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總是難以實現?揭秘高效習慣養成的底層原理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閱讀後你將學會:

  1. 認識習慣形成的底層原理:瞭解習慣是如何透過「提示-行為-獎勵」的模式形成。
  2. 具體的習慣形成策略:提供具體步驟來介紹讀者養成新習慣,從設置清晰的提示、規範行為模式,到創造實質的獎勵。
  3. 實際案例的應用:發現習慣養成的步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功應用。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 Aristotle
「我們的行為形成我們的習慣,因此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 亞里士多德

為什麼我們常常無法堅持新習慣?

在職場上,我們經常發現即使是很有才華的專業人士也可能因為缺乏持續和一致的行為模式而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習慣的力量在於它可以無形中塑造我們的行為和決策,從而影響我們的職業軌跡和個人生活品質。

回想一下,你在新年設下的目標都已經實現了嗎?為什麼許多人在目標設立後的幾個月後就宣告失敗?這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可能是因為沒有掌握習慣形成的底層原理。瞭解這些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養成習慣,而不是單靠意志力苦撐。

為何意志力不足以支撐習慣的持續?

可能有人認為習慣的養成只需要足夠的自律和意志力。然而,研究表明,單靠意志力是難以長期堅持的,因為這會逐漸消耗人每天有限的「意志力」,導致疲勞和抵抗。有效的習慣養成需要建立在固定的行為模式基礎上,這一模式包括:提示(Cue)、行為(Routine)和獎勵(Reward)。

如何運用底層原理養成習慣?

步驟一:設定明確的提示(Cue)

「提示」是行為的觸發器,它可以是一個特定的時間、地點或之前的活動。例如,將運動裝放在明顯位置,作為每天下班後運動的提示。

步驟二:建立穩定的行為模式(Routine)

「行為」即是在提示的觸發下自然而然進行的活動。建立一個簡單明了且容易遵循的行為模式,例如固定時間的散步或閱讀。

步驟三:提供立即的獎勵(Reward)

「獎勵」是讓大腦記住這些行為值得重複的關鍵,並且獎勵應當是具體且能立即獲得的,如運動後對自己說些鼓勵的話;或是完成一項任務後觀看一部喜歡的短片慶祝。

raw-image


實例應用:提升職場效能

以一位市場行銷人員為例,他希望每天結束前整理當天的工作並計劃次日的任務。設定在下班前最後15分鐘進行此行為(提示),使用專業的任務管理工具作為行為輔助(行為),並在完成後給予自己一杯喜愛的咖啡或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獎勵)。這樣的三步循環能幫助我們在無需大量意志力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養成習慣。

開啟高效養成習慣的旅程

理解並應用這三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在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中實現更高的效能和滿足感。並更容易地養成和維持好習慣。不要等到明年新年才開始行動,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評估你的日常習慣,找出那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並運用這些策略來設計一個更有效的習慣形成計劃。相信你將在不久的將來看到顯著的改變!


作者:黃博駿(臺灣高效能創新研究公司的創辦人)

歡迎加入 Line@ 學習提高效能的技巧、方法與AI工具!https://their.pse.is/5lkfga

協助你培養好習慣、達成目標創造高效生活的習慣養成課程教學

LINK:https://hahow.in/cr/yeasthabi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