task交代工作下來時,千萬不要「Yes, Sir!」就開始執行。應該要先「退回到議題」,一定要先經過「議題」👉「次要議題」的過程,再來設計「Task」。

「退回到議題」的目的是思考「那個Task是為了解決什麼樣的議題?」因為有「Task」代表一定有議題,若沒有先退回去思考,你展開的Task就容易偏差。所以一定要「退回到議題」,讓自己成為議題狂,千萬不要成為Task狂


4. 替「順序」賦予意義

作者提醒:3個以上的項目排列在一起時,記得要替「順序」賦予意義。


這是聽起來很簡單的道理,但其實日常工作中很容易被忽略。當你在寫每週報告時,你的每一點是排過順序的嗎?還是隨意排列,沒有任何邏輯?下次不妨試試看,寫完後記得排列一下,你會發現自己的報告更專業。


5. 即使是「不可能知道的數字」,也要想辦法算出來

企管顧問的工作,經常要預測未來的數字,且因為公司已經花了錢找顧問,就會期待一定能獲得很厲害的分析或預測。這個經驗在外商公司也很常見,老闆請你預估3年後甚至5年後,用戶數會成長到什麼規模?或是當你跟老闆爭取一筆預算投資新事業/新專案時,一樣也要預估未來的成長規模。這種預估很難,沒錯,但你會選擇「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算出來」還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直接放棄」?

這就是junior員工 vs. senior員工的差別,也是取決於你能不能往上邁進的很大關鍵。


6. 會議筆記 vs. 會議記錄 vs. 發言記錄

作者在書中仔細說明&分析這三種的層次與差異:

  1. 「發言記錄」就是最簡單的,也就是一字不漏的紀錄誰說了什麼話?
  2. 「會議記錄」有3個進化:
    第1個是「結構化和MECE(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縮寫,意思是「彼此獨立,互無遺漏」,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此篇),一小時的會議下來,會有多到數不清的發言,你能不能「刪去」無關的並且「歸類」主題?而且必須本質不變,又能「易讀好懂」。

    第2個進化是包含「下一步」,開會都有目的,因此會議記錄要確實寫下「決定的事 X 沒有決定的事=下一步」。

    第3個進化是「加上現場的氛圍」,氛圍指的就是發言者的態度,例如用生氣的表情說「我反對那麼做」,還是因為被迫發言,用一副「我不知道耶,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我覺得是....」,這兩種發言態度非常不同,作者建議做紀錄時,可以用「我(絕對)反對那麼做」VS.「一定要表態的話,我反對」。這樣就能很清楚知道發言的人到底是真的反對還是沒有。(有助於讓沒有來參加會議的人也能看出現場的氛圍)
  3. 「會議筆記」是最高的層次,也有3個進化:
    第1個是「以議題為基礎進行結構化」。

    發言記錄=以「時間順序」結構化
    會議記錄=以「討論的主題」結構化
    會議筆記=以「討論前定下的議題為基礎」結構化

    第2個進化是聚焦於「假說的進化」。

    第3個進化:「有寫到下一個議題」。下一個議題=下一個應該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總結來說,「會議筆記」就是「以議題為基礎」進行結構化+聚焦於「假說的進化」+追加「下一個議題」。書中作者有實際的範例解說,建議有興趣的人去翻書比較能體會這些進化的差異。

如果你只能做「發言記錄」,那就是最低的層次,應該想辦法讓自己提升到可以寫出「會議記錄」甚至是「會議筆記」。

7. 「那件事怎麼樣了」前 vs. 「那件事怎麼樣了」後

你通常會在主管問「那件事怎麼樣了?」的前or後,回報主管進度呢?這裡所講的就是「時機」常常就是命運的分歧點,也就是提醒大家應該永遠在主管問「那件事怎麼樣了」的「前」,就先主動回報進度/狀況,這樣下一個被晉升的人可能就是你。


8. 實用 vs. 說了跟沒說一樣

作者特別提醒,當我們在表達時,應該隨時提醒自己,什麼樣的「說法」才是「實用」?例如:計程車司機常常在乘客要下車時說「請你下車時記得檢查,看看是否有東西留在座位上?」這種是屬於「明確指出需要作的行動」。
另一種司機會說「請不要忘了你的隨身物品,所有掉在車上的東西,都會在當天拿去丟掉」,這是屬於「讓對方感到害怕」的說法。兩種都是實用的。


9. 睡了之後再做 vs. 做了之後再睡

相信大家常有這種經驗,已經很晚很想睡了,可是手上還有明天上午10點就需要的報告還沒趕完,或是想不出來怎麼寫。這個時候該怎麼辦?作者建議

假如是單純的工作就「做了之後再睡」,假如是需要思考的工作就「睡了之後再做」

我自己親身的經驗也很認同作者的建議,精神狀態不佳時,真的很難有好的思考/靈感。當想不出來時,先睡飽先讓大腦休息/重組/充電,起床時你會有不同的思維。


以上就是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及提醒,提醒自己應該想辦法讓自己的思考比別人有價值👍


以上簡單心得分享,如果喜歡,拜託幫我按一個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是我閱讀與分享的動力)。同時,為了讓大家看文時不受廣告干擾,我堅持不開啟廣告,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妳,歡迎訂閱我或贊助我,給我小小的鼓勵✅

67會員
86內容數
透過閱讀豐富了我的視野、開闊了我的胸襟、也啟發了我狹隘的思維,甚至加快了我的理解能力。除了學習每一位作者的成功經驗,我期望分享大家書中啟發我的話語與觀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