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嘗試過用All-in-One 筆記法,也有嘗試過用卡片盒筆記法(電子版),但都和我的閱讀習慣不配合。最後在一集Podcast中聽到Digital Garden(數位花園)的介紹,就覺得非常適合我自己。
Digital Garden 數位花園的重點在於公開自己的學習過程,及展示學習進度。完美的網誌是最終的產品,不是花園本身。Maggie Appleton在她自己的網誌中有一篇A Brief History & Ethos of the Digital Garden,詳細介紹了Digital Garden的前世今生。
Digital Garden 數位花園和卡片盒筆記一樣,講求的是建構一種知識網絡,但Digital Garden對時間的注重度更低。另外Digital Garden偏向像維基頁面一樣建構筆記,並且以筆記程式的雙向運結來建立網絡。因此碎片程度比筆記盒低,但不同小點子之間的關聯重組性也會受影響。
Tom Critchlow的個人維基就是一個很標誌性的例子,但讓我正式開始動手的是Anthony的數位花園。看不同人的Digital Garden也是一種讓人很滿足的經驗。
Unplanned hypertext sprawl is wilderness: complex and interesting, but uninviting. Interesting things await us in the thickets, but we may be reluctant to plough through the brush, subject to thorns and mosquitoes
數位花園會有這樣的名字是因為隨著對一個想法的了解,你的筆記內容會和你一起成長演變,最後開花結果。演化的過程不可預測,建構的網絡也一樣。但不可預測不代表可以亂來,相反需要建構者建立清晰的邏輯和標籤架構。Jen Jones的這則推文就清楚寫出了:clarification: digital gardening ≠ farmville. tagging, writing, cleaning, sorting, etcetera.
筆記在去蕪存菁後,成為能成為寫作材料的資訊是最終目標
筆者嘗試了幾種的平台後,最終停在了Notion。下面來分享一下用了幾天後的感覺:
未來除了Wordpress建頁面,也會想試一下BASB建立者Tiago Forte在網誌中提及的Evernote和Mem,Evernote更是他一直就用來建立Digital Garden(或以他的話來說,他的Second Brain)的地方。
這種做法能讓我有All-in-One時的整合感,也因為Notion可以跨平台用所以有一樣的隨手記效果。不過因為是電子筆記,整理時在頁面間有更大的安排彈性。不同APP的雙向連結功能也讓一頁筆記可以同時出現在數個關關頁面。
對於很易筆記錯亂四散的我,Notion的Database功能讓我可以輕易管理不同筆記,邏輯一目了然。在網上讀到不同的文章,用Embedded功能就可以輕鬆整合;電子書讀到好句也可以立處記到相關頁面,寫下想法,過程更加無縫交接。不同頁面的關聯更輕易,讓我能夠有更多新想法。
Tag功能讓配合Status功能,輕易就能管理好筆記的演化和輸出的進度。更加能夠避免點子成熟後忘了輸出,結果過時了的悲劇場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