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的幸福教養】親子關係最需要、也最缺乏的傾聽和鼓勵

2024/02/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傾聽

有一個笑話是這麼說的⋯⋯

小學三年級的小英回到家裡,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
媽媽心想:「看來時候到了,孩子對於生命的起源產生疑問了」,於是和小英說了結婚、懷孕、生產的流程。
小英忍不住打斷媽媽,說:「媽,妳說的我都知道。我想問的是,小明說他是從高雄來的、小華說他是從澎湖來的,我想知道我是從哪裡來的啦!」

說實在的,身為父母的我們,很容易去「猜測」孩子的話,甚至打斷孩子的話語,用我們自以為是的認知去接續孩子的話。

卻忽略了可以再多花一點時間、多花一點心力,去「聽」孩子真的想告訴我們的事情。面對孩子的行為,我們也很直覺式的去對孩子說理、說教,卻不見得瞭解事發的經過,或是行為的起因。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當老婆跟老公說今天遇到的狀況時,她想要的是老公的傾聽,可是老公往往沒聽完,就給了老婆五個建議和方法。而這些並不是老婆想要的」。

孩子也是如此,他們往往需要的,是一個願意傾聽他們的大人,而不是處處顯得比孩子厲害的巨人。

我和父母拆解「聽」這個中文字:左邊「以耳為王」,也就是要運用耳朵,但還不夠,右上方「十目」代表眼光要集中在對方身上,右下方「一心」代表要全心全意,以上都做到了才叫做「聽」。

因此若父母真的在忙一件事情,而孩子又想和父母說話時,我建議父母和孩子約定一個時間,例如10分鐘之後,然後請孩子按下計時器,時間到了父母就先放下手邊的工作,先去傾聽孩子的話,然後和孩子交談、而不是教導。


鼓勵

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往往是氣餒的孩子。一個最需要被鼓勵的孩子,往往是最少得到鼓勵的孩子。

「鼓勵」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核心,阿德勒認為:「鼓勵是心理治療的核心,也是親子教養、教育與輔導工作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鼓勵的概念似乎眾所皆知,實踐時卻讓人覺得模糊、混淆。」(張英熙,2013年)

「鼓勵,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一部份。如果缺了它,可能就是造成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阿德勒說。然而,台灣的父母很會挑錯,卻很不會鼓勵孩子,或是誤將讚美當成鼓勵,不斷地吹捧孩子,卻沒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與努力。

例如:孩子畫了一幅畫,開心地拿給父母看,父母的回應往往是「你好棒喔!」「畫得好像喔!」「好厲害喔!」這都是空洞的形容詞,也就是大家慣用的「讚美」,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清楚自己究竟哪裡棒、哪裡厲害,或是為了要滿足大人說的好像,而將焦點放在達到大人的期望,逐漸地會失去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以及對於自我興趣的追求。

初期,父母可以先練習「具體的讚美」,至少在你好棒、畫得好像、好厲害之前,加上是什麼原因讓父母有如此的評價,例如:「你的顏色很豐富,我覺得你畫得好厲害!」

再來,可以用「我訊息」的三元素,來練習「鼓勵」:(1)孩子的行為、(2)造成的正向影響、(3)父母的正向感受。

例如:「你畫的這幅畫,有著很豐富的顏色,我覺得看起來就很幸福!」

最後,父母要練習重視孩子的過程,而非結果;重視孩子的內在成就,而非外在評價。

要留意的,是在鼓勵的詞句裡,不要夾帶著父母的「期望」,例如:我希望你下次能更好、我知道你一定可以做得更棒⋯⋯之類的。

而且「鼓勵」很適合在行為的當下就回饋給孩子,反之,「批評」反而不適合在行為的當下和孩子說喔!

和大家分享張英熙老師在《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書中,對於讚美與鼓勵的區分:

【讚美】 

  • 著重外在控制 
  • 著重外在評價 
  • 只有完成任務、表現好才讚美
  • 著重自我提升與受益
  • 個人學會順從或反抗
  • 個人價值建立於他人的觀感之上
  • 設定不切實際的標準,以接近完美的程度來衡量個人價值

【鼓勵】

  • 著重個人有能力以建設性的方式安排生活
  • 著重內在評價
  • 指認努力與進步
  • 著重個人的長處、貢獻,表達欣賞
  • 個人習得接納不完美的勇氣,並且願意嘗試
  • 個人的價值由自我衡量
  • 學會接納自己和他人的努力
26會員
152內容數
可能幸福學院|非學校・親子團・幸福家|學習幸福的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