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真理與方法》第一部分:藝術經驗裡真理問題的展現談美感教育就是經驗真理的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美感,或說美,是一種如同痛感、涼感等單一的感受,亦或是一種綜合的感受?8大藝術中,文學、音樂、繪畫、彫塑、舞蹈、建築、戲劇、電影,有7大是跟視覺有關的藝術,僅有音樂是非視覺性的藝術。美感是僅屬於視覺與聽覺的嗎?亦或味覺也因美食而有了美感?近來社會上大推美感教育;從教科書、字體、以及鼓勵學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等活動,似乎認為只要浸淫在美的事物中,美感便會油然而生,但用美感教科書上課、參觀完美術館的藝術作品後,我們的美感真的就提升了嗎?而這些美感的體驗也仍不脫視覺性,若說美感是建立在「經驗」之上的一種感知,那麼經驗就不會只是視覺性的,而更多是反映在歷史、文化、語言等經驗。老子曰:「美之為美,斯惡已。」美是一種比較的關係,若沒有惡,便無法突顯美的價值。因此,唯有提升整體的感知經驗,美感才有提升的可能。


從詮釋學的角度看感知經驗如何普遍性的獲得美感,如同經由現代科學的方法證明理論的有效性,詮釋學便是一套證明精神科學的方法,證明在經驗所即之處,有可能探尋那超出科學方法論控制範圍的對真理的經驗。


美是有標準的,但是美的標準也是不斷變動與比較的,現在所稱的美反映的是這個時代對美的價值,但這個時代的美也必然包含以歷史、文化為基礎(效應歷史)所產生的跨時空性普遍價值。今天不管美學轉為談論藝術或生活美學,其皆是讓人思考到、意識到、知覺到,才具有意義,而正因為擁有意義,因此有了獲得理解的可能。


意義或說真理,是「為觀看者而表現」,如同藝術,若沒有觀賞者便如同深山中綻放的野花,是沒有意義的。而真理之於我們的關係,除了是在詮釋學循環中不斷擴大理解,進而接近真理之外,真理更在我們的理解之中而有了傳遞下去的可能;其靠得便是我們藉由不斷接觸跨歷史、跨時空的經典而鍛鍊出辨別真理的能力。而美學教育如何讓藝術傳遞的意義獲得理解進而辨別真理,靠得便是時時與藝術經典對話。


如何讓理解真理獲得可能?首先,我們對人事物的理解,除了必然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之外,理解也必定受到「被理解物」的限制,使理解與被理解物彼此擁有共通共存的基礎。藝術作為理解的媒介,如同語言作為精神與物質的媒介。不管美醜與否,藝術作為被理解物,必然接觸發了我們的某種情緒,而任何被觸發的情緒(前結構)本質都是意義的,讓我們有了理解的基礎。因此,教科書設計得美美的,在學習增樂趣的意義是增加的,其培養學生觀察體驗與美感判斷的能力,進而提升了自我認識。


美感的情緒、經驗是連續性的、積累性的、甚至是遺忘性的;正因為新(正)舊(反)的跨時空性理解的融合(合),才獲得「新」理解的可能。黑格爾(Hegel)的名言:「凡存在的必合理,凡合理的必存在。」錯誤、謊言必然含有幾分真,正因為擁有反映真的部分才讓我們得以明辨錯誤與謊言。透過黑格爾的辯證法,理解如同絕對精神般,本質是自由、精神、理性的,最終將不斷通過理解,而讓真理與理解合而為一。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預設了歷史發展備有一目的性,如同康德(Kant)說:「藝術必須要做為自然去看待。」此自然背後便預設了一個目的(上帝),因此藝術也必然有目的,而非如同自然論(無目的論)者所預設的,自然是無目的的,自然背後沒有一個什麼上帝在控制,人類僅是自然的一部分,沒什麼特別的,即便擁有理性,也是遵循自然法則在活動,而非道德規律。


若藝術是合目的性的,對黑格爾而言,藝術必定涉及絕對精神、必定作為在人類追求自身慾望及目的的滿足之外,那追求更高更廣目的的手段與工具。如同對高達美(Gadamer)而言,藝術經典也是作為理解真理的手段與工具,並且成為美學被談論的中心(典範)。


容我將黑格爾的話換個角度說:「凡存在的必是真理(意義),凡真理(意義)必存在。」這裡的真理,除了有真實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預設了物質界(實踐)與精神界(理論)同真、皆是本質的、精神的、自由的、理性的。這有點像是現象學的「回到物自身。」但我預設的是,詮釋學做為一種開放系統,相較於黑格爾絕對精神(絕對觀念論)的封閉系統,是否有可能將絕對精神納入詮釋學的系統?而產生一種從目的走向過程的絕對精神,例如在黑格爾的「凡存在的必合理,凡合理的必存在。」中,對於任何看似不合理的存在(偷拐搶騙等犯罪、及貪嗔癡等邪惡的人性),皆有了合理化的可能(引起公眾的注意,進而提升法律的公平正義、增強倫理道德的價值等),讓社會體制得以有進步的自由及方向。但黑格爾沒有解釋的是,在合理(事後能夠自圓其說)背後,如何(how)走向積極的存在、積極的自由,靠得便是不斷詮釋與擴大視域的「過程」,最終獲得最高精神之自我認識(self-knowledge)。


回到美感教育,不管是絕對精神透過辯證關係而獲得的合目的性,或詮釋學的詮釋學循環而有與真理視域融合的可能;美感教育便是在經驗真理的教育之中,讓自我認識的種子自由的長得更高、看得更遠。

延伸閱讀:

〈建築的藝術性─建築的精神和空間經驗的過程〉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kuan-ju-lee/%E5%BB%BA%E7%AF%89%E7%9A%84%E8%97%9D%E8%A1%93%E6%80%A7%E5%BB%BA%E7%AF%89%E7%9A%84%E7%B2%BE%E7%A5%9E%E5%92%8C%E7%A9%BA%E9%96%93%E7%B6%93%E9%A9%97%E7%9A%84%E9%81%8E%E7%A8%8B/10204935990984284/

2017/10/22

avatar-img
49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本書從談論為什麼人會思考、何謂思考所歷程及包含的要素、進而談論如何訓練思考能力。我們常說要訓練思考能力,但若不訓練,難道人就不會思考嗎?又,不會思考指得是什麼呢?是不懂、不理解、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考試、不會解決問題、不知道問題、還是腦死呢?又為何要訓練思考呢?思考若是人的天性,不訓練難道就不
相信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願意無償的準備一場驚喜;投入時間、投入金錢、投入似乎源源不絕的愛。在準備的過程中不覺得累、甚至還樂在其中,那是種很踏實的感覺,因為我們很確定我們應該、想要這麼做。為什麼為心愛的人準備這一切的「過程」會如此甜美呢?由愛做為行動的動力(機)來源與其他行動本質上有什麼差異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擔任碩專班班代,不是因為我是班上最「幼齒」的,而是在去年報到時「自願」擔任班代的同學卻在開學後就休學了,以致班代從缺。而我原先多少有點意願,因為班上同學的年齡多半與家父相近,抱持著服務長輩的心態,於是便自告奮勇地接下了班代一職。而班代的樂趣往往不在課業上(例如能夠最新拿到講義),而在於從這個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本書從談論為什麼人會思考、何謂思考所歷程及包含的要素、進而談論如何訓練思考能力。我們常說要訓練思考能力,但若不訓練,難道人就不會思考嗎?又,不會思考指得是什麼呢?是不懂、不理解、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考試、不會解決問題、不知道問題、還是腦死呢?又為何要訓練思考呢?思考若是人的天性,不訓練難道就不
相信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願意無償的準備一場驚喜;投入時間、投入金錢、投入似乎源源不絕的愛。在準備的過程中不覺得累、甚至還樂在其中,那是種很踏實的感覺,因為我們很確定我們應該、想要這麼做。為什麼為心愛的人準備這一切的「過程」會如此甜美呢?由愛做為行動的動力(機)來源與其他行動本質上有什麼差異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擔任碩專班班代,不是因為我是班上最「幼齒」的,而是在去年報到時「自願」擔任班代的同學卻在開學後就休學了,以致班代從缺。而我原先多少有點意願,因為班上同學的年齡多半與家父相近,抱持著服務長輩的心態,於是便自告奮勇地接下了班代一職。而班代的樂趣往往不在課業上(例如能夠最新拿到講義),而在於從這個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透過視覺藝術與音樂的結合,可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視覺藝術來學習音樂概念,並提出了多種豐富的跨學科學習方式。一系列相關文章將繼續深入探討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跨學科教學。
Thumbnail
透過視覺藝術結合科學和社會研究,學生可以豐富學習體驗並深入瞭解不同概念。這篇文章談及如何透過視覺藝術學習自然科學、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社會議題和多元文化以及科技和創新概念進行跨學科教學。
1. 探索美學的感知: - 「“美學”這個詞在古希臘文裡面,與“感覺”是一樣的字根,代表美不能脫離感覺。」這三句話,摘錄自傅佩榮的西方哲學課,引發了我對現代社群文章的思考。傅佩榮老師的這段話,讓我理解到,「詩詞」其實是很貼近生活的,幾乎就是那個時代的「社群貼文」。只是古早的時代,有條件讀書
Thumbnail
形象的直觀方式有很多種:視覺的直觀、聽覺的直觀、觸覺的直觀、嗅覺方直觀、味覺的直觀等等。但是直觀並非都產生美感。因為美感的直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和補充,全方位、多感官的體驗,最能感知到形象事物的美感。
Thumbnail
講到國文課本的時候,有不少人覺得「文言文比較美」,但真的探討「美」卻又不知所以然。現在文學理論講到的美粗粗略略大概有三個方向
Thumbnail
美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學科名稱是由 18 世紀的鮑姆加登所確立。美學研究的範疇主要包含:藝術鑑賞及其社會現象、審美活動及審美經驗等內容。透過學習美學將能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
Thumbnail
「美」對我而言是相當綜合性的概念,它來源於感性、感受,更像一種吸引力,今天我用白話文與簡單操作的方式來分享變美之「道」。 每個人審美不同,但大家對一個人的「美醜」卻又有普遍共識,怎麼樣才能讓自己開心同時又達到令人欣賞的平衡呢? 今天讓我來和你分享箇中之道。我是從小就發自內心愛美,但嚴重意
Thumbnail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 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 ..............................................
Thumbnail
美感非常重要,美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民國初年時,蔡元培提倡美育,甚至說“以美育代宗教“。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美育成功了嗎? 我是美感的白癡。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可能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實在沒什麼美感。
Thumbnail
只要畫得開心,2D,3D都是D 立體,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學習 ✍ 愛我所畫,夢我所愛 圖。文/布恣芽朵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透過視覺藝術與音樂的結合,可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視覺藝術來學習音樂概念,並提出了多種豐富的跨學科學習方式。一系列相關文章將繼續深入探討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跨學科教學。
Thumbnail
透過視覺藝術結合科學和社會研究,學生可以豐富學習體驗並深入瞭解不同概念。這篇文章談及如何透過視覺藝術學習自然科學、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社會議題和多元文化以及科技和創新概念進行跨學科教學。
1. 探索美學的感知: - 「“美學”這個詞在古希臘文裡面,與“感覺”是一樣的字根,代表美不能脫離感覺。」這三句話,摘錄自傅佩榮的西方哲學課,引發了我對現代社群文章的思考。傅佩榮老師的這段話,讓我理解到,「詩詞」其實是很貼近生活的,幾乎就是那個時代的「社群貼文」。只是古早的時代,有條件讀書
Thumbnail
形象的直觀方式有很多種:視覺的直觀、聽覺的直觀、觸覺的直觀、嗅覺方直觀、味覺的直觀等等。但是直觀並非都產生美感。因為美感的直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和補充,全方位、多感官的體驗,最能感知到形象事物的美感。
Thumbnail
講到國文課本的時候,有不少人覺得「文言文比較美」,但真的探討「美」卻又不知所以然。現在文學理論講到的美粗粗略略大概有三個方向
Thumbnail
美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學科名稱是由 18 世紀的鮑姆加登所確立。美學研究的範疇主要包含:藝術鑑賞及其社會現象、審美活動及審美經驗等內容。透過學習美學將能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
Thumbnail
「美」對我而言是相當綜合性的概念,它來源於感性、感受,更像一種吸引力,今天我用白話文與簡單操作的方式來分享變美之「道」。 每個人審美不同,但大家對一個人的「美醜」卻又有普遍共識,怎麼樣才能讓自己開心同時又達到令人欣賞的平衡呢? 今天讓我來和你分享箇中之道。我是從小就發自內心愛美,但嚴重意
Thumbnail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 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 ..............................................
Thumbnail
美感非常重要,美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民國初年時,蔡元培提倡美育,甚至說“以美育代宗教“。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美育成功了嗎? 我是美感的白癡。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可能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實在沒什麼美感。
Thumbnail
只要畫得開心,2D,3D都是D 立體,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學習 ✍ 愛我所畫,夢我所愛 圖。文/布恣芽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