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隨想17:為什麼難以持續學習?談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本來對學習某樣東西很有熱情,也為了把它學好而花了大量時間與金錢,最後卻突然像是被抽走了靈魂一樣,突然對原本學習的事物失去興趣,嚴重者甚至突然開始對原本喜愛的事物感到排斥,並且產生對學習的惰性,最後不再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感到喜愛。

當你發現自己心中出現這樣的想法時,或許應該先靜下來思考:自己到底是如何,又是為了什麼開始學習?

當我們對學習某些事物失去熱情時,不妨停下來思考:自己學習的動機是什麼?當你越了解自己為何學習,越能從學習中得到快樂,並擁有克服挫折的動力。


學習動機兩大來源:外在與內在

心理學上有一套理論,用來解釋我們為什麼會產生做某件事情的動力,這套理論稱為「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透過自我決定論,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為什麼想做,或是不想做某些事。

在自我決定論中,有兩個關於動機的概念很重要: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指做了這件事之後可以得到獎勵或逃避懲罰,內在動機則是指做一件事並非基於獎勵或懲罰,而是出於自己的意志,透過完成某事達成自我實現。要讓一件事成為能持之以恆的習慣,內在動機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個人想完成某事的動力,可分為內在及外在。其中內在動機是出於自我實現,外在動機則是為了得到獎勵或逃避懲罰。(圖片來源:親子天下)

一個人想完成某事的動力,可分為內在及外在。其中內在動機是出於自我實現,外在動機則是為了得到獎勵或逃避懲罰。(圖片來源:親子天下)


多數大學制度設計,仍以外在動機為主

目前的大學現場,大多數的制度與課程設計,還是以激起學生外在動機為主:無論是以GPA排名決定轉系/雙輔資格,或是課堂中設計有趣的小遊戲、比賽等,都是想透過外在誘因鼓勵學生,以激發學習動機。

當然,外在動機不是不重要—在學習過程中,外在動機經常是使我們想要學習某項知識或能力的契機—然而,如果只有外在激勵,而沒有內在動機支撐,那在目標達成,或是激勵的邊際效益遞減後,學習成效也容易隨之下降。

另一方面,長期以「外在動機」作為支撐自己學習的動力時,我們也容易忘記學習的初衷,而在學習的路上感到迷惘,最後失去學習的意願。

如果學生只是為了得到GPA以達成某些條件而學習,學習動機將難以持續。


建立連結,有效喚起內在動機

要建立內在動機,就必須讓課程設計能夠達到「與自我的連結」,與自我的連結可以分為以下四點:

1.民主教育: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自己正在學習」,而且學生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想要學什麼、怎麼學、跟誰學。

2.主動思考、主動發現知識:現今的大學課程授課方式大多還是考試及老師指派作業,然而和學生主動想完成的研究計畫或專案相比,依然是一種以教授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學生經常只是被動因應老師的要求準備課業— —即使是像申論題這樣沒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學生背後學習的動機還是「老師會考」,當段考結束後,所學往往也跟著還給了老師。要讓學生真正渴望學習,必須要讓學生感受到「我能主動思考、主動發現知識的意義」,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對自己是有意義的。

3.知識的橫向連結性: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所學的知識不只能在特定領域發揮作用,而是能成為一種思考習慣,貫徹在不同領域之中,即使未來在不同的學科或領域發展,這樣的思考能力與習慣也能運用在其他領域。

4.問題解決與貢獻他人的能力:在追求知識與能力的過程中,學生能透過自己的知識與力量貢獻社會,並解決自己、他人或世界上的問題,達成自我實現。

要讓學習成為持之以恆的動力,除了得到好成績、上課有趣等外在動機外,更需要讓學生擁有自我實現的機會,強化學生內在動機,讓學生自發愛上學習。


個人學習經驗:在大學四年,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

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意外進入政大民族系的原因,以及我在民族系與日文系輔系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的差異。

起初,我在政大的第一志願事實上是政大日文系,然而因學測時英文考試失常而落後去年的錄取分數一級分,最後進入民族系就讀。後來因為系上規定申請入學不得轉系的規定,我決定以輔系的方式,搭配選修日文系的課程圓夢。

然而諷刺的是,我在日文系課堂上所學習了日文,或是日本歷史、文化、文學等知識後,我卻越來越覺得這些知識大多都可以在網路或書本上得到。

反而是在民族系學習到的研究方法、田野調查,以及民族史學思維等,讓我真正地擁有對學習的內在動機,以及知識的橫向連結性,並發現知識的可轉移性。

就以「中國民族史」這堂必修課為例,在課堂上學習的史學思維、史學方法等方法論,除了運用在歷史研究之外,也能同時運用在思考社會學,甚至是傳播媒體等層面。任何涉及「事件因果」的領域,都可以運用這樣的一套思維模式,為事件賦予詮釋與反思。

更甚者,當我理解到知識的可轉移性後,我開始打開了對知識的視野,而對知識的反思及詮釋產生的自我連結,更是加深了我對於學習的內在動機。

這樣的體會,也成為我撰寫這一系列專題的動力,希望能透過這一系列的專題,讓大家重新反思:我們究竟應該給學生什麼樣的大學教育?

當學生能自己決定自己想要的學習,並讓學習成為一種跨學科的能力,學習的內在動機便會被強化。



avatar-img
32會員
43內容數
「大學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這是我從大一開始,便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在過去,大學被視為是培養學術人才的搖籃,而到了近代,大學則逐漸與產業接軌,成為產業人力資源的重要來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蔚藍Azur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今社會變化快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某些特定科系出現就業警訊。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資訊時代,我們的大學卻依然使用工業時代的方式教育學生,而要讓學生擁有面對未來,比起在教室教學,更好的方式是讓學生親自面對實際的世界。
大多數的高中職生或是大學生,對於大學都會有一個疑問——為甚麼我們要念大學?不可否認,雖然這是一個應該被批評的現象,但社會上的學歷歧視,確實讓擁有大學學歷能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好處,而要改變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選擇強化自身能力,或是得到大學學歷後進入體制改變遊戲規則。
在AI快速崛起的時代,人人都需要培養面對未來必須的能力,這六種能力分別是創造力、運用不同思考習慣的能力、橫向連結能力、媒體素養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除了高教端應該培養學生這六種能力外,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也應該試著在日常生活中磨練這些能力。
AI的崛起對人類來說早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尤其在Chatgpt、Midjourney等生成式AI出現後,更是為人類的文明帶來極大的影響,大學現場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改變。然而比起一味地禁止,未來的大學端更應該教導學生新科技的優缺點,讓學生在善用工具提升工作效率之餘,也能不使其造成禍害。
前陣子看到某位職涯專欄作家的文章,文中提到「沒用的科系,念到碩士還是沒有用」,甚至還點名了公行系就是「念來當公務員用的」,這讓筆者相當感慨:在這個大學科系已經無法完全代表未來出路時,台灣竟然還有人對於科系有如此狹窄的印象。筆者也勉勵大家:大學科系的所學只能代表你的分類,不能限制你的未來。
 在台灣,因為國、高中時期較缺乏科系探索,許多高中生會用高中擅長或喜歡的科目選系,然而這樣的選系方式容易落入「強科選系」的陷阱,甚至可能因科系與預想不符,失去學習動力,並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這篇文章想要告訴高中生如何破除迷思,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科系,並在屬於自己的路上發光!  
現今社會變化快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某些特定科系出現就業警訊。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資訊時代,我們的大學卻依然使用工業時代的方式教育學生,而要讓學生擁有面對未來,比起在教室教學,更好的方式是讓學生親自面對實際的世界。
大多數的高中職生或是大學生,對於大學都會有一個疑問——為甚麼我們要念大學?不可否認,雖然這是一個應該被批評的現象,但社會上的學歷歧視,確實讓擁有大學學歷能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好處,而要改變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選擇強化自身能力,或是得到大學學歷後進入體制改變遊戲規則。
在AI快速崛起的時代,人人都需要培養面對未來必須的能力,這六種能力分別是創造力、運用不同思考習慣的能力、橫向連結能力、媒體素養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除了高教端應該培養學生這六種能力外,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也應該試著在日常生活中磨練這些能力。
AI的崛起對人類來說早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尤其在Chatgpt、Midjourney等生成式AI出現後,更是為人類的文明帶來極大的影響,大學現場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改變。然而比起一味地禁止,未來的大學端更應該教導學生新科技的優缺點,讓學生在善用工具提升工作效率之餘,也能不使其造成禍害。
前陣子看到某位職涯專欄作家的文章,文中提到「沒用的科系,念到碩士還是沒有用」,甚至還點名了公行系就是「念來當公務員用的」,這讓筆者相當感慨:在這個大學科系已經無法完全代表未來出路時,台灣竟然還有人對於科系有如此狹窄的印象。筆者也勉勵大家:大學科系的所學只能代表你的分類,不能限制你的未來。
 在台灣,因為國、高中時期較缺乏科系探索,許多高中生會用高中擅長或喜歡的科目選系,然而這樣的選系方式容易落入「強科選系」的陷阱,甚至可能因科系與預想不符,失去學習動力,並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這篇文章想要告訴高中生如何破除迷思,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科系,並在屬於自己的路上發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教育工作中,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至關重要。《內在驅動力》一書探討瞭如何激發持久的學習動機,強調「使命感」、「自主權」和「專精度」是形成內在驅動力的三大要素。文章深入解析這三個概念在教育情境中的應用,並提供實際的教學策略,幫助教育者設計更具意義的課程,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投入學習過程。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傑西.謝爾,為美國遊戲設計教授,以下選些書中內容和寫出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外在獎勵雖然有幫助,但過於頻繁則有可能削弱內在動機。因此,在考慮使用外在獎勵的時候,需要問問自己:我們追求的是眼前的表現,還是長遠的熱情和興趣?鼓勵某種行為時,應尋找激發內在動機的方法,而不僅僅依賴外在獎勵。
Thumbnail
暑假剛過一半,自主學習準備工作也可以提早開跑囉!本文提供構思主題、蒐集資料、計畫擬定三個步驟,讓你在暑假期間就為下個學期自主學習的做好準備。
Thumbnail
《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曾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你要他們去造船,不是叫他們去砍木頭,而是讓他們渴望大海。」而如果把這句話濃縮成最核心的兩個字,我想那就是:「動機」。但至於到底什麼是學習動機?該如何引發和維持?就值得好好探討!
許多人在學校或職場上因為熱忱的失落而感到迷茫。本文討論了選擇的迷失、薪水與熱忱的平衡、誤會與現實、以及面對現實的勇氣。最後提出找到熱忱的關鍵,均衡期望、尋找工作中的意義和價值等建議。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如何設定清晰的學習目標和找到持續學習的動力,包括如何透過內在與外在動機來激勵自己。 確定學習目標和動機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一個超級有用的主題——學習目標和動機的確定!你知道為什麼明確的學習目標這麼重要嗎?』 「當然不知道,波士,這就是為什麼我今天來的原因啊
Thumbnail
其實有一件事情我不是很能理解,就是關於有些人「不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為什麼不是基於自己「不想做」或「不能做」,而是把理由推給別人或是外部因素呢? 舉例來說,有些人會說之前興致勃勃做某件事是因為有很多人給予正面的回應,但現在不做同一件事是因為缺乏認同或是社群能見度低落,但我比較想問的是:「難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教育工作中,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至關重要。《內在驅動力》一書探討瞭如何激發持久的學習動機,強調「使命感」、「自主權」和「專精度」是形成內在驅動力的三大要素。文章深入解析這三個概念在教育情境中的應用,並提供實際的教學策略,幫助教育者設計更具意義的課程,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投入學習過程。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傑西.謝爾,為美國遊戲設計教授,以下選些書中內容和寫出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外在獎勵雖然有幫助,但過於頻繁則有可能削弱內在動機。因此,在考慮使用外在獎勵的時候,需要問問自己:我們追求的是眼前的表現,還是長遠的熱情和興趣?鼓勵某種行為時,應尋找激發內在動機的方法,而不僅僅依賴外在獎勵。
Thumbnail
暑假剛過一半,自主學習準備工作也可以提早開跑囉!本文提供構思主題、蒐集資料、計畫擬定三個步驟,讓你在暑假期間就為下個學期自主學習的做好準備。
Thumbnail
《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曾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你要他們去造船,不是叫他們去砍木頭,而是讓他們渴望大海。」而如果把這句話濃縮成最核心的兩個字,我想那就是:「動機」。但至於到底什麼是學習動機?該如何引發和維持?就值得好好探討!
許多人在學校或職場上因為熱忱的失落而感到迷茫。本文討論了選擇的迷失、薪水與熱忱的平衡、誤會與現實、以及面對現實的勇氣。最後提出找到熱忱的關鍵,均衡期望、尋找工作中的意義和價值等建議。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如何設定清晰的學習目標和找到持續學習的動力,包括如何透過內在與外在動機來激勵自己。 確定學習目標和動機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一個超級有用的主題——學習目標和動機的確定!你知道為什麼明確的學習目標這麼重要嗎?』 「當然不知道,波士,這就是為什麼我今天來的原因啊
Thumbnail
其實有一件事情我不是很能理解,就是關於有些人「不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為什麼不是基於自己「不想做」或「不能做」,而是把理由推給別人或是外部因素呢? 舉例來說,有些人會說之前興致勃勃做某件事是因為有很多人給予正面的回應,但現在不做同一件事是因為缺乏認同或是社群能見度低落,但我比較想問的是:「難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