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 顛覆高智商等於絕對聰明的常理, 助你找出決策的關鍵智慧
The Intelligence Trap: Revolutionise Your Thinking and Make Wiser Decisions
David Robson 2020 商業周刊
分類:論說--實用
解釋為何聰明的人會犯下某些愚蠢的過錯,需要使用何種預防措施。
「智慧」為一套技能、性格、原則,協助我們理解及深思人生美好之處,幫助我們選出終生追尋美好事物的最佳之道。包含了務實的判斷力、情緒控管、默會知識、社會技能、理性研究等等。
「實證智慧practical wisdom」比傳統的智力測量,更能預測現實生活的決策狀況。
影響生活決策的「三元智力理論」,包含分析智力、實用智力、創意智力。
認知反思(或認知風格)與認知能力或智商無關,是人們在質疑自身設想和直覺的傾向。
理性:根據手邊的資源,有能力做出達到目標時所需的最佳決策,並且依據證據、邏輯、健全的推理來建構信念。
他之所以聰明,正是因為他認知到自身知識的局限。 -- 蘇格拉底
智力測驗(智商)是用少數的抽象與學術特質(例如記憶力、空間推理能力、抽象思考能力)來代表「一般智力」,而一般智力是所有思考能力的根基,左右人的學習和理解複雜概念以及解決問題。今日我們的教育重心多半仍著重在這幾樣技能,於是我們的偏見包含了智力高代表判斷力與決策力更佳、推理的速度代表心智品質。要解釋聰明人為何有愚蠢的行為,就必須先理解我們界定的「智力」缺少了哪些思維能力。
康乃爾大學的Robert Sternberg提出影響決策的「三元智力理論」,包含分析智力、實用智力、創意智力。多項研究已證實,依照孩子獨有的智力類型來教導孩子,以及發展孩子的實用智力與創意智力,學習表現會有所提升。也比傳統的智力測驗更能預測出大一生平均成績、工作表現、領導力等等。
一般說來,我發現腦袋愈聰明的人,教育程度愈高的人,愈容易被自己蒙蔽。 -- 魔術大師胡迪尼向對通靈深信不疑的醫學士兼暢銷作家柯南道爾說
理性障礙的範例包括定錨、可得性捷思、框架效應、沉沒成本偏誤等等。理性障礙不只是因為限於系統一(直覺、習慣性的思考),如果缺乏正確推理的知識和態度,就算深入思考還是無法推翻錯誤,智力更高的人反而會找到更多證據和說法支持自身的觀點案駁斥反對的論點。實驗證明理性與智力之間的關係非常薄弱,人可以很聰明卻不理性,甚至對人生帶來嚴重的後果。
確認偏誤是指人傾向運用推理技能和事實知識來為自己的觀點辯護,而忽略其他的觀點,就算較聰明的人、甚至是實習律師也一樣受到確認偏誤的影響。現在的科學家用「動機型推理」來描述這種情緒化又自我保護的思維方式,指在結論符合預定的目標時才應用腦力。意思是聰明人不會「公正」地運用其智力,而是以投機的方式促進自己的利益和保護自己的信念。因為動機型推理,接觸另一方的觀點反倒造成反效果,人反而會反駁反對的論點而更固守自己的觀點(反確認偏誤)。
知識的禍害:專家的過度自信,可能更容易高估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堅持己見。另外專家的直覺(經過不斷訓練後形成基本的模式辨認和自動反應)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是優勢,卻也有缺乏彈性及細膩觀察力的問題。因此專家決策若沒有經過謹慎分析,就更容易受到情緒和認知偏誤的影響。馬德里爆炸案的指紋辨識錯誤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就算正確運用方法還是有可能犯錯,必須有措施防範認知偏見。
一堆人認為自己在思考,其實只是把內心的偏見重新編排一遍罷了。-- William James
總結聰明人何以做出愚蠢行為的原因:
活了大半輩子,好幾次多虧了更妥善的資訊或更完整的考量,我改變了自己的主張,甚至是重要課題也不例外,我以前覺得是對的,後來卻發現是錯的。--富蘭克林
Igor Grossmann的實證智慧研究,證明聰明推理的成果(人生滿意度較高、憂鬱機率較低、幸福感較高),不受一般智力(智力超過某個門檻後重要性就下降)、教育、專業的影響。測量內容涵蓋了:有能力思考爭執者的觀點、有能力認清變化的可能、預測衝突解決、智識上的謙遜(認知自身知識的局限與判斷力的不確定性)等等。
謙遜的態度和開闊的胸襟在實證智慧中十分重要,但光是善意的提醒不夠。富蘭克林的方法是「道德認知代數moral algebra」,這是一種緩慢謹慎而系統化的做法,思考各項優缺點,依照重要性高的在旁邊寫下數字,避免人依賴最常最容易想到的理由。目標在主動反對自己,思考若是相同強度的證據在你支持議題的反方,你還會不會做出一樣的評價,藉此思考自己最初的判斷為何可能有錯。然而,這種看似猶豫溫和的思考模式不一定會受到尊重,尤其是碰到危機時,我們往往崇敬那些強悍又專心己志的領袖。
所羅門悖論是指我們面對別人的問題時能展現良好的判斷力,但面對自己的人生卻無法如此。自我抽離是一個好方法有助於避開自我中心的「熱」認知(反應式、情緒化的思維),會願意採取更謙遜開放的態度考量各種觀點。
大家有時會覺得我老是一再拖延,可是我覺得在政治對話時顧到別人,並真正聆聽他們的想法,這是基本原則,非常重要。-- 梅克爾
情緒羅盤的要件:內感、區分、控管
雖然過度信任直覺和感覺會引起理性障礙,但是情緒與直覺也可以是珍貴的資訊來源。偏見不是來自於直覺與情緒本身,而是沒能力自省認清那些感覺的真實面貌,這也是未被傳統智力定義認可的能力之一。
「軀體標記假說」認為任何經驗會在無意識下進行處理,而在體內引發一連串變化,如心率起伏、胃痛、冒汗,然後大腦會感知到這些「軀體標記」,根據當時的情況背景脈絡及情緒狀態加以解讀。唯有到了此時,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有何感覺。腹內側前額葉皮質是根據以往經驗負責製造身體信號的中心之一,因此此區域損傷的患者雖然智力正常,但會在做決策時重蹈覆轍、缺乏情緒起伏。
對「內感」(也就是發自內心的直覺)的敏感度越高,越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對別人的感覺也越敏感。但要做出正確的決策,還必須懂得認清那些騙人的信號,因為大腦可能無意間採納了不相關的感覺來詮釋眼前的決定和事件。精確仔細地使用詞彙來描述自己的感覺稱做「情緒區分」,能幫助自己,判別情緒的來源,忽視不相關的感覺,和及時控管住情緒。
「正念靜觀」是最快速簡單的方法,訓練我們聆聽身體的感覺,在不批判的角度思考那些感覺,在比較抽離的角度剖析自己的情緒。學習用另一種語言推理,也會比母語更為理性,和藉由另外的文化練習開放的思維。
如果醫師診斷時不憑直覺,採用純粹分析的「系統二」思考模式,表現反而不佳。使用「自省推理法」,先寫下直覺反應,再分析直覺反應的證據,和其他假設進行比較,診斷的準確度最多可提高40 %,也能降低情感偏見(如患者的外表、貧富、態度、時間壓力等等因素)及現成偏誤(醫生對最近在媒體上出現的疾病過度診斷)。
誤解和相信假消息不單純只是缺乏知識或不了解事實。「感實性truthiness」是指某句話讓人覺得更真實或更值得信任,意謂直覺感受到的真實,而非有所本的真實。感實性來自於熟悉感(我們覺得自己以前聽過類似的事),流暢感(陳述句有多容易理解)。多數人沒察覺到這兩種隱藏的感覺正在影響自己的判斷力,這兩種感覺會讓我們相信某句陳述,不去質疑基本前提和邏輯矛盾之處。文句聽來流暢、易讀、容易發音、重複內容、甚至是押韻,加上一幅無關證據的照片或細節描述都會提高「感實性」。
對付的策略包括認知反思(質疑自己的直覺)、預防策略(利用生活中遇到的假新聞,提醒自己錯誤資訊的警訊,如訴諸無知、訴諸權威、相關代表因果、稻草人論點、訴諸潮流、錯誤的二分法、轉移注意力、片面辯護)、批判性思考(關於該說法和自己的假設提出對的問題)。
我想父親和所有老師都覺得我很普通,低於共同智力標準。努力回想我在學校的生活,這時期唯一讓我感到有希望的就是我有著強大又多樣化的興趣。-- 達爾文
好奇心可以左右人記憶的內容量、理解的深入內容、記憶的時間長度。好奇心會活化多巴胺系統,加強海馬迴裡的長期記憶儲存。除了教育層面,在職場上,好奇心可以幫助學習默會知識、保持動機避免壓力、改善社會技能。研究也顯示好奇心和達成目標與幸福感呈現正相關。
好奇心具有感染力,如果家長對生活周遭的事物毫無好奇心,也很難鼓勵孩子有好奇心 -- 心理系教授Susan Engel
固定心態者認為自己的才能與生俱來,無法改變。成長心態會影響人怎麼應付挑戰和失敗,以及從自身錯誤中學習的能力。教育應把焦點放在孩子為達目標前進的過程,不吝指出學童目前的成就,不論成功和失敗,和他一起面對處理。
好奇心與成長心態也有利於聰明推理,好奇心較強的人會願意挑戰自己的意識形態,蒐集更多的資訊和證據,抵銷動機型推理的影響。有好奇心的人懂得欣賞難以理解或出乎意料的事情,不會視為對自己信念的威脅。成長心態能增進智識上的謙遜,防止獨斷的推理。有成長心態不會擔心自己和別人的比較,明白知識不等於個人價值。
懷疑、不確定、不知道,都是我可以接受的。比起擁有可能是錯誤的答案,不如一無所知的活著,這樣有趣多了。-- 諾貝爾獎得主 Richard Feynman
根據腦神經學及心理學研究,困難和挫折感可以改善學習成效,讓你記得更多,困惑的時候反而學習成效最佳。把學習時間分割成較短的時段,或是在兩項作業中切換,這種忘記後迫使自己重新學習內容的過程,能夠強化記憶。其他的方法包括「預試」、「有效益的失敗(克服目前無法理解的複雜概念)」、刻意練習(增加額外的變化和挑戰)、從教導中學習、提取練習,教育制度和教科書都極力避開那些引起學生困惑的要素,但這些困惑之處反而會帶來更深遠和長期的思考與學習。
WEIRD(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democratic)國家認為學習應該要輕鬆快樂,但諸如日本等國家的學生都意識到辛苦是接受教育的必經環節,學生更可能把自身能力看成是正在發展的工作,形塑成長心態。
課堂上常常以最快舉手回答來判斷能力,讓學生認為最好依循直覺反應,不去深思細節,阻礙了智識上的謙遜。課程通常也簡化為流暢的資訊內容,讓學生偏好可快速理解的內容。
成員的智商和集體智力(產生新概念、明智的判斷力選擇解決方法、相互協商妥協、任務執行的協調和活動力)相關性不高,最好的預測因子是團隊成員的社交敏感度、團隊成員的地位是否相對平等(地位衝突、分享資訊不流通)、團隊成員是否彼此競爭。人的認知能力也會受到社會環境和旁人觀念的影響,因此會議的互動情形也會影響團隊智力。員工在謙遜的領導者帶領下,更有可能分享資訊和為共同目標合作。
對籃球和足球等較需要彼此合作的運動團隊所做的研究發現,明星球員人數超過60%,球隊會失去平衡,此後團隊的表現會下降。
「功能型愚蠢」是指公司不鼓勵員工思考,就算是高知識技能的專業人士也缺乏對基本的假設進行反思、對自身行動的目的懷有好奇心、考量自身行為的長期後果的思維能力。因為如此的「愚蠢」能為個人帶來好處,可以減輕焦慮、獲得獎力或升職、忽略競爭者受到的影響。不去質疑或批判或是用專一沒有彈性的做法解決問題,對個人的前途和組織都有立即的好處,可以增加短期的生產力和效率。功能型愚蠢最有力的根源或許是要求徹底忠於公司,以及過度正向、樂觀和避免暴露弱點的態度
那裡有一種心態,要是批評某件正在做的事,就表示沒有全心全力付出。-- Nokia員工評論該公司的失敗
「結果偏誤」常見於組織的災難之中,我們著眼於決策帶來的實際結果,缺乏想像力思考情況稍有不同時其他可能的結果,挑戰者號墜毀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都是經典案例,儘管多次測試都出問題,但人員不自覺忽視錯誤而沒有當做警訊,這是一種缺乏反思和好奇心的表現。許多企業危機發生前已有多起「虛驚事件」,其實就是預兆,整體組織的文化和使命宣言必須強調注意安全來防範。
高可靠組織(如核電廠、航空母艦、航空交通管制系統)能在高度不確定性下維持極低失敗率的關鍵在於具備下列特性:關注失敗、獎勵提報錯誤、不願簡化詮釋、對作業保持敏感度而非贊同一種解釋、努力提高具恢復力的知識和資源、尊重專業;鼓勵員工時時留意、積極主動、提出新想法和質疑、致力找出過錯並從中學習。
正確運用心智才重要。偉大的心智能犯下最大的惡行,亦能成就最大的德行;往前邁進卻走得慢的人,只要始終依循正確的道路,反而會比匆忙趕路卻偏離正道的人走得更遠。-- 笛卡兒
本書解釋了為什麼「聰明反被聰明誤」,除了人天生的思維偏誤之外,教育的方式過分著重傳統定義的「智力」或「智商」也是原因之一。在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倍和AI發展之下,抽像推理和資訊記憶的角色越來越輕,實用智力和創意智力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看完思辨與立場學習批判性思維後,接著看這本書非常適合,也讓我反思與調整教育小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