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過一篇關於台灣交通的文章,並投書到〈天下獨立評論〉。
文中提到,我一直不覺得台灣是行人地獄,是開始騎自行車之後才感受到台灣交通道路的問題。
我來到馬來西亞的雪蘭莪,第一個衝擊就是糟糕到不行的人行道。但我後來發現,雪蘭莪的道路上,行人似乎根本不存在。本來是想說「馬來西亞」的,但平心而論這一次僅造訪了雪蘭莪州,不清楚其它地方的狀況,且後面幾天在吉隆坡,人行道似乎就好一點,(不太確定,因為我幾乎都在室內或坐車,比較少走路)所以只討論我看到的雪蘭莪。
從市中心坐到下榻處所在的車站,由於前一站轉彎處有一棟漂亮建築和設施吸引了我的注意,從地圖上得知似乎是印度教的廟宇,再往前一點還有清真寺。我決定 Check in 之後徒步往回走一站,前去一探究竟。
從地圖上得知,晚上點燈挺有氣氛的。我走到轉彎處,前面是一條非常大的馬路,我根本不敢過。只能看著就在對面的寺廟乾著急。
徘徊許久,最終還是不得不放棄。跟隨地圖沿著高架橋往地鐵站的方向走。
我跟著地圖指示,走在住宅區。一整趟路足足十多分鐘腳程,住宅區都和馬路中間隔著一道高牆。
一直到差不多該轉彎的地方,我還是只看見高牆。我只好問我後方不遠處的阿伯,該如何去車站。他問了一句要去車站嗎?我說對,他便徑直走到我前方,我以為他要帶路趕緊跟上。阿伯走到路的右側靠牆處,我也依然跟著,畢竟往車站確實該右轉。阿伯回頭看我跟著他,對我大吼一聲:Go away!又走回馬路左側靠住宅區之處。
我嚇了一跳,不敢再跟著,只希望前面有缺口可以讓我走到車站。幸好終於找到一個非常非常小的缺口,可以走到天橋過馬路。
走到車站附近時,有一條柵欄,我不加思索地走在外側。到是走到車站處,才發現自己困在柵欄外進不去,趕緊詢問旁邊的路人大姐,大姐說她覺得前面應該有缺口繞進去,我也確實看見似乎有個缺口,趕緊走到缺口處,卻發現柵欄只是往內了一些,仍無法進入。又問了經過的路人,她說她不覺得再往前會有缺口可以進車站,建議我回到柵欄最前方。
其實在當地還是遇到友善的人居多,只有第一次問路時遇到的阿伯很兇。
第三天認識18歲的馬來西亞華人,問我對馬來西亞人的印象,我提到這次問路經驗,並強調我覺得是人的問題,與國家種族無關,他還是替阿伯向我道歉。
我在雪蘭莪看到的斑馬線寥寥可數,且痕跡模糊不清,大概是很久以前劃設,很有沒有重新標示了。
我在馬來西亞第一個室外經驗就是吉隆坡市中心車站。當時天都還沒亮,我想要走到對面逛逛,可是沒有人行道可以讓我行走,也沒有斑馬線,不知道該怎麼去對面拍破曉前的城市。一位阿伯倒是很自在地直接穿過馬路。
前往下榻處時也是,我要過馬路時,發現沒有人行道標誌,想著等同向的車道綠燈再走,這點就是台灣交通設計的邏輯。大約等了一分鐘左右,一位女生徑直穿越我面前因待轉而停止中的車陣,走到小小的中島上,又確認沒有來車後,直接過了馬路。
躊躇之際,又有一個男生過馬路。這次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跟緊再說。後面幾次來回車站和下榻處,都是直接過馬路。但有一回看到車子駛來,趕緊小跑步過馬路,卻被摩托車按喇叭提醒。
沒什麼印象有在雪蘭莪看到過行人號誌,只有在吉隆坡看到過。
從車站往下榻處的人行道可說相當坎坷,只能安慰自己「好歹有人行道」,因為其他地方就算沒有人行道可能也都不奇怪。
經過這次的經驗,我認為台灣的交通確實不至於太差。之前也寫過蘇黎世因為多單線道且交通工具多元而造成彼此爭道的問題,只能說各地的道路設計都有自己的優缺點。
住宅區和道路分開,可以避免小孩在自家附近遊玩時遭遇橫禍,但光是從家門往馬路走可能就要開車五分鐘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