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哲學算是追求智慧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初六開工。其實年前寫書時就碰到一個問題:雖然哲學的古義是追求智慧,但現代人讀哲學到底算不算追求智慧?

《菁英體制的陷阱》主張,過往的貴族會直接把土地、金錢傳給下一代,但這並不符合我們當今的公平概念。

於是貴族們開始做兩件事:一是打造嚴酷的競爭機制,並運用一切資源讓自家子女在機制裡勝出,培育費用是百萬美元在算;二是打造豐厚的獎賞機制,讓勝者可以取得崇高地位、響亮名聲與天價報酬,或乾脆說各式各樣的CEO。

新的貴族階級誕生了,只是換個名字,改稱「菁英」。然後很多人就會認為,這一切還能算是公平,因為菁英真的有靠自己努力。

但在我看來,全書最重要的段落可能是,作者馬科維茨(Daniel Markovits)自述就讀劍橋哲學系,師從一群論文上常看到的大師,學到了分配正義、資本不均等概念,可是這些遠遠不足。

所以他真正的「探尋之路」,是從離開哲學系開始的。

當然我不會否認,哲學系提供馬科維茨相當重要的理論概念,但他自己依然指出,這些概念「體現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多麼困難」、「我的論點並未反映實際生活」。

這可以有多種解讀。「體現困難」、「並不實際」之類的說詞,可以被讀得很輕(理論概念也算追求智慧的一環),也可以被讀得很重(理論概念離智慧好像越來越遠)。

無論如何,學院哲學都難免出現這類狀況,更別說一般大學生會遇到什麼了。

raw-image



avatar-img
93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想在知識普及之路上走得更穩,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特殊角度,尋找危機感,或強力心理動機,進而對一些內心修養進行探討。彌爾的經歷為例,提供了一些思考方向。
低權力距離者,去管理高權力距離群體,「平等對話」會被理解成「你不會行使懲罰」(軟弱),「共同解決」會被理解成「你不懂發號施令」(無能)。
有意養己志者,必會養人之志
為什麼強權控制臺灣以後,會迎來一段輝煌時期,但又常在衰落前失去臺灣? 為什麼在戰爭之後,臺灣常常獲得資源挹注,並迎來新一波的發展?
他們做了誘因實驗,結果發了獎金之後,美國學生成績真的大幅提高,但上海學生無感。
1.為各領域制訂出,特別會用到的思維法列表。 2.確認每個領域該教授哪些知識內容。 3.計畫知識內容、思辨技能之間的先後順序。 4.確認哪些知識和技能,應該多次重覆提起與討論。
如果想在知識普及之路上走得更穩,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特殊角度,尋找危機感,或強力心理動機,進而對一些內心修養進行探討。彌爾的經歷為例,提供了一些思考方向。
低權力距離者,去管理高權力距離群體,「平等對話」會被理解成「你不會行使懲罰」(軟弱),「共同解決」會被理解成「你不懂發號施令」(無能)。
有意養己志者,必會養人之志
為什麼強權控制臺灣以後,會迎來一段輝煌時期,但又常在衰落前失去臺灣? 為什麼在戰爭之後,臺灣常常獲得資源挹注,並迎來新一波的發展?
他們做了誘因實驗,結果發了獎金之後,美國學生成績真的大幅提高,但上海學生無感。
1.為各領域制訂出,特別會用到的思維法列表。 2.確認每個領域該教授哪些知識內容。 3.計畫知識內容、思辨技能之間的先後順序。 4.確認哪些知識和技能,應該多次重覆提起與討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則故事透過三個平行宇宙中的阿湯,展現了面對裁判判決不公時的三種反應:失控憤怒導致禁賽、情緒崩潰被迫下場,以及接納現實化憤怒為力量並逆轉比賽。故事提醒我們,不公平往往激發衝動,但我們可以選擇從中學習與成長。透過每日冥想感謝困境,我們能找到內在力量,公平對待自己,並在逆境中活出正義。
這篇文章探討了公平與不公平的判斷,通過小偷偷竊後未花掉財物並歸還的情境來說明,法律關注的是行為的正當性而非金錢的完整性。公平與不公平的判斷需多角度思考,兼顧物質和心理層面,並反思生活中的不公平感是來自外在損失還是內在創傷。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透過一個蛋糕分享的故事,探討了公平的概念。每個孩子都希望能獲得藏有禮物的蛋糕,最終決定讓一位孩子隱身於桌子底下來進行公平的分配。這故事引出了公平是否只是平均分配的問題,還需要考慮個體差異與選擇自由,挑戰了傳統對公平的理解。透過哲學種子系列書籍的引介,加深了我們對公平的思考。
Thumbnail
瞭解社會的慣習與不同的生長環境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並且如何運用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身體、語言溝通、心理七種資本逆轉階層。
Thumbnail
闡述如何正確掌握思考與行動模式,擺脫金錢奴隸的命運,成為自由的知識/財富巨擘。 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憑努力工作難以獲得超越平均水準的成果,還探討了財富與幸福感的關係,以及人們常見的謬誤論斷。 最後強調財富積累不僅止於金融知識,更需對人性/心理有深刻認知。
Thumbnail
如果社會視角看過去,你與他人就是大同小異,何來的特殊待遇。
Thumbnail
一是打造嚴酷的競爭機制,並運用一切資源讓自家子女在機制裡勝出,培育費用是百萬美元在算;二是打造豐厚的獎賞機制,讓勝者可以取得崇高地位、響亮名聲與天價報酬,或乾脆說各式各樣的CEO。
Thumbnail
這則故事透過三個平行宇宙中的阿湯,展現了面對裁判判決不公時的三種反應:失控憤怒導致禁賽、情緒崩潰被迫下場,以及接納現實化憤怒為力量並逆轉比賽。故事提醒我們,不公平往往激發衝動,但我們可以選擇從中學習與成長。透過每日冥想感謝困境,我們能找到內在力量,公平對待自己,並在逆境中活出正義。
這篇文章探討了公平與不公平的判斷,通過小偷偷竊後未花掉財物並歸還的情境來說明,法律關注的是行為的正當性而非金錢的完整性。公平與不公平的判斷需多角度思考,兼顧物質和心理層面,並反思生活中的不公平感是來自外在損失還是內在創傷。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透過一個蛋糕分享的故事,探討了公平的概念。每個孩子都希望能獲得藏有禮物的蛋糕,最終決定讓一位孩子隱身於桌子底下來進行公平的分配。這故事引出了公平是否只是平均分配的問題,還需要考慮個體差異與選擇自由,挑戰了傳統對公平的理解。透過哲學種子系列書籍的引介,加深了我們對公平的思考。
Thumbnail
瞭解社會的慣習與不同的生長環境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並且如何運用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身體、語言溝通、心理七種資本逆轉階層。
Thumbnail
闡述如何正確掌握思考與行動模式,擺脫金錢奴隸的命運,成為自由的知識/財富巨擘。 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憑努力工作難以獲得超越平均水準的成果,還探討了財富與幸福感的關係,以及人們常見的謬誤論斷。 最後強調財富積累不僅止於金融知識,更需對人性/心理有深刻認知。
Thumbnail
如果社會視角看過去,你與他人就是大同小異,何來的特殊待遇。
Thumbnail
一是打造嚴酷的競爭機制,並運用一切資源讓自家子女在機制裡勝出,培育費用是百萬美元在算;二是打造豐厚的獎賞機制,讓勝者可以取得崇高地位、響亮名聲與天價報酬,或乾脆說各式各樣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