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團隊與時間壓力:一個工程師的社會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在跟團隊內的新進工程師分享一些功能開發上的重點,剛好幾次下來體會到新血對於coding 上的執念,例如會花一段時間想要寫出 clean code,但往往卻Over Design或是寫出讓人無法有效閱讀的結構;不單只是讓我聯想到程式碼的價值還有團隊內部的實際情況與真正要專注的問題。



1. 程式碼的價值轉換

作為剛踏入職場的新血,可能會覺得寫出乾淨的程式碼是最重要的。但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會發現程式碼的品質其實是能轉化成具體量化指標的,比方說改善一個功能,讓它變得更高效,可能就能讓成本下降一大截,或是減少系統出錯的機率,間接降低了加班的需求。所以,不是只有程式碼看起來乾淨整齊就好,更重要的是要能帶來實際的效益。

2. 公司規模與實際情況

在大公司,一切看似穩定,想要改變既有的做法可能得先了解為什麼現行的方法能用這麼久。而在小公司,可能因為資源有限,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這時候如果你跟老闆說想要重構程式碼,而不是加新功能,可能會被認為不切實際。所以,做事之前要考慮公司的實際情況和當下的需求。

3. 老闆是否懂技術

有時候,我們會擔心老闆不懂技術,但其實更麻煩的是懂一點皮毛的老闆,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過去的經驗而低估現在的工作量。所以,重點不是老闆懂不懂技術,而是能否理解產品的需求、公司的規模和團隊的文化,這些因素才是決定一個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

4. 技術的人性化發展

從早期的打孔卡到現在各種高級語言,再到可以不寫一行程式碼就能建立一個系統的工具,技術一直在變得更加人性化、容易使用。這樣的發展讓寫程式的門檻越來越低,但這並不代表軟體工程師的需求會減少,因為工作的本質已經在改變。

5. 技術選擇與隱形成本

選擇技術時,不一定要選最新或最好的,因為每個新技術的引入都伴隨著學習、監控和維護等成本。有時候,使用熟悉的技術,比如用 使用 MySQL 作為訊息佇列,可能會更加高效率和節省成本。所以,評估技術時,要考慮全面的成本和團隊的熟悉度。

總而言之,從初入職場的角度來看,進入職場後會發現,寫程式不僅僅是寫出乾淨的代碼那麼簡單,還要考慮到實際的商業價值、公司的狀況、與人溝通的技巧,甚至是技術選擇背後的成本考量。這些都是讓產品成功、讓團隊高效的重要因素。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未來的工作型態也許會有很大的變化,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造性更高、價值更大的工作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Han-avatar-img
2024/03/04
深有同感
avatar-img
詹姆士的軟體易開罐
25會員
78內容數
這是一系列以軟體開發為主題的輕鬆分享,內容涵蓋了技術選擇、開發經驗、實戰應用等多方面的議題。無論是如何在眾多框架中做出選擇,還是如何應對技術轉移的挑戰,這裡有幽默、有趣的對話風格,將複雜的技術問題轉化為易懂的故事。
2025/02/28
「你最近在用什麼技術?」 我故作輕鬆地回答,嘴角掛著一抹自信的微笑,生怕哪個細節露了餡。站在技術交流會的角落,我身邊圍繞著一群 Node.js 和 Golang 的信徒,他們談笑間拋出各種高併發、分散式系統的話題,我努力跟
2025/02/28
「你最近在用什麼技術?」 我故作輕鬆地回答,嘴角掛著一抹自信的微笑,生怕哪個細節露了餡。站在技術交流會的角落,我身邊圍繞著一群 Node.js 和 Golang 的信徒,他們談笑間拋出各種高併發、分散式系統的話題,我努力跟
2025/01/14
身為新進資深工程師,先傾聽、再觀察,不冒然大肆改革。以每日筆記、公開分享累積信任,在適當時機推動流程與技術革新。穩紮穩打、緊扣團隊目標,就能在新組織裡真正帶來正面影響,為自己與團隊打造長期成長的基礎。讓努力更有方向,也讓團隊走得更穩更遠。
Thumbnail
2025/01/14
身為新進資深工程師,先傾聽、再觀察,不冒然大肆改革。以每日筆記、公開分享累積信任,在適當時機推動流程與技術革新。穩紮穩打、緊扣團隊目標,就能在新組織裡真正帶來正面影響,為自己與團隊打造長期成長的基礎。讓努力更有方向,也讓團隊走得更穩更遠。
Thumbnail
2024/10/27
B2C 與 B2B 軟體開發在需求、時程、成本及專業需求上有明顯差異。B2C 軟體偏重通用性與快速迭代,以滿足大量個體用戶,開發周期較短、成本低;相較下,B2B 軟體強調穩定與安全,需針對企業需求與合規要求,開發周期長、資源投入大。
Thumbnail
2024/10/27
B2C 與 B2B 軟體開發在需求、時程、成本及專業需求上有明顯差異。B2C 軟體偏重通用性與快速迭代,以滿足大量個體用戶,開發周期較短、成本低;相較下,B2B 軟體強調穩定與安全,需針對企業需求與合規要求,開發周期長、資源投入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工程師在如何有效提升自己,強調不僅僅是多coding,而是要對程式碼有更深層的理解。隨著職涯發展,工程師需要從單純的技術執行者轉變為團隊領導者,具備解決複雜問題和與他人有效溝通的能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工程師在如何有效提升自己,強調不僅僅是多coding,而是要對程式碼有更深層的理解。隨著職涯發展,工程師需要從單純的技術執行者轉變為團隊領導者,具備解決複雜問題和與他人有效溝通的能力。
Thumbnail
追求乾淨的程式碼是好的開始,但不要陷入過度設計的陷阱,導致程式難以維護。實際上,考慮團隊狀況和專注於解決真正的問題更為重要。了解公司的規模和現實情況,適時調整工作重心。技術不斷進步,使得寫程式變得更加容易,但這並不意味著工程師的角色會消失。在選擇技術時,也要考慮隱形成本有時簡單的解決方案反而更有效。
Thumbnail
追求乾淨的程式碼是好的開始,但不要陷入過度設計的陷阱,導致程式難以維護。實際上,考慮團隊狀況和專注於解決真正的問題更為重要。了解公司的規模和現實情況,適時調整工作重心。技術不斷進步,使得寫程式變得更加容易,但這並不意味著工程師的角色會消失。在選擇技術時,也要考慮隱形成本有時簡單的解決方案反而更有效。
Thumbnail
身為 UI/UX 設計師,「設計交付」一直是工作上的大課題,如何讓工程師更有效率地開發、讓產品更貼近設計稿落地,都是在設計交付這個環節中實現。 我目前待的團隊人數並不多,主要的產品開發團隊即我(UI/UX)、前端工程師、後端工程師以及該專業領域的老闆。因此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彼此之間的合作頻率算是蠻
Thumbnail
身為 UI/UX 設計師,「設計交付」一直是工作上的大課題,如何讓工程師更有效率地開發、讓產品更貼近設計稿落地,都是在設計交付這個環節中實現。 我目前待的團隊人數並不多,主要的產品開發團隊即我(UI/UX)、前端工程師、後端工程師以及該專業領域的老闆。因此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彼此之間的合作頻率算是蠻
Thumbnail
當前,DevOps在台灣已經逐漸深入到許多企業,儘管大部分仍處於工具導入階段。然而,企業的轉型並不簡單,特別是對於傳統製造業或硬體產業,轉變變得更加艱困。關鍵挑戰不在技術方面,而是在人的因素上。人的行為是難以完全控制的,這也是為何製造業傾向於降低人員介入,追求自動化或無人工廠。
Thumbnail
當前,DevOps在台灣已經逐漸深入到許多企業,儘管大部分仍處於工具導入階段。然而,企業的轉型並不簡單,特別是對於傳統製造業或硬體產業,轉變變得更加艱困。關鍵挑戰不在技術方面,而是在人的因素上。人的行為是難以完全控制的,這也是為何製造業傾向於降低人員介入,追求自動化或無人工廠。
Thumbnail
這本書是在 Agile Tour 2015 聽完作者本人演講後買的,不過,還真的沒挪出什麼時間把它看完,直到最近因為一些因素終於有時間把它看完了,所以上述很多摘錄都是心有戚戚焉。看是看完了,也別因為我上面都把好處寫出來就覺得看板方法好棒棒,一定也可以適用在你的團隊,真的嗎?
Thumbnail
這本書是在 Agile Tour 2015 聽完作者本人演講後買的,不過,還真的沒挪出什麼時間把它看完,直到最近因為一些因素終於有時間把它看完了,所以上述很多摘錄都是心有戚戚焉。看是看完了,也別因為我上面都把好處寫出來就覺得看板方法好棒棒,一定也可以適用在你的團隊,真的嗎?
Thumbnail
結論 我先寫結論,需要。 但這樣的結論或許太粗暴了,所以還是修飾一下說法。 身為一家想要持續在市場上存活、持續獲利的軟體公司,需要足夠多的工程師,但如果是一家得過且過,只求短時間存活的公司,那確實不用那麼多的工程師。 工程師的種類 在講為什麼之前,還是稍微介紹一下一家軟體公司通常會有哪些工程師。 但
Thumbnail
結論 我先寫結論,需要。 但這樣的結論或許太粗暴了,所以還是修飾一下說法。 身為一家想要持續在市場上存活、持續獲利的軟體公司,需要足夠多的工程師,但如果是一家得過且過,只求短時間存活的公司,那確實不用那麼多的工程師。 工程師的種類 在講為什麼之前,還是稍微介紹一下一家軟體公司通常會有哪些工程師。 但
Thumbnail
我前陣子在 Linkedin 上看到一篇有趣的推文,表現軟體開發時,從企劃階段到實際成品的巨大落差。這是永遠無法解決的難題嗎?我分享過去做專案和產品的經驗,希望能帶給各位思考解法的參考。
Thumbnail
我前陣子在 Linkedin 上看到一篇有趣的推文,表現軟體開發時,從企劃階段到實際成品的巨大落差。這是永遠無法解決的難題嗎?我分享過去做專案和產品的經驗,希望能帶給各位思考解法的參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