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全名:大師失格:如何在人品與作品之間劃出界線?
英文全名:Drawing the Line: What to Do with the Work of Immoral
作者:Erich Hatala Matthes(埃里克˙豪陶洛˙ 馬瑟斯)
- 美國威爾斯理學院哲學系副教授
- 研究藝術、美學和倫理領域的專欄作家
- 這本書之外,另著有:《我們應該保存什麼,以及為什麼要保存?》,2024年。
當你發現自己喜愛的藝術家涉及醜聞,你會怎麼做?在《大師失格》一書中,作者埃里克帶領我們一步步探討藝術與道德錯縱複雜的關係。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藝術家的行為如何影響作品帶給我們的感受;我們每個人都有道德自由,可以根據自身價值觀選擇是否支持失德藝術家。是否欣賞、支持失德藝術家,是個人的選擇與行為,那關於群體的行為,作者怎麼看呢?
失德藝術家應該被「取消」嗎?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是一種社群抵制行為,舉報某人或某節目的內容不符合(自己認同的)政治正確,發動輿論,將其驅逐所屬社交圈、平台或現實中的活動,使對象失去公開支持,而無法繼續存在,最終被"取消"。取消文化是網路社會的一種放逐行為,類似於中國的「封殺」──因為不符合主管機關的道德標準而被下架。
是否應該對失德藝術家進行「取消」?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或許我們會直覺地選邊站──支持或反對取消文化。埃里克提醒我們在討論取消(或其他任何行為)之前,需要先討論:我們的目標和價值觀是什麼,而這個行為及其後果,是否有助於達成目標?問題的答案很大程度是取決於當下情境,並不是一條線劃分支持或反對,這樣就像是「如果汽車不能啟動,就直接報廢」一樣,並不是好的政策,我們需要先了解並診斷問題。

Raphael AI繪製
有些人指出,取消的目的之一是防止他們未來造成更多傷害。這個目的在有些案例中可以達成目標,例如阻止大明星藝人的性剝削(如#Metoo運動),但並不適用所有狀況,例如已經過世的藝術家,他們已經無法產生更多受害者,這時取消、反對他們的藝術作品,就無法達成目標。
有些人認為取消的目的是把藝術家從公眾生活中被徹底消除,有時這種作法只是迴避,而不是解決問題。舉例來說,因為某個影劇有種族歧視的傾向,就把它從所有平台中撤除,這樣並不能阻止種族歧視。歧視是社會中的系統性問題,並不能因為終結某位藝術家的職業生涯或消除某作品就可以解決,反而讓民眾沒有機會思考。有些時候,讓消費者自己做出決定,或者就此議題公開討論、批評,反而更能達到效果。對藝術家來說最煩人的是,因為自己某些道德觀點而引發取消文化。如同我們在前一篇討論的,藝術是我們可以探索道德不確定性的地方,如果發起取消的原因,只是因為作品的內容不符合「自己認同」的政治正確,是否反而影響了言論自由?
取消是一把重擊鈍器
取消文化最大的問題是容易用力過猛、煞不住車,就像放火想要燒除雜草,不小心導致燎原大火──你不能部份的抹除某人,要嘛完好無損,要嘛蕩然無存。發起或支持取消的人,可能目的是想要達到某種程度的懲罰,甚至只是吸引流量,但影響往往和預料中不同。2013年,南非人賈斯汀·薩科 (Justine Sacco) 在紐約機場發了一則玩笑推特:「去非洲。希望我不會得愛滋病。開玩笑的。我是白人!」,在飛行11小時候抵達非洲開普敦後,賈斯汀卻發現自己成了全球媒體的撻伐對象,甚至因此丟了工作!取消文化的問題,就是懲罰不符合比例原則(有多大的罪就受多大的懲罰),而且甚至可能波及無辜──你如果支持他/她,你也要被取消!
註:賈斯汀事後在採訪中表示,她只是想要模仿、嘲笑一個種族主義者或無知的人會說的話。而參與輿論推波助瀾的部落客山姆(Sam Biddle)事後為自己的行為道歉,承認當初的發言只是想要吸引流量,他指出「在網上恨一個陌生人很容易,也很刺激」。
雖然取消文化有其缺點,但埃里克不完全反對取消文化,因為有些問題是在整個體制架構內長久存在的,是身處機構權位的人士默許(甚至參與)問題發生,這時由下而上發起的取消文化就像一種公眾監督機制,2017年發起的#MeToo運動就是很好的例子。埃里克主張可以適度抵制失德藝人的作品,並增強公共討論,讓每個人可以深入探討、發展自己獨立的道德觀,並做出選擇。我們只有體驗過作品,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取消與網路輿論是一把重擊鈍器,有些情況下是必要的,但並不是變革的最佳方法。
我們關心藝術的原因之一,
是因為藝術為我們提供了應對自己在世界上位置的方法──
解釋我們情感的方法,澄清人性的方法,
理解美麗與崇高、邪惡與荒謬的方法。
討論完個人、公眾對失德藝術家的行為,最後,作者回到了個人的感受。
愛、信任,與背叛
當我們得知心愛的藝術家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時,一種典型的反應就是覺得被背叛了。背叛是一種親密的情感。我們會感覺到背叛,是因為我們與對象有特殊的關係──信任,甚至是愛。被背叛的是我們對他人的信任、我們的認同感。舉例來說,你信任自己投票的候選人,當他違背競選的宣言時,你感到被背叛。但是如果是其他國家的總理做出同樣的事情,你可能感到憤怒,但不會覺得被背叛,因為其他國家的總理跟你沒有特殊關係。
當粉絲感受到被藝人背叛,有必要完全切割、從此不再欣賞他/她作品嗎?作者埃里克認為,背叛肯定會重塑一段關係,但不意味著我們必須簡單的丟棄作品。這樣就像經歷背叛後,就直接丟棄一個終身好友一樣。結束一段有價值的關係不是首選方法,是最後的手段。

Raphael AI繪製
在《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羅琳關於跨性別的爭議言論後,許多書迷、劇迷因此感到受傷。電影演出哈利的演員丹尼爾寬慰粉絲:「那就是你和你讀的書之間的事,它是神聖的。在我看來,没有人能觸及它。它對你的意義,就是它對你的意義。」他強調沒有人可以破壞藝術作品對於個人的意義,即使藝術家本人也不行。但遺憾的是,神聖的事情常常被褻瀆。埃里克認為,藝術家的行為的確會對我們與作品的關係造成汙染,欣賞藝術本身就是主觀、感性的,就算理性再怎麼分析說服,覺得被背叛了,就是有情緒,無論是否合理。
情感很複雜,搬到新地方時我們可以感覺苦樂參半,觀賞悲劇時我們可以同時覺得快樂與悲傷。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看待我們對失德藝術家的情感嗎?埃里克建議我們可以再次欣賞自己喜歡的失德藝術家作品,澄清自己的感受,澄清自己的矛盾情緒。你可能覺得仍然喜歡這些經典作品,但不再列為最愛;或覺得已經不再愛了,只剩下對藝術家的厭惡,以及對作品的懷舊。這不輕鬆,但這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對於藝術家的不完美,會增加我們欣賞藝術與思考的角度,從而提升更豐富的審美體驗,即使過程不一定愉快。
結語
回顧這本書,藝術家的生平、行為與道德與否,的確會影響我們對他們作品的感受與解讀,但是並沒有普遍的道德義務,需要我們將它們從生活中完全剔除,不過在公共場合支持前需三思這個行為代表的意義。取消特定藝術家有其優缺點,是把需特別小心的雙面刃,並不是藝術界道德變革的最佳方式。當我們感受到被所愛的藝術家背叛時,我們可以試著將這些衝突的情緒進行整合、釐清。
回到本書書名:「Drawing the Line 劃清界線」,作者埃里克講了那麼多,卻不給我們直接答案,他希望我們可以看到事情的本質,並自己獨立思考,書中埃里克分享了他的思考過程,也邀請我們一同探討,形成我們自己的態度,劃出自己的界線,不要人云亦云。畢竟,我們在與道德敗壞對抗的過程中,不需要犧牲藝術。我們無法完全捨棄藝術,也無法完全失去道德,而我們的感受與情緒也都是真實的。在道德原則與熱愛藝術之間,你會選擇在何處劃下界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