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30):『君子周而不比』與親疏有別相互矛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第二)。

raw-image


這是孔子在告誡作為君子,應當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用小人來反襯。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對人一視同仁,而不應當厚此薄彼,與一些人關係親密,而與另一些人關係疏遠。而小人正相反。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親近的意思。甲骨文的『比』字,像兩個並肩而行的人。《易經》中有『比』卦,就是講如何比附於人。

 

類似的話,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第十三)。君子要相處和諧,不要同求一致;小人表面上一致,但實際上相互不和。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党(衛靈公第十五),君子應當莊重而不要急赤白臉的爭搶,和群但不要結黨,相互包庇。

 

孔子的這個要求,乍一看很合理。但細究起來,卻與其『尊尊親親』的根本主張矛盾。孔子主張忠孝等價值,本身就是親疏有別,內外有分。孔子明確說過,『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中庸》)。一個人,處於忠孝維繫的社會關係中,不可能對他的關係人一視同仁,不偏不倚。

 

即便都是非血緣關係的群體中,如同仁同學的關係中,也有個長幼有序。想來想去,只有一種情況兩種要求不衝突,那就是上一等級對待下一等級。比如說君主對待臣民,長官對待下屬,老師對待學生,父母對待子女。這些關係中,上一等級理論上可以做到對下一等級一視同仁,不有所偏愛偏袒。但實際上也很難做到。儒家社會中,父母偏愛某個子女很常見,重男輕女更是如此。君主也更喜歡阿諛奉承的臣僚。

 

由於孔子與儒家處理人與人的基本關係是親疏有別,也很難在非血緣關係中建立起平等關係。非血緣人群建立關係必然也比照親疏有別。比如江湖好漢,會比照兄弟關係結為義兄弟。結義了,關係就更親密,利益更緊密一致。一個群體中,個人要想保持與其它人等距離的關係,不結黨也是不可能的。

 

但孔子從維護尊者,從維護君主的統治和權威出發,反對下屬結成較緊密的利益集團,擔心下屬結党構成對君主統治的威脅。於是主張『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但又難以避免。於是,善於操弄權術的君主,就會利用臣僚中的黨派,抑揚不一,拉一派打一派,保持他們的均衡,從而不讓任何一方坐大,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很有可能,這兩句話就是孔子針對他的學生,不想讓他的學生搞小團體;那樣,孔子作為老師,就不好管理使喚學生了。這也是為政之道。

 

所以,孔子及儒家提供的這套社會準則,有矛盾之處,人們很難完全做到,容易導致虛偽。口中說周而不比,群而不黨,但做起來卻是另一回事;施行起來會產生很大的內耗。

 

2017年12月29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上小堂的沙龍
95會員
333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江上小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2024/11/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2024/11/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2024/11/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2024/10/31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2024/10/31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第二)。 這是孔子在告誡作為君子,應當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用小人來反襯。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對人一視同仁,而不應當厚此薄彼,與一些人關係親密,而與另一些人關係疏遠。而小人正相反。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親近的意思。甲骨文的『比』
Thumbnail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第二)。 這是孔子在告誡作為君子,應當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用小人來反襯。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對人一視同仁,而不應當厚此薄彼,與一些人關係親密,而與另一些人關係疏遠。而小人正相反。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親近的意思。甲骨文的『比』
Thumbnail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第二)。 《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對君子和小人的許多論述。但卻沒有給君子一個完整的定義。可以肯定的是,君子有一定社會地位,然後,還要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和修養。孔子對君子的論述就集中在這些方面。但根據這些要求,我們也只能知道
Thumbnail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第二)。 《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對君子和小人的許多論述。但卻沒有給君子一個完整的定義。可以肯定的是,君子有一定社會地位,然後,還要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和修養。孔子對君子的論述就集中在這些方面。但根據這些要求,我們也只能知道
Thumbnail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第二)。  廋(sōu),隱藏。此為孔子考察諸侯大夫之語。  孔子當年帶著一幫學生,輾轉于列國之間想謀得一份差事。雖說諸侯多不待見他,但他老人家還很挑剔。不符合他的期望和標準,一言不合,拔腿就
Thumbnail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第二)。  廋(sōu),隱藏。此為孔子考察諸侯大夫之語。  孔子當年帶著一幫學生,輾轉于列國之間想謀得一份差事。雖說諸侯多不待見他,但他老人家還很挑剔。不符合他的期望和標準,一言不合,拔腿就
Thumbnail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這段話分兩句。後一句,『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在後面『子罕第九』篇中又單獨出現了一次。兩句話之間有聯繫,前者強調君子要穩重,後者強調君子交友要謹慎。   孔子說:『君子不穩重就沒有威嚴,學問也不會
Thumbnail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這段話分兩句。後一句,『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在後面『子罕第九』篇中又單獨出現了一次。兩句話之間有聯繫,前者強調君子要穩重,後者強調君子交友要謹慎。   孔子說:『君子不穩重就沒有威嚴,學問也不會
Thumbnail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第一)。  孔子說,『治理有千輛車的大國,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勤於政事,不擅改政令;同時自己要艱苦樸素,精打細算,不得揮霍國家財物,要體恤民眾;徵用民力要安排在農閒時間,不要安排在農忙季節。   那麼這句話,是孔子在闡述他的治國理念和手
Thumbnail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第一)。  孔子說,『治理有千輛車的大國,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勤於政事,不擅改政令;同時自己要艱苦樸素,精打細算,不得揮霍國家財物,要體恤民眾;徵用民力要安排在農閒時間,不要安排在農忙季節。   那麼這句話,是孔子在闡述他的治國理念和手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人,是孔子一個非常牛的學生。曾子是出了名的孝順,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他比孔子年輕許多,小孔子四十六歲。應該是孔子在結束流亡返回魯國後,投入孔子門下的。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人,是孔子一個非常牛的學生。曾子是出了名的孝順,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他比孔子年輕許多,小孔子四十六歲。應該是孔子在結束流亡返回魯國後,投入孔子門下的。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