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林場在1937年轉移到新太平山之後,不同於阿里山林鐵一路從平地到伐採地都使用鐵道作為運輸主力,而是大量使用1925年發明的堀田式索道來跨越落差極大的地形,讓太平山的山地鐵道系統規模遠遠不及阿里山。話雖如此,以新太平山為中心仍發散出多條運材軌道,留存至今的包括見晴線和茂興線,這篇文章就先來拜訪人氣極高、迷霧當中的見晴線吧!
太平山林場的鐵道系統除了大家熟知的羅東林鐵扮演平地運輸的角色外,土場以上則以鳩之澤線軌道、鳩之澤索道、蘭台線軌道、白嶺索道、白糸線軌道、白糸索道、太平山線軌道等四段軌道與三段索道串聯起山上與山下的運材路線。見晴線則是從太平山線分歧往作業地的軌道線,全長為6.6公里,根據《太平山開發史》引述的資料,當時見晴線配有2輛五噸汽油機關車。
近年林務局委託李瑞宗老師整理舊公文檔案後,終於確認了這條見晴線的身世始於1967年太平山工作站提出舊太平山附近的林班地殘材生產計劃,計畫要從舊太平山的見晴索道向東闢建山地軌道至太平山線。軌道工程由退輔會第一榮民林業工作隊承做,1969年自分歧點開工,直到1974年延伸到6.6公里處,工程期間路開到哪裡、伐木作業就到哪裡。1980年見晴線結束伐木事業,官方整建了其中2.35公里的路段為「見晴懷古步道」,但因2013年的風災破壞,至今只能通行到步道0.9公里處。
雖然見晴懷古步道入口就在宜專一線旁,但太平山線與見晴線軌道的分歧點其實是在今日的翠峰林道入口附近的上平分歧點。原先我利用農林航空測量所拍攝的1976年航照推斷見晴線前段約2公里的路廊是沿著今日的宜專一線,而太平山線則在位置較低處前往上平的索道發送點。利用Google地圖計算翠峰林道入口到見晴懷古步道入口的距離大約2公里,加上原本見晴懷古步道剩餘的2.35公里就很接近這條軌道線原本的長度。李瑞宗老師的《再凝望:戰後太平山》則把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解釋得更清楚。
1975年太平山開始修築林道(今宜專一線)來取代軌道及索道運材系統,公路修建期間舊有的運輸系統仍要維持運作,但原計畫會讓林道接不上三星線,這讓林道22公里之後的路段不得不使用見晴線0K-2K+040的路廊。不過運材路線先建後拆的大原則還是要遵守,於是1977年先將該路段拓寬路基,軌道繼續維持營運,直到1978年林道全線完工後才撤除見晴線0K-2K+040的軌道。直到見晴線結束伐木的1980年為止,有約1年多的過渡期見晴線是利用今日見晴懷古步道入口的位置進行運材卡車轉運。
有了前面的資料爬梳,此行從翠峰林道入口做為這次的舊線跡踏查起點算是很不錯的開始。雖然是這麼說,但這段路都已經被改建為公路,幾乎看不到以前鐵道痕跡。在太平山莊與步道入口之間設有見晴停車場,園方在停車場到步道入口之間設有長約1.4公里的觀雲棧道作為人車分道,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從步道上眺望遠方的山巒。
來到步道口之後聚集了不少觀光客和入口的招牌拍照,不過中午過後雲霧開始籠罩,我擔心天氣會進一步轉壞,於是趕緊動身前進。沒想到才進來沒多久,就出現了道岔和兩股道的鐵道殘跡。不過令人納悶的是,接著在步道100公尺基樁又出現道岔,和前面第一個道岔同樣是見晴往太平山方向岔出,但一路上卻沒看到第二個岔出路線匯回主線的道岔。或許是設計成需要折返式進出的會車線吧?
接著路線一路在森林中前進,直到過了400公尺基樁後再次出現道岔。這次也是見晴往太平山方向岔出,但會車線路基已經部分遭到掏空,可見步道的侵蝕仍不斷進行中。
來到500公尺基樁附近就是這條步道的名景點,一條長滿綠色植物的舊鐵橋。由於鐵橋的結構年久失修,步道從鐵橋的山側繞過,不少人也停下來捕捉這座鐵橋的畫面。在雲霧中的鐵橋,莫名地帶有神秘感。
到了600公尺基樁旁的橋梁,步道從溪側向下,橋下還用石頭擋住了從山壁留下的溪水,圍成了一個親水池,上頭的橋面倒成了空中花園。從步道剛好可以仔細觀察橋樑的結構,每個橋墩都是用四支直立柱和四支交叉的柱子組成,柱子之間以鐵片鎖上螺栓固定。
過了600公尺基樁以及路線左側的參天巨木之後,路線跡明顯變得不清楚。或許是因為這一段鐵道正好是白嶺溪的發源地,向源侵蝕十分嚴重,不少溪溝都成了河谷,鐵道橋樑早就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後來興建的步道橋和繩索吊橋。尤其是800公尺處的繩索吊橋是最長的一座,不但走在上面搖搖晃晃的,下方的河谷也很深。以前林業鐵道多是就地取材,像這樣被大自然收回去,大概也是產業鐵道的宿命吧。
跨越驚悚的吊橋之後,終於來到步道終點900公尺基樁。雖然地上還有鐵軌遺留,但前方一堵木牆擋住了去路。官方說法是前方邊坡尚未穩定,但我不禁猜想前方是不是還有更多因為侵蝕而擴大的溪溝,讓鐵橋與路基早就消失無縱。不論如何,似乎只能期待步道有一天能夠修到鐵道的終點,得以去尋找前往舊太平山的索道發送點吧。
更多太平山相關:
參考資料:
林清池,《太平山開發史》(1996),頁92。
李瑞宗,《再凝望:戰後太平山》(2022),頁126-129、134-138。
農林航空測量所AFASI圖台
探訪時間:2022.10.
完稿時間:2022.12.
更新時間:2023.12.
本文原刊於時光土場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