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所親身參與的各種專科醫療觀點,來談談我「完全主觀」的各種經驗或體悟"
這是關於我的第四篇,我想應該也會是最後一篇了吧,雖然說前幾天又取得了一個老人醫學次專科,搞得我好像很喜歡唸書取得資格一樣,但這種「任務性質」比較趨近於「照護心法」的專科訓練,對本來就長期在病房的內科醫師而言似乎是有點太過多餘了些。
事實上台灣有真的在做「中西醫整合醫學」專科的醫院非常少。且依據我的個人認知,還是得依存於醫師個人能力、以及其所延伸出去的「線」─前者像是現代醫學的主治醫師依據個人能力開出中醫的治療、後者像是血腫醫師有固定合作針對腸胃功能、或者是處理化療副作用的中醫師─對於整個「面」的合作比較接近的可能有急性中風的中醫介入治療、或者是某些不孕症計畫有中醫納入,但那都仍不是很普及,也很多經費是仰賴每年申請的計畫而來,不能算是一個穩定的體制。
.
對我而言的中西醫整合醫學也是逃脫不了上述兩種手段,我的中醫個人能力在進入現代醫學職場後已經退化到僅比一般無臨床者好一些,主要的差異在於我內心逐漸形成了一套「適應症與嚴重程度」的心法───如同都是急性膽囊炎,有些時候我們用保守治療、有些時候我們需要開刀處理、有些時候我們先保守治療一段時間然後再開刀處理,現代醫學對於上述急性膽囊炎的處置方式,因為有著共同的知識背景、診斷紀錄邏輯、共通性的處置手段,在幾十年內快速的形成了一個讓大家得以依循的共識,所以在面對病程與病勢略有不同的同一診斷時,我們可以快速地進入狀況並且選擇適合的手段,且不會有人去比較「腸胃內科醫師還是腸胃外科醫師比較會看急性膽囊炎」這種無聊的問題。
.
那麼說到所謂的「適應症與嚴重程度」,既然中醫界無法擁有一個共同知識背景、沒有一致診斷紀錄邏輯、甚至處置手段也不共通的狀況下,我如何累積我現代醫學與中醫學之間合作的經驗呢?要靠我的個人能力是沒有辦法了,醫院雜事多如牛毛,更何況還不斷被要求取得各式各樣對臨床實力不見得有幫助的認證 (話說我也完成了細胞治療醫師的訓練課程,但細胞治療這玩意在台灣能被我用到的100%是灰色地帶中的玩意)。於是我只能選擇先「鎖定族群」,然後延伸我個人所能理解的「線」,再從回診反饋當中去累積與修正我的看法。
有什麼族群目前是我鎖定適合中西醫結合的呢?
「感冒後遺症,如果你願意嘗試,甚至感冒初期就可以。」
「使用西藥後仍然出現的腸胃道症狀。」
「確認排除器質性疾病與免疫問題之不孕。」
「反覆發作且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慢性下泌尿道感染/發炎。」
「IgE不高且抽血無免疫異常的蕁麻疹、皮疹、風疹塊。」
「排除急性問題的虛性症狀,如虛性疼痛、虛性便秘、頭暈耳鳴 (這很難治)。」
「原已控制於低活性、緩解之免疫疾病,被已知未知原因給誘發,調整藥物治療後。」
這後面的中醫邏輯可能包含了中醫的「感冒」、「血熱」、「痰濕」、「虛」「瘀」,除了中醫治療外,仍然需要現代醫學定期追蹤與評估,甚至有些狀況的現代醫學藥物只能談逐步減量,而不能貿然停藥。
當然有可能擴張出去的適應症還有很多,但一方面我的次專科有所限制,另外一方面我合作發出去的「線」也沒有辦法把各路能人異士都接觸的到,至少這是我現在所能想到有機會比單純中醫、或者單純現代醫學所能處理來的更好的領域,剩下的,就交給時間累積吧。
希望這連續四篇「關於我」可以稍稍描繪出一個因自身複雜路線,而想嘗試做些不太一樣事情醫師的樣貌,可以幫助大家理解我的想法,以及思考也許我可能幫得上忙的領域,那麼這個系列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