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再和那些會批評你、指責你、攻擊你的人相處了!」
學生:「這樣的話,我就不能和我爸、我媽、我的兄弟姐妹相處了耶!」
在家庭當中,經常發生張雨生和張惠妹的合唱曲「我最深愛的人,傷我卻是最深」的狀況。
爸媽對孩子的愛和關心,卻化為礙和擔心,透過嘮叨、規定、命令、或溫和的威脅傳遞給孩子。
核心的信念,和爸媽成長的背景有關,我們在「好是應該的、不好要檢討改正」的文化裡長大。
於是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後,我們的潛意識裡,只會記得自己是「不好」的,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
只是這些「不好」會讓我們失去勇氣,也失去了自尊和自信,那些改進變成了「空想」或「幻想」,或變成了「期待」,壓在孩子身上。
有一種親子關係,大人掌控著讚賞和懲罰的權力,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不斷地灌輸:你不好、你很煩、你讓我生氣、你有很多缺點、你跟誰比都比不過⋯⋯
掌權的大人也會傳遞出其他人是不好的、外在環境是危險的,只有「我」可以給你安全感和歸屬感。
唯有掌權的大人,可以視情況——當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時——來「賞賜」讚美給孩子,於是孩子必須依照著掌權者的期待生活著,而掌權者會說這叫做「自律」。
青春期有蛻變的機會,孩子會試著反抗或叛逆,傳遞出希望和爸媽平等的訊號。
如果爸媽及時發現,並且正視孩子的訊號,做出合適的回應,孩子就有機會長出他自己的自信、自尊,並長成屬於他自己的模樣。
反之,孩子就會長成和多數我們一樣——低自信、低自尊、低安全感、低歸屬感、試圖掌控弱者——的大人了。
「Feel Good, Be Good.」阿德勒如是說,唯有當孩子覺得自己是「好」的,孩子才有勇氣和動力,往更好的自己成長和前進。
而這是身為爸媽的我們,可以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