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52首次投入越南戰場後,其強大的破壞力很快被北越充分體認。雖然此時美軍仍被限制只能在DMZ一帶使用這種最具破壞力的常規兵器,但北越也意識到這一王牌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被用於對北越核心城市進行戰略轟炸。雖然從1965年起北越開始接收SA-2地對空飛彈,使B-52以往能夠藐視防空炮的高速與高空飛行性能不再足夠自保,但也不意味著B-52很好對付:先不提美軍戰術軍機的周密保護,B-52憑藉巨大的身形使其能攜帶不遜色甚至超越專門電子戰飛機的電子戰設備,特別是大量的電子干擾器;而這就是如今同溫層堡壘的[城牆]。
1966年4月12日,胡志明指示防空部隊應當將防空飛彈部隊轉移到南方第4軍區應對B-52,以累積經驗改進裝備和戰術。隨後北越下令隸屬367防空師的238飛彈團佈署到離南北越分界的非軍事區(DMZ)附近的永靈縣(Vĩnh Linh),離南越最南端的城市東河市僅有20公里。該團是北越繼236團後第二個成立的SA-2飛彈團,下轄第81、82、83、84合計4個飛彈營和第85技術營。營是SA-2最小的作戰單位,由一台用於目標獲取與飛彈制導的SNR-25範松(Fang Song)雷達和4-6台SM-63發射架組成,通常還會加上一台P-12平面搜索雷達和PRV-10測高雷達提供早期預警。整個營需要大約25輛車輛,教範規範從行軍轉移至戰備狀態需要大約2小時20分鐘。
佈署到DMZ附近的危險性不用多言,受限於設計年代,SA-2是龐大、笨重、遲緩且同時接戰能力很差的系統。而DMZ離敵軍最近,那些身處內陸的友軍只須面對美軍航空力量在嚴格政治現制下的活動,能夠更容易得到大量雷達與防空火炮部隊的偕同掩護;而238團不然,美國航空力量活動強度和時間都要強的多,同時他們還在美軍長程火砲與重巡洋艦火炮射程內;而友軍支援幾乎不存在,238團是第一個,且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是唯一一個佈署在DMZ的防空飛彈部隊,北越的米格21根本不會在如此前線的地區活動,雷達與高炮部隊要少得多的同時也都在承受美軍重點壓制。而且DMZ相比北部要狹窄的多,限制了部隊機動範圍的同時方面了美軍的搜索。
這一部隊開局不利,1966年7月28日,84營在渡河時駁船翻覆,導致運輸車和發射架落水,花了一周才回收成功。而在從河靜Hà Tĩnh到奇英(Kỳ Anh)這段僅有50英里的路程最為凶險,沿途要經過多達40座橋梁,而橋樑是美國航空力量封鎖戰場的重要節點,因此車隊經常不得不長時間停頓等候剛被炸毀的橋樑修復,甚至有過停頓整整7天只為了等待美軍停止轟炸所需橋梁的情況 - 而這段時間車隊都不得不待在附近的空曠田地,好在鄰近居民提供建材將駐地偽裝成一般住家才免於暴露。當然即便修復,這些橋樑條件也非常糟糕,一度在過橋時橋樑崩塌,幸好當時最後一輛車輛正好已經通過才免於損失。
而即便在一般道路,惡劣的道路條件對於這些拖曳沉重裝備的車輛也是嚴峻的挑戰,一旦道路變成車輛無法通行的泥濘就需要支援單位與動員周邊民眾砍柴捆在一起當成墊板才能讓車輛繼續移動;而在晴朗的天氣雖然道路不會被泥濘阻擋,但又容易遭到美軍空襲,這讓伴隨支援的工程單位與志願民眾付出慘重傷亡。
1966年12月19日,238團81和83營分別宣稱在Nghi Đức和Nghi Lộc擊落一架AD-4。然而當日沒有紀錄顯示美軍或南越軍有軍機戰鬥中損失。1967年2月18日,238團宣稱在義安擊落一架F-105,而當日美軍紀錄也顯示一架F-105(序列號63-8262)在義安省榮市戰鬥損失,當時這架擔任鐵手任務的F-105試圖引誘SA-2開機後將其擊毀,然而在剛發射反輻射飛彈後就被SA-2命中,不過兩名機組均生還。3月28日,該團再度宣稱擊落一架F-4,但該宣稱並未得到美軍損失紀錄支持。
當84營進入坦赭縣(Đất Đỏ)後,彈藥庫被美軍空襲炸掉損失7枚飛彈;最後在通過爭江(Gianh)時,最重要的天線車落入河中導致天線泡水,幸好回收成功。當84營歷經磨難好不容易部屬並發射第一發飛彈後,天線直接被一發反輻射飛彈炸掉,隔日美軍又對他們進行高強度轟炸。完全失去戰力的84營不得不先返回北方補充。
隨後238團將兩個營推進到廣平省(Quảng Bình),81營佈署在Quyết Thắng,83營佈署在Cô Kiềng。4月25日,81營探測到3波B-52的接近,訊號清晰幾乎不受雜訊影響,該營趕緊要求允許交戰,但被駁回 - 為了確保成功率,交戰原則是應當確保兩個營都能探測到目標,好讓兩個營同時進行交戰,然而團長認為83營當時並未捕獲到目標,那怕條件再好也不該輕易出手。而81營隨後又兩次請求交戰,但還是被駁回,只能眼睜睜看著B-52一架接一架投彈後悠然返航。隨後幾天B-52沒有再出現,反而是美軍大量戰術軍機在這一區域出沒 - 北越沒想到的是,他們暴露了。
就在4月時,美軍察覺北越似乎正在將SA-2前推到DMZ附近,因此早已安排EB-66C在B-52轟炸前在預定航線上進行巡邏,以便預警SA-2的活動,並在轟炸期間繼續提供電子干擾支援;而如果美軍無法派出最低限度的兩架EB-66C支援,那B-52的轟炸就會轉移到更安全的區域進行,或直接取消。而因為北越內陸的防空系統和米格造成多架EB-66C損失,美軍之後就不讓這種過於笨重缺乏自衛能力的戰機深入北越,而這也讓DMZ成為EB-66C最適合活動的區域。
根據美軍紀錄,4月25日一架為B-52提供支援的EB-66C在DMZ以北偵獲到疑似P-12的雷達訊號;4月26日另一架EB-66再度偵獲到了範松雷達S波段訊號,而B-52也在同一時間探測到同一波段的訊號活動,這是第一次有較可靠證據顯示北越SA-2出現在DMZ附近,且APR-25告警裝置顯示該訊號活動應該在非軍事區以北。經過訊號的分析,美軍判斷這不是友軍雷達導致的虛警,因此警告座標1706N 10649E附近存在活動中且得到P-12雷達輔助的防空飛彈陣地。
4月28日美軍開始對這一區域進行大範圍航空照相偵查,但未能找到飛彈陣地,好在當天另一架負責掩護B-52的RB-66C探測到這一區域內範松雷達的脈波活動並定位到7個軸向,同一時間也探測到P-12雷達訊號,另外還有6架B-52和一架F-105也都探測到範松雷達訊號,後者當時還攜帶著百舌鳥飛彈,只是未能進行攻擊。雖然美軍還是無法準確定位飛彈陣地位置,但可以確認所在區域和先前探測結果相差不遠。
隨後美軍在當天下午進行新一輪航空偵查,隔日的照片終於出現他們要的東西:一個完整的SA-2飛彈陣地,有一台範松雷達、4個發射陣地和一台起重車。1000時戰術航空控制中心(TACC)向機載ABCCC發送警報並將機載前進航空管制員(AFAC)轉移至這個已知陣地,1039時抵達現場的AFAC確認這一區域存在可疑偽裝物。隨後兩架RF-4抵達現場並在空中加油支援下交替監控區域,和ABCCC共同引導美軍戰機空襲。從1805-2230時之間美軍砲兵共發射了130發175毫米砲彈,空襲進行了80架次,持續到隔天0145時,海軍也出動了波士頓號重巡洋艦在30日0300-0345之間發射了200發203毫米砲彈。30日0700時,一架O-1和2架RF-4進行了偵查與戰鬥損害評估,結論是目標已經被徹底摧毀,無須進一步打擊。
而正如美軍結論,北越紀錄也證實83營在當天徹底失去戰力。當83營承受美軍狂轟濫炸時,許多美軍戰機也在鄰近的81營陣地接戰範圍內,且81營當時並未暴露。雖然81營營長曾經請求上級讓他們向美軍攻擊,這樣起碼可能嚇阻美軍並分散83營的壓力,然而很不巧的是當時238團正在召開會議,僅有的留守幹部不敢自己下決定而是逐級回報上層請求許可,結果程序都沒跑完83營已經沒了。
83營的的損失讓北越讓北越意識到不能一昧強調精神與犧牲,而是需要通盤考慮技術和戰術的運用。而且北越也很清楚美國在電子領域的全方面優勢,83營的覆滅很可能就是因為長時間沒有改變陣地才導致雷達訊號遭到截獲,因此暴露。而實際正是如此,美軍從懷疑當地存在威脅到實際確信陣地位置並發動空襲也花了整整1天,而83營這段時間沒有通過該地美軍偵察頻率的提高查覺到自己可能已經暴露,更沒有變換陣地,這才導致他們被美軍抓個正著。
5月10日,238團81營為了掩護進攻昆添(Con Thien)特種部隊基地的北越軍而向美軍戰機交戰,宣稱擊落2架A-6;而美軍紀錄是一架陸戰隊的A-4E(工廠編號151997)遭到擊毀,而且是當著地面美軍的面發生的,飛行員陣亡。意識到飛彈陣地的存在後,陸戰隊VMA-311的A-4執行了防空壓制;而同一天美國空軍的一架F-105在1712N 10645E的座標對一處飛彈陣地發射一枚百舌鳥,損害不明。北越紀錄顯示當天81營陣地遭到百舌鳥飛彈攻擊,沒有造成損害。
5月22日,81營和鄰近的配備85毫米砲的218高炮團偕同,218團開火吸引L-19注意,而81營趁機偷襲,宣稱擊落兩架L-19偵察機;而美軍紀錄顯示是當天在DMZ附近確實有一架O-1偵察機疑似遭到地對空飛彈擊毀。而北越這邊81營沒有損失,但218團有一門高炮受損並有兩人陣亡。在此之後,美軍開始讓速度更快的噴氣式戰機執行AFAC任務以便提高安全性,但這會導致對地偵查效率較差。不過當月也有意外收穫,陸戰隊在DMZ回收兩枚大致完好的SA-2彈體,並很快送回國內研究,這也是美軍首次直接接觸這一困擾許久的威脅。
在這之後,美軍確認DMZ附近存在長期活動的北越防空飛彈部隊,因此加強了偵查。地面部隊在盡可能靠近DMZ的區域佈署了被動電磁偵察設備以求截收訊號;而海軍也將詹姆斯頓號(USS Jamestown)間諜船定期佈署到北緯17度線協助三角定位飛彈陣地。而美軍航空力量也在不斷尋找可疑跡象並將其摧毀。美軍曾通過截獲的電磁訊號推測北越飛彈陣地應該在洞海市(Dong Hoi)和廣溪(Quang Khe)渡口西北,但航空照相偵查並未找到。截至5月底美軍宣稱已經攻擊了6個飛彈陣地,將其中2個摧毀3個重創,而第6個則是在攻擊發動前已經確認被北越放棄。但實際上這段時間內沒有北越紀錄顯示美軍有真正捕捉到任何238團的陣地;不過反過來說,也正因為高強度的狩獵起到壓制作用,這段時期238團連出手的機會都找不到,也沒有再擊落任何一架美軍戰機。
在7月6日,美軍陸戰隊的A-4(工廠編號151032)在DMZ執行防空壓制任務時遭到SA-2擊落,不過這回反而是北越記錄難以對照:238團當日沒有宣稱有任何擊落戰果。7月16日,81營一口氣宣稱了3個戰果:兩架F-105和一架F-4,同時承認美軍在反擊中以反輻射飛彈破壞該營的火控單元並殺死兩人。但美軍非但沒有紀錄顯示當天DMZ有戰機因戰鬥損失,甚至在官方調查中指出從7月6日到9月17日這段時間都沒有紀錄顯示有北越飛彈發射的目擊報告,也不清楚當天是哪個單位在何種情況攻擊81營的。
而美軍這邊,7月2-3日的電磁訊號情報指出在1703N 10701E附近應該有飛彈陣地,但由於航空照相偵查沒有收穫,美軍排除這一地點。隨後情報判斷17023N 10654E以西6海里存在可能的飛彈陣地,而且有戰機在這一區域發現並打擊一輛疑似飛彈運輸車。7月23日,根據截獲的兩次P-12雷達信號,以及鐵手航班截獲的範松雷達信號,美軍重新定位可能飛彈陣地到先前座標的西北7英里處,而在之後的偵查中雖然美軍又截獲到5次P-12雷達活動,但沒有再搜到範松雷達的。
8月25日,佈署在Quyết Thắng的84營探測到2架B-52,但因為干擾訊號太強無法交戰。當天84營雷達開啟10次,每次14-16秒,但沒有紀錄顯示美軍有察覺該營的存在。8月28日,FAC發現DMZ一個新的飛彈陣地後召喚了一架F-4空襲,該地點位於永靈西北西約13海裡,包含四個已裝填的飛彈發射器和一輛可能的控制車 - 然而北越並無記錄顯示當天有無損失甚至有無空襲。
9月1日,84營在探測到另一個編隊後即便已經確認對方不是B-52,還是因為長時間未能得手的不耐而沒有關機,結果雷達遭到反輻射飛彈擊毀,隨後的轟炸造成包含營長在內的嚴重傷亡,隨後只能撤出。隨後做為預備力量的82營分出包含營長在內人員與指揮車補充給84營使其恢復作戰能力,雖然指揮車會合過程又一次被轟炸並造成一人陣亡,所幸指揮車倖存,陣亡者也由84營抽調補充。
之後的日子裡84營開始為了打下B-52準備新陣地,但這過程相當困難,除了物資不足外,降雨也嚴重拖慢了進度,特別是發射架的安裝;而美軍的轟炸也在不斷增添損失與延誤:9月7日,因偽裝用的草已經乾枯卻沒有及時更換導致美軍發現異狀並展開轟炸,但沒有記錄損失和傷亡。9月11日,因前晚下雨,泥地殘留的車輪印被美軍發現,導致彈藥庫遭到轟炸,幾輛車輛受到輕傷並造成1死3傷。9月12日,因廚房的炊煙暴露導致美軍發現並轟炸,造成7死2傷。但最後84營還是完成了新陣地的進駐;而美軍這邊目前並未找到紀錄指出他們有無確認空襲對象是飛彈陣地,但考慮到烈度明顯較低估計美軍並未意識到。
9月17日,協助為84營提供早期預警的81營回報他們的雷達遭到強烈干擾,290雷達團也確認美軍戰術飛機的進入,84營判斷B-52很快就會到來;而正如他們預期的,雷達探測到B-52,且訊號清晰沒有遭到干擾,於是發射了兩枚飛彈,宣稱將其擊落並得到胡志明的嘉獎。根據美軍紀錄,當時確實有執行弧光轟炸任務的B-52遭到SA-2攻擊,幸好EB-66C及時發現並警告,B-52得以進行規避機動並加強干擾,因而沒有損失;而這也是SA-2和B-52的初次交戰。1967年12月20日,82營宣稱擊落B-52,該紀錄未得到美軍紀錄證實。
根據北越統計,238團每月交戰次數只有1-2次。在整個1967年,可確認損失於238團的美軍軍機只有4架。而與不算好的戰果成鮮明對比的是,僅1966年5月至1967年11月期間,該團就損失141人,而支援與後勤單位以及志願者也都承受了相當大的傷亡。238團下屬所有營都曾失去過戰力,且有的還不只一次,損失比其他內陸友軍要大得多
最主要原因是這裡很難得到雷達單位支援,換作是較為內陸的地區,SA-2部隊可以長時間靜默僅憑友軍早期預警雷達掌握美軍動向,直到足夠近時才開機攻擊,得手機率更大且更不容易暴露自己;而反觀238團所在的DMZ,友軍雷達數量少且遭受最持續的干擾和打擊威脅,很難提供足夠的情資。這導致238團不得不更頻繁且長時間開機,導致自身的暴露與損失;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靜默,但代價就是完全沒有交戰機會。同時也可以看出當時北越飛彈部隊經驗還比較不足,陣地的偽裝措施仍有較多漏洞,電磁排放管制不夠嚴謹,機動頻率和時機不夠好,且應對干擾的戰術與技術發展還遠遠不夠完善。
而美軍也充分顯現了不足之處。在搜索SA-2時美軍最可靠(且往往是唯一)的方式就是先用電磁截收設備多次且最好是多角度測向,逐步縮小範圍,最後讓偵察機對可能區域進行空拍識別。由於雷達波束本身存在旁波與背波,加上截收裝置自身也存在對接收角度判讀的誤差,因此需要多次且最好是連續的截收,才能較準確的確認主波找到訊號來向,因此這一過程需要很多時間和很多架次的飛行,特別是當北越減少開機次數時,會讓電磁截收變得更加困難。而那怕派出了偵察機,照片的沖洗與判讀也需要很多時間。
而北越防空部隊也不會一直待在原地等美軍找上門。他們會在5-10公里範圍內準備4-5個預備陣地;一但他們察覺美軍在鄰近區域活動強度增加,就可能轉移到預備陣地,且往往會在原陣地留下假目標去吸引美軍注意力,而預備陣地往往本也是假目標。這也是為何美軍戰報和北越實際戰損狀況對不上的主因:他們多數時候炸的都是北越已經放棄的舊陣地,或還未進駐的預備陣地。而且雖說規範中SA-2重新佈署很花時間,但熟練的人員與改進的流程可以大幅縮短耗時,甚至可能在30-40分鐘內從行軍狀態下進入作戰狀態,因此美軍經常花上幾天甚至幾周冒著風險去誘使SA-2開機暴露,好不容易大致摸清一個陣地的所在,結果北越只需幾小時就讓這些情報直接過時。
以上條件制約下,除了4月那次以外,很少(如果不是沒有)紀錄可以證明美軍有再成功定位到北越活動中飛彈陣地。美軍固然偶爾會造成北越238團損失,但都不是很大,可以看出要嘛是自衛發射 - 即在僅憑雷達告警系統提供雷達方向的情況下發射反輻射飛彈,要嘛是正好撞上一些可疑活動然後直接轟炸。前者能造成的破壞往往僅限於範松雷達天線,這也足以讓整個營失去戰力 - 但不會太久,對方只需補充,或直接修復雷達就能恢復戰鬥力,畢竟百舌鳥飛彈裝藥只有63公斤,如果偏移較嚴重就不能摧毀而是只能有限損傷雷達。而後者的情況下美軍自己都不會意識到自己在攻擊的是飛彈陣地,轟炸規模不大通常也不會安排後續打擊。所以238團各營總能保持骨幹人員的建制不斷補充裝備再戰。在這過程中,經驗得到累積,戰術得到改進,他們就能在下一次面對美軍時拿出更好的表現。
而更重要的是,北越始終維持著信念與意志。整天被美軍壓倒性航空力量壓制導致傷亡不斷累積,補給從未充足(或者說多數時候都在營養不良的邊緣徘徊)的情況下還時常需要進行極度消耗體力的裝備重新佈署、舊陣地偽裝與新開闢作業,一個月還反擊不了幾次且就算反擊往往也難以確認戰果,如此惡劣的條件通常足以摧毀多數人的戰意,要嘛讓軍隊陷入波斯灣戰爭時伊拉克那樣的自暴自棄,要嘛像二戰末期的日本那樣用空虛的狂熱精神當一時的興奮劑。然而北越不然,他們保持對勝利的信心的同時也能冷靜客觀地承認美軍的技術優勢,找出並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堅定不移的對抗強敵。最後,他們或許沒能[打]贏美軍,但他們耗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