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作者是美國華頓商學院教授約拿‧柏格,他認為品質、價格與廣告,有助產品、創意或理念成功,但不是主要成功要素,主要成功要素是社會影響力、口碑、口耳相傳,由一般人口耳相傳所形成的口碑效力,至少是廣告的十倍以上
因此關鍵在於訊息本身,可以藉由設計訊息,達成感染力,並提到感染力的六大原則STEPPS,以下會說明書中內容,有些會結合一些我聯想到一些案例或心得
人們喜歡分享能讓他們變成像是開心果、智多星或萬事通的事情
有三個方法:
(一)找出內在不可思議性
有趣、驚人或新奇,或打破習慣,或具有神祕與爭議性
例如飲料蓋子上的冷知識,讓人覺得驚奇,可以讓飲料的銷量提高
(二)運用遊戲機制
例如累積飛行里程數,可以換東西,運用遊戲進度條概念;用紅色、黃色,或綠色圈圈標示食品中的糖、鹽和脂肪含量,是運用遊戲分級制度
(三)讓人覺得自己是「內行人」
當一樣東西無法隨手可得,能讓人們覺得它更珍貴,例如限量、限時、限會員
在人閒談的時候,常常會談論週遭事物,研究發現,更常觸發人們想到的產品,可以增加一五%的口耳相傳,因此可以考慮藉助情境,跟產品去做連結,例如:
有個研究中,研究者是在校園用餐的學生,一群人看到的標語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吃五種水果和蔬菜。」另一群人看到的是:「每一個餐廳托盤上,每天都需要五種水果和蔬菜。」,研究結果中,後者的蔬果攝取量多了25%,因為托盤可以提醒他們吃蔬果,托盤就是觸發物
另外,也必須考慮頻率、時間、距離、地點等,例如
Kitkat巧克力的廣告和把巧克力棒和咖啡做出連結,而不是選熱可可,咖啡在一年任何時候都可能出現,而熱可可則冬天較多
紅色能聯想到的東西太多了,例如玫瑰、愛、可口可樂、跑車等等,因此紅色就不是這些東西強烈的觸發物
買場與環保購物袋連結,但是時間點太遠了,所以造成人到了賣場,想到了購物袋,但購物袋在家裡面忘記帶出門
另外我也發現有些廣告,可能都會影響我們對於事物判斷,因此可以對於生活中一些聯想去做出覺察,並思考和判斷自己是否受到外界影響
例如看電影和爆米花連結,但看電影就要吃爆米花嗎?月餅和中秋節連結,但中秋就一定要吃月餅嗎?
高激發情緒會促進分享,包含敬畏、興奮、感動、憤怒、焦慮、厭惡等,例如:
有腦癌的球員上場比賽、蘇珊大嬸唱歌,對應到敬畏情緒;男子喝脂肪的公衛影片,引起厭惡;聯合航空摔壞某歌手的吉他,導致憤怒情緒,促成分享
而運動也會提高心跳率,因此在健身房內的廣告,更可能被分享出去
這讓我想到一些其他例子,例如以前很紅的江南style,就讓人有興奮的感覺,而因為有舞蹈,所以心跳加快,更容易傳播
還有動漫的例子,其中較常被討論的片段,常常是讓人熱血沸騰或讓人感動的片段
例如我以前看寶可夢卡通,就會讓我常常想到大賽的場面,以及與一些精靈告別的時刻,還有之前大結局真的好感動
指曝光率,也就是能見度,能見度高低也會影響分享的成效
例如服飾店推出新的T恤,看到別人穿就可能會去買,但這種情況就比較不會發生在襪子上,因此書中建議可以化私密為公開,讓私下的選擇、行動和意見產生公開訊號
設計自我行銷,例如傳送訊息時顯示從我的iPhone傳送,會讓iPhone曝光度提高
用尺寸、顏色、形狀等吸睛,例如很多音樂播放器是黑色,因此iPod耳機做成白色,讓它特別突出,較容易就看到有多少人在用iPod
運用行為痕跡,指是行動或行為發生過後,留下的蛛絲馬跡或證據,例如社群軟體的按讚、他人常聽的歌曲播放單等
但把少數人行為公開於眾,可能會產生反效果,應該反過來強調民眾應該怎麼做,例如有個實驗中告示牌顯示「過去有太多 遊客把石化木從公園搬走,改變時化森林自然生態」,結果反而讓情況惡化,因此改成「請不要搬走公園的石化木,讓我們保護石化森林的自然生態」,情況才好轉
而我則是有想到在大學內,有一些情緒留言板,有時很多情緒在外表看不出來,而情緒留言板則提供紙筆讓大家以匿名方式書寫,並張貼在板子上,將私密的轉為公開
實用價值包含幫別人節省時間或金錢,或讓他們能體驗美好事物,或幫助別人做他們想做的事,或鼓勵別人去做他們該做的事,使其做得更快、更好,也更輕鬆
例如特價商品的資訊較容易被散播出去,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家店裡有太多商品都標示「特價」,會造成反效果
一百法則:商品價格少於一百美元,採取折扣標示會更有利;超過一百美元,顯示省下的價格會比較有利
實用價值被看見,效果會更好,例如在收銀台加設顯示螢幕,讓其他在排隊的人看到其他人省了多少錢
小眾的內容更可能被分享,因為如果會讓人聯想到某個特定的人,會向這個特定人分享,如果是大眾取向的,看到的時候比較不會想到特定的人,因此比較不會去分享
這也讓我想到以前高中時,會有同學對於某些類型的音樂有特定喜好,或是很喜歡某歌手的音樂,因此只要談到該類型或是該歌手,就常常會聯想到這個同學
實用性的概念,則讓我想到是熱門書或文章,例如理財、幸福、健康、學習法等主題,都具有高度實用性,但這也讓我反思,有些內容就真的不具有
將產品、理念、品牌等,去和故事連結在一起
例如Subway三明治有各種低脂口味選擇的事實,可能不是那麼常被人提起,但傑德(JaredFogle)的故事中,三個月內吃Subway減重成功甩肉,這個故事就更容易被提到,會連同提高Subway討論度
但也要注意,要推廣的事物能否能和故事相連,例如有個廣告是法國依雲礦泉水的溜冰寶寶廣告,雖然溜冰嬰兒很可愛,但沒有和礦泉水做出連結,所以即使人們分享影片,但無法讓品牌受益
我在看這個部分,有想到一些廣告的例子,例如有些泰國的廣告拍得很感人,然後在最後點出產品。而台灣的廣告,我則是有想到例子:【真人真事改編】 阿嬤的衛生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_uFMQGCZYg),裡面講述阿嬤會給孫子衛生紙,每次打開都會有不同東西,然後要廣告商品是衛生紙,就讓兩者連結了
這本書講述許多會引起大眾宣傳的訊息特色,著重在對於訊息本身的設計,書中有列出許多實際的案例,包含廣告、流行、政策等
這讓我想到所謂跨領域知識,哪些訊息會被傳播,可以對應到傳播學,而因為是在人之間傳播,就會牽涉到心理學;而要探究為何人會喜好傳遞訊息的原因,就可以從生物學的演化或腦科學去探討;而應用到商品的設計就和經濟學有關,應用到政府政策就跟公共政策有關,應用到教育則會與教育學有關等
在設計訊息時,可以參考這些原則,讓訊息達到更有效的傳播效益,但同時,我們也是身為資訊的接收者,有些訊息可以用來促進大眾健康和環境,而有些則導致散布假訊息、傳遞邪教、讓人花更多錢等
因此生活中我們也能多觀察,看看身邊的是否有相關的例子,以及去檢視自己是否受到影響,當對於身邊事物更多覺察時,能確保我們對於訊息不會只是被動接收,而是更有意識的去選擇,思考這則資訊或這個商品真的是所需的嗎? 經過思考後決定要接受或拒絕,可以使我們做出更明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