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

2024/02/2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詩經》〈檜風.素冠

  • 庶見素冠kuan兮,棘人欒欒luan5兮,勞心慱慱tuan5兮。
  • 庶見素衣i兮,我心傷悲pi兮,聊與子同歸kui兮。
  • 庶見素pit兮,我心蘊結kiat/kit兮,聊與子如一it兮。

三段,以各段分別押韻形式呈現, -an, -i, it三音!

欒欒,是臠臠的音假,字《說文》:也。一說切成小塊的肉,小肉,即少肉,即是瘦瘠的形體!中文詞彙「」:蜷曲而孱弱。《新唐書·卷七七·后妃傳下·章敬吳太后傳》:「孫體攣弱,負姆嫌陋,更取他宮兒以進,帝視之不樂,姆叩頭言非是。」,應該是弱的假借誤寫。

棘人,一說罪人,可是這首詩只出現一處,不合常理。一說是瘠人的音假! 證據在 「瘠」的古字有寫成「棘」的音符字,省做單「朿」的音符,有作「肉」,有作「疒」作為形符者,「㾊,脨」(後者「朿」誤寫為「束」,但發音還是保持為朿音tshik/tsik)!

【棘】:通“瘠”。瘠薄。《呂氏春秋·任地》:“棘者欲肥,肥者欲棘。”高誘注:“棘,羸瘠也。”

「棘」,是兩個(木芒也。)並在一起!,「朿」即是「刺」的本字! 從刀,加重強調利如刀的「朿」可傷人

「棘」,在切音部分,康熙字典採用 紀力切,或居力切! 結果切出kik音! 這是大錯特錯! 《說文》,有寫已i6力lik8切,有寫巳si6力lik8切! 應該是最後的巳力切才對,這樣才能切出sik8, 跟瘠的tsik8 音才能對的上,《詩經》的棘人才能等於瘠人!




南方各方言對於瘦的發音:

  • 粵語 (粵拼): sau3 juk6, sau3 juk6-2
  • 客家語 (四縣,白話字):chheu-ngiuk
  • 閩南語 (泉漳片,白話字): sán-bah
  • 吳語 (維基詞典):5seu-gnioq

唯有閩南語發san2 音! 其餘都發 siu(sau) 的叟音!那,問題出來了! 這個san2 是不是另外有字,不是瘦字!


該作者所闡釋的理路算是發古人之未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不過,有一個思路上的矛盾,也就是「叟」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應該晚於口語,即是先有語才有文,那麼,除非這個口語在流傳的過程,被後來的人或者當政者刻意改讀了,譬如,禁忌避諱!而「叟」是「搜」的初文,文音siu2/siu1/siau2/sau2 等音!(第三篇再來詳述),並無san音!

來看古文上關於代表「瘦」語意的字還有哪些:

《說文解字繫傳》:羣阡(kian5)反少肉也。從肉瞿聲。 [臣鍇按:《史記》曰:『形容甚。』] [臣鍇曰:「臞者,見之可驚瞿也。從者,脊骨兒也;者,兒也;者,急兒,不寬裕也;𦝨者,若草枯見根荄也。」]
《論衡·道虛》:世稱堯若,舜若,心愁憂苦,形體羸
  1. 腊sik:《說文》乾肉也。从殘肉,日以晞之。
  2. 腒 ku/ku5:《玉篇》乾雉也。(即干鳥肉)
  3. 脙:《說文》:齊人謂臞脙也。从肉。求聲。讀若止。臞脙ku5-kiu5(一說hiu),是雙聲聯綿詞!遺留在福州話中kiu53
  4. 𦝨kai,遺留在福州話中。kai55

前兩字同用,形容辛勞之狀。晉葛洪《抱朴子·博喩》:“仗策去豳者,形如腒腊;夜以待旦者,勤憂損命。”南朝陳徐陵《陳文帝哀策文》:“大禹胼胝,重華腒腊。” (閩南語形容辛苦勞動者的形體,oo-ta-san2 烏干瘦)

很有意思的,從《說文解字繫傳》記錄了「臞」例外一個音, 羣阡反,kun5-tshian -> kian5/kan5, 與乾坤的「乾」,發生關連,「乾」:渠(ku5)焉(ian1)切,音虔(kian5)。居(ku1)寒(han5)切,音干(kan1)。也。「乾燥」,同義複詞!

可以得知,同音假借!

乾燥後的肉,變小,少。就是少肉的概念!

然後,才出現「瘦,瘠」二字! 兩字都是形聲字,也寫是肉旁的「叟,脊」的異體字!作為聲符,叟音 siu2/soo2, 脊音,tsik ! 前者從「脙」字而來,讀如「休」hiu->siu字!後者從「腊」字而來,讀如「昔」sik字音!

然後,如何得到san2音呢,就是要從上面的那句!

乾燥後的肉,變小,少。就是少肉的概念!

「少」而「乾」的狀態就是 sio-kan ->san! 如果只有單用少/小 的音義,就是sio2 也就是瘦字的音符來源!

另外,有一個字「癉」,《說文》:勞病。在閩南語是tan,有瘦弱,發育不良的意思!單,的字音有 sian音,也有可能變音為san,再歧音為san2! 這音字是否跟閩南語音的san3(貧窮)!有關,下集分曉!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somnobite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53會員
871內容數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閩客粵雖偏居海隅,但漢文化淵源流長,始於中原黃河流域,語音雖異,但文字千年傳承不變,想聽保有完整平上去入的詩詞吟唱嗎?想知道閩語漢字書寫嗎?不妨入內一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