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沒有"難"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家,長女半夜大哭,強撐著睡眼,摸尿布,泡奶,試溫度,餵奶,拍背,洗奶瓶,等到要睡了,又張著眼睛好一會兒才能入眠,起床一定精神不濟,卻又莫可奈何。然而幼子委託奶媽帶,不到一個月,夜間就不必起來,可以一覺到天明了。我們夫妻的結論是:人家有經驗。看了梁旅珠的書才知道,原來她當初也深受半夜餵奶,精神不濟,情緒不佳之苦,後來他慎重其事的把它視為必須先行解決的課題,於是逐日延長餵奶時間(以十分鐘為單位),一個月後,孩子習慣一覺到天明,梁氏也有了較充足的睡眠,精神也較好了。孩子像白紙,習慣是可以由父母來訓練、來培養的。(梁氏把半夜餵奶當做是待解決的問題,然後就解決了;我們夫妻沒意識到那是個問題,以為大家都是如此,活該當時夜夜為此而精神不濟。孩子沒問題,有問題的往往父母。你相信書上或網上,或別人傳承的如此觀念,所以你只能無奈接受;如果你認為孩子是可以訓練的,書上網上僅能供參考,大人應該視自己狀況先顧好自己,你就會在愛護孩子之餘,設法兼顧個人需求了。)

孩子眼中無難事

又例如訓練大小便,自己吃飯,睡覺起床等等,孩子跌倒,收拾玩具等等,全都是類似的概念:父母反應才是決定他如何反應的最重要因素,父母無所謂,孩子就無所謂(除非是真正受傷或太痛了)。父母大驚小怪,孩子就有樣學樣了。這點從小舅子的孫女學游泳可以看出,小舅子的孫女七個月大,父母帶著他去玩水,小小女玩得很開心,然後呢?小舅子接手後,也陪他暢快玩水,但偶而會將她的頭壓往水裡滑過去,剛開始,小小女因為太過突然,有點嗆到水,但小舅子視若無睹,若無其事,轉移注意力後,再將她的頭往水裡滑過去時,又嗆到水;但幾次後,她竟然就會自然而然的自動閉氣了,就這樣學會在水裡閉氣了。我跟小女提及此點,她不認同,所以呢?所以小外孫連試都沒試就被否決有此可能性。其他像學自己吃飯,學認字,學語言,學自己大小便都是同樣的狀況,同學的孫子,兩歲就會自己吃飯,自己大小便了,為什麼?父母認為會拿湯匙就可以訓練他自己吃飯了,開始時可能吃得到處都是,但父母不以為意,十幾次後,他就會了,從此就不需父母再勞心勞力了。可是如果父母看到書上或網上說,不急,三歲再訓練也不慢,那麼別人講你就聽不下去,即令在嘗試階段,也是看到他吃得到處都是,就罵咧咧的,認為自己動手還比較快,或者斷言他還沒大到需學習…

你認為他應該會,他就會

你認為他應該會,他就會,不會也會;你認為他應該不會他就不會,會也不會。例如自己大小便,剛開始從包尿布到訓練他會自己大小便這個過程,如果你認為他應該會,那麼你就會想方設法的指導,鼓勵,有了問題你也會設法解決,然後呢?他就會了,原來也許書上說還太早,但因你認為他應該會,所以他就會了。反過來說,你認為他應該不會(也許那是書上或網上的說詞),那麼即使他的能力或發展已經足夠了,因為你不認可,所以呢?他還是不會。可能連試都沒試就被否決了;也可能試了,但因初期不熟悉,卻被你認為是他發展未到的明證,不必再試了,所以呢?他就還是不會了。他的會不會,不是決定於他本身,而是決定於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不是嗎?

你認為沒事,孩子就認為沒事

又例如跌倒,父母認為那是稀鬆常事,同理他,與他共情,說一定很痛,媽媽幫你呼呼,讓它不要那麼痛……你共情同理,但表現得若無其事,他也就若無其事,拍拍屁股站起來又去玩了。如若不是,父母或照顧他的大驚小怪的,驚慌失措的問他痛不痛?痛不痛?然後怪罪害他跌倒的地方,拍打該處,嘴裡說它很壞,害她的寶貝跌倒了,請問:他會覺得跌倒是小事,是稀鬆常事嗎?當然不會,不是嗎?是他原來就把跌倒看做是大事,要驚恐反應的嗎?當然不是,他的反應只是學習或模仿照顧他的人對此事的反應而已,不是嗎?

孩子其實有無限的可能

看過一個五歲就背了近五百首詩詞的孩童,主持人問他奶奶會否太過嚴苛,教他太難的內容了。她奶奶回答,布置一個環境,建立一個氛圍,在歡樂又帶有競賽的狀況下,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孩子不知道什麼是難?只知道有不有趣?難不難,那是大人想的,孩子心目中那有什麼難不難的?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梁旅珠家的狗狗四處搞破壞,到處去尿尿,怎麼打罵都沒用,後雖送到狗學校去住校受訓兩個月,學會了聽從”起立","坐下"等口令,然而,原先的破壞、尿尿等都依然如故,打罵也都失效。為解決此一棘手問題,她四處打聽、並請教,終於找到一名業界聞名的狗教練。她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人的成長比狗慢很多,習慣的養成也比狗要慢得多,因此透過狗的訓練或培養或可更快速的了解兒童的習慣養成究竟應如何進行?又有那些原則或做法需要注意?這是《梁旅珠教養書: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秘笈》一書的啟示,因為她在書中提及家中的狗的訓練狀況讓
嬰兒像白紙,形貌色彩決定於父母 前言 上週六去新竹,二女搬新家。小外孫三歲了,已經很會說話了,還帶我們去他的房間看他的玩具。看著他從小嬰兒慢慢的一點點的成長茁壯,心理難免有些感觸。兒女成長時,我大多在花蓮上班,因此一切都是內人在負責,內人一個人負責三個兒女的方方面面:學業,才藝,生活,補習,朋友
前言 協會舉開會員大會,會後聚餐,並送米兩斤,因此可以預期的參加者眾。雖都是球友,但多半並未深交,因此有位平常較熟絡的球友,就約了幾個較常對打,較為熟悉的球友湊成一桌,如此一來,也較不會因沒話聊而覺得尷尬,老實說,參加這種餐會,如非熟友,心裡也會有些排斥,既湊成桌了,也就欣然起行了。到了會場才發現
你不愛自己,別人要如何愛你? 前言 陌生人沒有什麼界線不界線,之所以要立界線一定是兩個有關係的個體,其中一方認為自己在關係中感到不舒服,因而想要有所改變了。而之所以不舒服,往往是為了贏得他方的喜歡或肯定,使自己受了委屈,並被自己察覺到了。(如果沒感到不舒服;或感到不舒服,但沒想到或者無意改變,那
旅遊是為了擴展眼界,學會謙虛 前言 有的時候舒適圈待久了,真的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有的時候同溫層後久了,真的是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自己旅遊過幾個國家,覺得已經不容易了—比起那些一輩子沒出過國,或者不可能有機會出國的人來說—。看到人家有點吹噓的提到自己旅遊過三十幾個國家,哇,一聲,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梁旅珠家的狗狗四處搞破壞,到處去尿尿,怎麼打罵都沒用,後雖送到狗學校去住校受訓兩個月,學會了聽從”起立","坐下"等口令,然而,原先的破壞、尿尿等都依然如故,打罵也都失效。為解決此一棘手問題,她四處打聽、並請教,終於找到一名業界聞名的狗教練。她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人的成長比狗慢很多,習慣的養成也比狗要慢得多,因此透過狗的訓練或培養或可更快速的了解兒童的習慣養成究竟應如何進行?又有那些原則或做法需要注意?這是《梁旅珠教養書: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秘笈》一書的啟示,因為她在書中提及家中的狗的訓練狀況讓
嬰兒像白紙,形貌色彩決定於父母 前言 上週六去新竹,二女搬新家。小外孫三歲了,已經很會說話了,還帶我們去他的房間看他的玩具。看著他從小嬰兒慢慢的一點點的成長茁壯,心理難免有些感觸。兒女成長時,我大多在花蓮上班,因此一切都是內人在負責,內人一個人負責三個兒女的方方面面:學業,才藝,生活,補習,朋友
前言 協會舉開會員大會,會後聚餐,並送米兩斤,因此可以預期的參加者眾。雖都是球友,但多半並未深交,因此有位平常較熟絡的球友,就約了幾個較常對打,較為熟悉的球友湊成一桌,如此一來,也較不會因沒話聊而覺得尷尬,老實說,參加這種餐會,如非熟友,心裡也會有些排斥,既湊成桌了,也就欣然起行了。到了會場才發現
你不愛自己,別人要如何愛你? 前言 陌生人沒有什麼界線不界線,之所以要立界線一定是兩個有關係的個體,其中一方認為自己在關係中感到不舒服,因而想要有所改變了。而之所以不舒服,往往是為了贏得他方的喜歡或肯定,使自己受了委屈,並被自己察覺到了。(如果沒感到不舒服;或感到不舒服,但沒想到或者無意改變,那
旅遊是為了擴展眼界,學會謙虛 前言 有的時候舒適圈待久了,真的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有的時候同溫層後久了,真的是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自己旅遊過幾個國家,覺得已經不容易了—比起那些一輩子沒出過國,或者不可能有機會出國的人來說—。看到人家有點吹噓的提到自己旅遊過三十幾個國家,哇,一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育兒知識不只會隨時代不同,還有各門各派,光是「食」就有人全親餵、有人母奶擠出全瓶餵,也有加入配方奶混合哺餵、或者全配方奶瓶餵。 無論哪一種餵法,小孩有吃飽就好。所以學會觀察小孩吃飽的訊號就成了很重要的功課,而非依照「餵多少」、「餵多久」來判斷,大人都有大小餐,更何況是孩子。 身體癱軟、嘴巴緊閉、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孩子,可以自信且充滿期待的坐在位子上,對我點點頭,同意我離開。 應該在於平日裡,我們給予孩子多少的肯定與鼓勵,讓他有信心去嘗試每一個全新的挑戰,踏出每一個獨立的人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與孩子交流自己的處境&感受 "孩子充滿疑問,卻不敢詢問; 我們充滿無力,卻不敢表現。" 與孩子一起體驗.表達理解 對孩子來說, 最好的安全感也許是 "爸媽一直在這裡, 離你不遠也不近。"
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幾乎沒有一刻閒著。 孩子還是嬰幼兒時,父母有哪一夜可以睡好睡足?孩子悶哼一聲,父母立即彈起來察看,每分每秒都對孩子呵護備至,沒有一刻敢掉以輕心。 孩子漸漸長大,要操的心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以前照顧好孩子的起居飲食就好,現在卻得面對更多層面的壓力,譬如孩子升上小學,立
孩子日漸長大,生活圈子越來廣闊,終於發現世界原來無限大,於是開始嘗試擺脫父母所設下的限制,對一切新鮮事物蠢蠢欲試,探索美妙的人生,尋找專屬自己的快樂。 孩子會認識越來越多新朋友,雀躍地跟朋友互動,開始對父母感到厭煩,以前覺得父母說的一切都是金科玉律,現在只有朋友說的才是真理。 孩子會跟朋友說最細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育兒知識不只會隨時代不同,還有各門各派,光是「食」就有人全親餵、有人母奶擠出全瓶餵,也有加入配方奶混合哺餵、或者全配方奶瓶餵。 無論哪一種餵法,小孩有吃飽就好。所以學會觀察小孩吃飽的訊號就成了很重要的功課,而非依照「餵多少」、「餵多久」來判斷,大人都有大小餐,更何況是孩子。 身體癱軟、嘴巴緊閉、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孩子,可以自信且充滿期待的坐在位子上,對我點點頭,同意我離開。 應該在於平日裡,我們給予孩子多少的肯定與鼓勵,讓他有信心去嘗試每一個全新的挑戰,踏出每一個獨立的人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與孩子交流自己的處境&感受 "孩子充滿疑問,卻不敢詢問; 我們充滿無力,卻不敢表現。" 與孩子一起體驗.表達理解 對孩子來說, 最好的安全感也許是 "爸媽一直在這裡, 離你不遠也不近。"
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幾乎沒有一刻閒著。 孩子還是嬰幼兒時,父母有哪一夜可以睡好睡足?孩子悶哼一聲,父母立即彈起來察看,每分每秒都對孩子呵護備至,沒有一刻敢掉以輕心。 孩子漸漸長大,要操的心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以前照顧好孩子的起居飲食就好,現在卻得面對更多層面的壓力,譬如孩子升上小學,立
孩子日漸長大,生活圈子越來廣闊,終於發現世界原來無限大,於是開始嘗試擺脫父母所設下的限制,對一切新鮮事物蠢蠢欲試,探索美妙的人生,尋找專屬自己的快樂。 孩子會認識越來越多新朋友,雀躍地跟朋友互動,開始對父母感到厭煩,以前覺得父母說的一切都是金科玉律,現在只有朋友說的才是真理。 孩子會跟朋友說最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