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不是人際關係的解藥。
委曲求全,也換不來別人的真心。不去討好任何人,是做回自己的第一步。
一直以來,我總是那個無法拒絕別人、默默附和別人,也不太表達自己的想法,又沒有什麼脾氣的人。做決定時,也都以他人的喜好為優先考量,習慣把自己擺在最後一位。
但我的心有個不舒服的感覺,如同書中所描述的那樣,「你看我多善良,可是我為什麼覺得胸口悶悶的,一點都不開心呢?」
原來,我有「討好型人格」。這樣沒有界線的善良,反而會讓自己受傷。你也有這樣的感覺嗎?那麼這本書很適合你。
《我再也不想討好任何人》的作者滑洋是一位知名心理諮商師、親子關係PET教練、以及臨床催眠治療師。她輔導的個案總時數,超過兩千小時。尤其擅長分析討好型、內向型、自卑型人格。活躍於各大自媒體平臺,並榮獲諸多自媒體獎項。
書的開頭,先來一個討好型人格診斷測試。診斷結果,我是個「骨灰級」的討好者!討好型人格已經深入骨髓,非得要做出些改變不可了!
《我再也不想討好任何人》書中,分析了八種討好型人格的特質,及其背後的深層原因。作者在每一章的開頭都先說個故事,非常的生活化。在有些故事裡,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以下分享三個對我很有啟發的概念:
「那些為了孩子犧牲一切的母親總會養出『糟糕』的後代,反而是那些懂得愛自己並且愛別人的母親,才會撫養出健康而優秀的孩子。」
原來不愛自己的後果這麼嚴重,犧牲自己就算了,還會製造出糟糕的後代!愛自己不等於自私自利,愛自己等於愛所有的人!
「當你總是要幫助別人的時候,其實是在干涉別人的人生課題。」
就像幫孩子做了很多事情,總是覺得他還不會,他做不好,所以我要幫他做。結果反而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也搞得自己一身疲累。那麼,為何還要堅持當個「好人」呢?
3.綁架你的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討好者總是在做『應該做』的事情,而忽略了自己『想做』的是什麼」
討好者做著一件又一件「應該」做的事情,目的是在尋求認可。而尋求認可的真正原因,則是想要別人為你的行為背書。如此一來,自己就不需要承擔責任。不是別人逼著你做,而是自己選擇的!
書中除了分析了八種討好型人格的特質外,也提供了解方。也就是終身成長的秘笈:SELF心理自助療法,它有八個步驟,分述如下:
不要忽略自己的情緒,學著去照顧自己的需要。問問自己,現在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有這樣的感受?如此一來,情緒才能被覺察。
在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之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接納」,而不是批評它。然後問問自己,我可以做些什麼,實現內心的需要呢?
若是情緒來得過於強烈,以致於自己不敢去覺察、無法接納時,可以尋找資源來幫忙。現實層面可以向信任的人傾訴,或者是找心理諮詢師的協助。心靈層面可以想想一段美好的回憶或是帶給你力量的人。
所有的情緒都是從「信念」而來的,所以改變情緒的關鍵,在於轉換你的基本信念。在辨識出一種情緒並接納它之後,想想情緒背後的信念是什麼?問問自己,這個信念是真的嗎?若是不合理的,就將它轉換吧!
學習社交技巧,幫助自己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表達拒絕、情緒和提出自己的需要。學會拒絕別人、溫柔的表達不贊同的意見,便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現實世界裡,檢驗新的信念與技巧。發現拒絕別人,反而會讓別人更加尊重自己。於是徹底消除了,拒絕別人所帶來的恐懼感。下回就知道,有些事情是可以不需要勉強自己做的。
最重要的愛自己的方式,是化解內心的衝突,也就是「自我接納」。學習分清人我關係的界線,不過度的為別人的情緒負責,而是專注於自己的喜悅與成功。
完成前面七個步驟,就能獲得極好的身心狀態。若能透過冥想的訓練、重新學習感恩等方法,去體驗生命的美好。就會發現,不需要討好別人,只需要簡單地做自己,就可以擁有足夠的喜悅與幸福。
讀完這本書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內心有這麼多不合理的信念。原來,情緒沒有好壞,只要接納就行了。在書中,作者時不時地感謝自己的討好型人格,真的是全然接納自己的最佳表現。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你活得自由而喜悅,身邊的人才能獲得幸福,與大家共勉之!
(本文有 贈書活動 ,詳見 塔妮雅的異想世界 粉絲頁)
《我再也不想討好任何人》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s://easyfun.biz/36z4e
本文第一次刊載於 讀墨 閱讀最前線
#塔妮雅閱讀 #2024年第1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