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古詩|兩首「玉蘭」詩簡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文友分享一張花卉相片作為問候之用,朱紅色花綻放得很美好。經過辨識,得知其名爲「二喬玉蘭」(二喬木蘭)。木蘭是落葉喬木,别名「白玉蘭」、「望春」、「玉蘭花」。 原產於中國大陸中部各省,花色很多,由白色到淡紫紅色皆有之;花型較大,可發出芳香,花冠呈杯狀。花先綻放,樹葉後長,花期約10天,為中國南方早春常見之觀花木植物。

1986年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將「白玉蘭」定為上海市花。由於玉蘭花盛開時,花瓣展向四方,將使庭院十分耀眼,因而深受愛花人喜愛。

明代文人睦石及沈周,都有題詠「玉蘭」的詩篇。睦石之生卒年、里籍均不詳知。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長洲人(今江蘇.蘇州市),明代著名畫家,也是〔吳門畫派〕的創始人,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傑〕。

睦石《玉蘭》是一首七絶形式的詠物詩將玉蘭比擬為天仙,暗示其美。全詩抄錄如次:

霓裳片片晚妝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淺暈,故將清露作芳塵。

此詩前兩句的表現手法「由實轉虛」。暗喻玉蘭如同身著霓裳仙服的美女,「束素」,原指一束絹帛,在此用以形容美人腰肢之苗條。《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可以為證。至於「玉殿」,指天宮。亭亭玉立於天宮的仙女,於初春之時身著晚妝,則其容色之美,不言可喻。

後續兩句,仍就其妝扮描摹其美,然而手法已「由虛轉實」。謂其顔色受到紅霞暈染,呈現淺紅;且片片花瓣已由清露取代香塵,暗示綻放之後,凋落地面;其惋惜之意,見之於言外。

至於沈周《題玉蘭》則是一首七絶形式的「題畫詩」。全詩抄錄如次:

翠條多力引風長,點破銀花玉雪香。韻友自知人意好,隔窗輕解白霓裳。

此詩前半二句在描述玉蘭花碧緑的枝條,既長又有力量。而这些枝條隨風搖擺,吹破銀白雪色的香花。後半的「韻友」,是將白玉蘭花「虛擬」為「風韻女子」。至於「隔窗輕解白霓裳」,原是風力牽引白花,却以「女子解衣」為喻,謂其所有潜藏之美艷,盡都顯現於人前。

兩首詩雖然都寫得很有意境,但睦石的詠物詩吟詠的是「朱紅色」的玉蘭花,而沈周的題畫詩,題的是「雪白」的玉蘭花。前者儒雅含蓄,後者顯露盡淨。兩首意境容或有高低,讀者好友不妨自行評判~

二喬木蘭

二喬木蘭




avatar-img
6.2K會員
674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中唐「詩豪」劉禹錫作品流傳甚廣,其中《竹枝詞》系列作品頗受後代讀者之喜愛。在此選出兩首《竹枝詞》分析介紹,形式上各自獨立,詩歌的內容都在書寫普遍的人情世態。兩詩原文如下: 城西門前灩澦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 少時東去復西來。(其一) 瞿塘嘈嘈十二灘, 人言道路古來難。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裏;一人喫一箇,莫嫌沒滋味。」這是唐.王梵志的作品。 在初唐時期,民間出現一批深受佛教影響的白話詩人。王梵志、寒山子、拾得是代表 人物。三個詩人都因生平事蹟被記錄得很少,同時也被很多正統文人所輕視,所以很少 受到関注。
麝香是一種傳統香料,用以製造高級香水和中藥,香味強烈而持久,經濟價值很高。麝香是由雄性麝鹿(漢名為香獐)臍下腺體取出的,在雄麝腹部臍下有一條「麝香腺」,可以分泌强烈的香味引誘雌麝。每年初冬交配季節,雄麝分泌的麝香會增多,香氣也更濃,特別容易引誘雌麝。
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專題演講的簡要紀錄。歷代詩評家都將〈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視為一個整體,以詠花爲主要内容,描寫浣花溪畔群芳競放,千姿百態,春意盎然的美景,表現出詩人對美事、美境的熱愛和嚮往。。杜甫採取移步換形手法,從不同角度,從不同「鏡頭」角度拍攝七幅各具特色的春花美景。
漢代樂府古辭《有所思》和《上邪》都是吟詠熾熱的愛情,而且內容似有呼應,能不能合而為一呢?學界有分歧的看法。由於《鐃歌十八曲》原先分為兩首。清.莊祖述 《漢短簫鐃歌句解》始提出「合一之說」,民國以後,重要樂府詩專家如聞一多《樂府詩箋》、余冠英《樂府詩選》也都認為兩首可以合在一起。
兩漢間佚名詩人的《戰城南》一詩,被宋.郭茂倩編纂《樂府詩集》收進《鼓吹曲辭. 漢鐃歌十八曲》之中。「鐃歌」是古代軍樂,大多敘述征戰,然而也有例外,用以書寫 朝會、記述狩獵。本篇則書寫本題,以戰爭作為主要內容。
中唐「詩豪」劉禹錫作品流傳甚廣,其中《竹枝詞》系列作品頗受後代讀者之喜愛。在此選出兩首《竹枝詞》分析介紹,形式上各自獨立,詩歌的內容都在書寫普遍的人情世態。兩詩原文如下: 城西門前灩澦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 少時東去復西來。(其一) 瞿塘嘈嘈十二灘, 人言道路古來難。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裏;一人喫一箇,莫嫌沒滋味。」這是唐.王梵志的作品。 在初唐時期,民間出現一批深受佛教影響的白話詩人。王梵志、寒山子、拾得是代表 人物。三個詩人都因生平事蹟被記錄得很少,同時也被很多正統文人所輕視,所以很少 受到関注。
麝香是一種傳統香料,用以製造高級香水和中藥,香味強烈而持久,經濟價值很高。麝香是由雄性麝鹿(漢名為香獐)臍下腺體取出的,在雄麝腹部臍下有一條「麝香腺」,可以分泌强烈的香味引誘雌麝。每年初冬交配季節,雄麝分泌的麝香會增多,香氣也更濃,特別容易引誘雌麝。
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專題演講的簡要紀錄。歷代詩評家都將〈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視為一個整體,以詠花爲主要内容,描寫浣花溪畔群芳競放,千姿百態,春意盎然的美景,表現出詩人對美事、美境的熱愛和嚮往。。杜甫採取移步換形手法,從不同角度,從不同「鏡頭」角度拍攝七幅各具特色的春花美景。
漢代樂府古辭《有所思》和《上邪》都是吟詠熾熱的愛情,而且內容似有呼應,能不能合而為一呢?學界有分歧的看法。由於《鐃歌十八曲》原先分為兩首。清.莊祖述 《漢短簫鐃歌句解》始提出「合一之說」,民國以後,重要樂府詩專家如聞一多《樂府詩箋》、余冠英《樂府詩選》也都認為兩首可以合在一起。
兩漢間佚名詩人的《戰城南》一詩,被宋.郭茂倩編纂《樂府詩集》收進《鼓吹曲辭. 漢鐃歌十八曲》之中。「鐃歌」是古代軍樂,大多敘述征戰,然而也有例外,用以書寫 朝會、記述狩獵。本篇則書寫本題,以戰爭作為主要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個由詩衍生的故事,建議先看一眼題目詩。   時值孟夏,清思園內群花玉立,梧桐招風,梔子披露,茉莉飄香,端的是一幅歲月靜好的模樣。只是入目花色皆白,看著不免平淡,也就幾處曇花將放,引來了幾群名流雅士,才令這小園不至於冷清。   「良辰美景還須有佳人相伴,小生可有幸邀姑娘一同欣賞
Thumbnail
紫花脈葉蘭 多生長在林下和溝谷陰濕處,紫紅色花瓣高貴優雅、神秘浪漫。  密毛魔芋 具有圓球狀的地下球莖,通常冬天都在地下休眠,約在5月間才陸續冒出頭,從球莖與葉柄,總花梗間長出細長白色的鬚根,新芽先開花後長葉。 花梗形狀像長槍是目前臺灣最高的花
Thumbnail
五月是百花銷歇,卻是油桐花盛放的時節,山頭有如飄起了「白雪」,因此人稱「五月雪」。名詩〈一棵開花的樹〉,詩人自言這首詩背後的感發即是油桐花。這生長在深山野嶺自開自落的桐花,最初是作為經濟作物而自中國引進,之後歷經了幾段浮浮沉沉的遭遇,有用無用總在人們一念之間翻轉……
Thumbnail
長春花,也就是日日春,日常隨處可見的花卉。 從前還沒四處是高樓大廈時,誰家門前或小院子角落, 總有一叢桃紅色,神采奕奕的日日春笑臉看人呢。 現在改良嫁接技術非常厲害, 日日春顏色有純白色,白色紅心,白色黃心,粉紅,粉紅白心, 紅色白心,橘色(這還沒見過)在陽光下爭奇鬥艷,比較誰更美麗。
Thumbnail
「蘆莖樹蘭」原產於美洲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適合亞熱帶的台灣生長,陽台這棵樹蘭二年前來自深坑老街,今年是它第一次開花,很紅、很美令人喜歡!
Thumbnail
俗話說,紅花也要綠葉來搭配。 可我發現,綠葉已非只是綠葉而已,而是色彩繽紛。 走在路上,收集到的彩葉植物,一起來看看。 斑葉鵝掌藤。 朱蕉。也稱紅竹、紅葉。 花葉芋屬。 紅花竹節秋海棠。也被稱做茨菇秋海棠。 艾咪秋海棠。 斑葉紅雀珊瑚。 彩葉草。
Thumbnail
細雨漫漫,靜悄悄, 天際暈開一片嫣紅, 那是木棉花的笑顏, 在風中綻放,在雨中飄蕩。 楓嬌渲染了街角, 染紅了記憶長廊, 點點嫣紅落地, 依然如昔日美好,嫣紅相待。 小城浪漫如詩如夢, 落英繚繞林間 鋪滿翠綠 如花仙子綻放裙舞,飄零一季。 木棉花的嬌豔,燦爛奪
Thumbnail
兩大喬木爭艷鬥麗:櫻花與玉蘭,成為英國春天的特色景緻。許多移民到英國的香港人在自家花園種植櫻花樹,以示對日本的鍾情。另一方面,作者對玉蘭樹產生極大興趣,並購得一株玉蘭樹苗。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櫻花與玉蘭的個人感受和情懷。
Thumbnail
<鳳凰木頌>余光中 台南府,鳳凰木 高冠穹張成半圓 為富麗的盛夏加冕 赤膽照人的花簇 染紅了多情的驪歌 一年一度的火炬啊 從記憶的深處傳來 向希望的遠方燒去 豐羽複葉疏風而飛舞 傳說傳來的鳳凰 從火浴中甦醒而新生 樹根的生機,像破土而出 樹頂的氣象,像自天而降 鳳尾森
Thumbnail
以楊柳、桃花為主題。柳枝婀娜,桃花鮮艷,雙映成趣。原作者沈振麟,清朝宮廷畫師。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CC-4.0宣告 @ www.npm.gov.tw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個由詩衍生的故事,建議先看一眼題目詩。   時值孟夏,清思園內群花玉立,梧桐招風,梔子披露,茉莉飄香,端的是一幅歲月靜好的模樣。只是入目花色皆白,看著不免平淡,也就幾處曇花將放,引來了幾群名流雅士,才令這小園不至於冷清。   「良辰美景還須有佳人相伴,小生可有幸邀姑娘一同欣賞
Thumbnail
紫花脈葉蘭 多生長在林下和溝谷陰濕處,紫紅色花瓣高貴優雅、神秘浪漫。  密毛魔芋 具有圓球狀的地下球莖,通常冬天都在地下休眠,約在5月間才陸續冒出頭,從球莖與葉柄,總花梗間長出細長白色的鬚根,新芽先開花後長葉。 花梗形狀像長槍是目前臺灣最高的花
Thumbnail
五月是百花銷歇,卻是油桐花盛放的時節,山頭有如飄起了「白雪」,因此人稱「五月雪」。名詩〈一棵開花的樹〉,詩人自言這首詩背後的感發即是油桐花。這生長在深山野嶺自開自落的桐花,最初是作為經濟作物而自中國引進,之後歷經了幾段浮浮沉沉的遭遇,有用無用總在人們一念之間翻轉……
Thumbnail
長春花,也就是日日春,日常隨處可見的花卉。 從前還沒四處是高樓大廈時,誰家門前或小院子角落, 總有一叢桃紅色,神采奕奕的日日春笑臉看人呢。 現在改良嫁接技術非常厲害, 日日春顏色有純白色,白色紅心,白色黃心,粉紅,粉紅白心, 紅色白心,橘色(這還沒見過)在陽光下爭奇鬥艷,比較誰更美麗。
Thumbnail
「蘆莖樹蘭」原產於美洲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適合亞熱帶的台灣生長,陽台這棵樹蘭二年前來自深坑老街,今年是它第一次開花,很紅、很美令人喜歡!
Thumbnail
俗話說,紅花也要綠葉來搭配。 可我發現,綠葉已非只是綠葉而已,而是色彩繽紛。 走在路上,收集到的彩葉植物,一起來看看。 斑葉鵝掌藤。 朱蕉。也稱紅竹、紅葉。 花葉芋屬。 紅花竹節秋海棠。也被稱做茨菇秋海棠。 艾咪秋海棠。 斑葉紅雀珊瑚。 彩葉草。
Thumbnail
細雨漫漫,靜悄悄, 天際暈開一片嫣紅, 那是木棉花的笑顏, 在風中綻放,在雨中飄蕩。 楓嬌渲染了街角, 染紅了記憶長廊, 點點嫣紅落地, 依然如昔日美好,嫣紅相待。 小城浪漫如詩如夢, 落英繚繞林間 鋪滿翠綠 如花仙子綻放裙舞,飄零一季。 木棉花的嬌豔,燦爛奪
Thumbnail
兩大喬木爭艷鬥麗:櫻花與玉蘭,成為英國春天的特色景緻。許多移民到英國的香港人在自家花園種植櫻花樹,以示對日本的鍾情。另一方面,作者對玉蘭樹產生極大興趣,並購得一株玉蘭樹苗。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櫻花與玉蘭的個人感受和情懷。
Thumbnail
<鳳凰木頌>余光中 台南府,鳳凰木 高冠穹張成半圓 為富麗的盛夏加冕 赤膽照人的花簇 染紅了多情的驪歌 一年一度的火炬啊 從記憶的深處傳來 向希望的遠方燒去 豐羽複葉疏風而飛舞 傳說傳來的鳳凰 從火浴中甦醒而新生 樹根的生機,像破土而出 樹頂的氣象,像自天而降 鳳尾森
Thumbnail
以楊柳、桃花為主題。柳枝婀娜,桃花鮮艷,雙映成趣。原作者沈振麟,清朝宮廷畫師。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CC-4.0宣告 @ www.npm.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