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圓頂的故事》談透過創造解決問題的建築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圓頂的故事》(Brunelleschi's Dome: The Story of the Great Cathedral in Florence)於2000年出版(英),作者為加拿大歷史小說家羅斯・金(Ross King, 1962年7月16日—),中文版於2002年出版,內容圍繞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百花聖母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Mary of the Flower)的圓頂建築師菲利波・布魯內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1377年—1446,下稱布魯內);從獲得競圖、施工到竣工的故事。事隔21年,今年再版,對照建築產業憂慮被AI取代的今天,本書提供了當時建築在競圖、結構、施工、管理及設計與施工的辯證等五方面的反思,並讓人得以再次沐浴在那建築師、科學家、哲學家與戰士(參與戰爭)集於一身的時代。

布魯內競圖時的木製模型,現存於佛羅倫斯大教堂博物館

布魯內競圖時的木製模型,現存於佛羅倫斯大教堂博物館



  第一,競圖方面:不同於現在競圖「全包」的模式,大教堂的圓頂並非一開始就設計好的,而是分段競圖、分段施工;大教堂於1296年奠定基石,設計師兼原建築師為坎比歐的石匠師傅,當時對圓頂僅有輪廓的設計,未設計其結構。鐘樓由畫家喬托(Giotto di Bondone, 1267—1337)設計,1334年施工,於1359年竣工,歷時25年。圓頂則於1418年競圖,由金匠兼鐘錶匠布魯內設計,1420年施工,1436年竣工,歷時16年。圓頂完成後,其上的燈籠亭更出自某位女設計師之手(未留下名字),於1446施工,1461年竣工,歷時15年。


  由此可知,在以人力為主的時代,建築如同手工業,需慢工出細活,成品卻也歷久彌新、堅若磐石,如:佛羅倫斯歷經1510、1675、1895年的地震,圓頂皆未損傷;且因營建時間長,往往非單獨建築師所能完成,而是一棒接一棒的延續。接續者的挑戰與責任,除了讓設計與結構具有一致性、相容性外,如:圓頂建立在八邊形上,但原建築留下的是不正的、沒有中心的八邊形,布魯內的挑戰便是讓八邊形收在同一個點;更在於增加建築功能的豐富性,如:燈籠亭促進通風,亦透過青銅盤的基座,讓光可折射至地面。另競圖不只限於建築設計的競圖,亦有施工「設備」的競圖,如:圓頂竣工後,為燈籠亭徵求「將重物搬運至大圓頂」的機器模型競圖。而在圓頂競圖時,亦同時徵求起重設備的模型。

雙殼結構

雙殼結構



  第二,結構方面:當時尚未有靜力學,大教堂的圓頂,其高度與跨度至今仍為世界之最,關鍵在於具開創性發明的結構。當時義大利建築師鄙視哥德式的飛扶壁(Flying buttress)結構,佛羅倫斯甚至禁用飛扶壁,多年後西班牙建築師高地更稱哥德式大教堂的飛扶壁為「不幸的拐杖」。但飛扶壁的主要功能為抵抗圓頂重量造成的外推力,若不用飛扶壁,如何抵抗基部向外的水平應力?同為圓頂的萬神殿提供了方法;即圓頂厚度上薄下厚,由頂部的不到1.5公尺擴充至2公尺的基部,並以花格鑲板裝飾內部,及利用浮石和空瓶等材料減輕重量。然而,大教堂的圓頂遠比萬神殿的跨距更大、更高,除了材料上的輕量化外,如:磚塊或泉華石(火山灰形成,質輕多孔的石塊)。其造型並非半圓,而是在八邊形的基座上交會的「五分之一圓」,且採雙殼設計(內殼平均厚度1.8公尺,外殼較薄僅平均0.6公尺)。一方面,「五分之一圓」可增加高度,並以尖拱代替圓拱,減少基座的水平應力;另一方面,在圓頂所有可能發生斷裂之處,植入一組石製或木製的「鏈條」(圈梁),作用如同木桶桶板透過鐵箍抵抗水平應力、避免桶板散開的「桶箍」。該「鏈條」並非水平鋪設,而是成某一角度傾斜,越近頂端越斜(最後幾層甚至以60度的陡角向內傾斜)。


  第三,施工方面:一方面,八邊形的大教堂圓頂,分別由八組石匠負責,其挑戰在於,如何讓八面牆、八支長度各超過30公尺的拱肋,在頂部接合?避免如雙向施工的隧道鑽掘,最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未對接。關於圓頂如何對接,至今仍是個謎,可能的方法之一為,在精確地決定圓頂的中心、並做上記號後,從中心由下往上向逐漸縮小的圓周各點拉展繩索,讓各邊能保持在同個水平與中心上。


  另一方面,圓頂如何在沒有拱鷹架、支撐架的情況下施工?拱頂支撐的競圖方案中,有以木製拱鷹架支撐,或以91公尺的土堆支撐(有委員笑稱應在土堆中混入錢幣,到時讓民眾協助移除)。大教堂先前設計以拱鷹架支撐,然而,缺點是壓縮了石匠的活動空間,且其尺寸將隨著圓頂成為史無前例的巨大建物,而所需的龐大經費與木材用量,更讓總建築師邦寇在尋找木材來源的途中去世。另施工後如何移除及拆除的時間點也是一大問題;移除方法上,當時最常見的是將中心鷹架支柱置於裝滿沙子的酒桶,拔去酒桶塞讓沙子流出,以緩慢地降低木架高度後移除。而拆除的時間點上,若太早拆,灰泥尚未完全硬化,拱頂強度不足,但若太晚拆,鷹架木料可能因潛變而變形,造成石材移位。最後,布魯內提出不需使用拱鷹架的做法;即透過每一環層的石材形成自我支撐的水平拱架(鏈條),並以人字形、魚骨形(spinapescie)的磚塊排列,使整個環層在尚未完成、灰泥未乾硬之前,透過分割成一段一段的磚塊成為自我支撐的水平拱,抵抗地心引力的內拉力(圓頂共需400萬塊磚,一塊磚須風乾兩年後才能入窯燒製)。

抵抗水平應力的「鏈條」

抵抗水平應力的「鏈條」



  第四,管理方面:當時施工期程長的原因,除了慢工出細活外,更常因鼠疫、戰爭或政治因素而停滯,如:1401年初,因佛羅倫斯與米蘭敵對,大教堂的石匠被徵去強化城堡城牆。或1419年1月,因教皇抵達佛羅倫斯,將停留20個月,大教堂的石匠和木匠被調派到新聖母瑪莉雅教堂,完成供教皇居住的套房。且當遇到宗教或節慶,亦須停工,如:在安息日與宗教節慶期間,所有的行業都禁止上工,僅有負責澆灌石材、使之保持濕潤可塑的工人例外。而一名全職勞工在扣除宗教、節慶與氣候的影響後,一年約可於圓頂工作200天。


  大教堂圓頂的施工環境,在離地將近52公尺(17樓)的空中展開,考量工率及避免工人偷懶,教堂工程處1426年下令一整天都不准石匠由圓頂下來;又在空中為避免石匠往下看而懼高,在拱頂內部建了一座「陽台」;另高空作業安全方面,除發給石匠皮製安全帶外,亦規定喝的酒必須摻1/3的水(當時孕婦飲酒的濃度)。額外的好處是,可以捉鴿子加菜(肉對工人而言是罕有的奢侈品,只有週日能吃)。


布魯內發明的「牛吊車」與「城堡」

布魯內發明的「牛吊車」與「城堡」

「牛吊車」

「牛吊車」


  第五,設計與施工的辯證方面:當時的建築師不能只懂設計,甚至多為「通才」,布魯內除了是金匠、建築師,更是可媲美達文西的發明家。本書亦提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建築理論家、作家、詩人、哲學家、密碼學家集於一身的萊昂・巴蒂斯塔・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 1404—1472)。建築不僅止於設計,或者說建築的目的不是為了設計,而是為了實踐設計;即透過施工讓紙上建築成為真真正正的建築、誕生建築的生命。故建築師需兼顧設計與施工,自然需具備材料、施工、結構、管理等相關知識,如:圓頂施工需吊掛砂岩梁和大理石塊等建材,每根砂岩梁約重770公斤,除了需最長(近183公尺)、最重(逾450公斤)的繩索,更需要在垂直向度外具有水平向度的吊放功能。布魯內為了解決現場施工問題,特別發明了以獸力取代人力的「牛吊車」;利用可逆齒輪,功能類似離合器,可使兩只齒輪與大鼓機輪連接或分開(換檔),讓帶動齒輪的牛可不必卸下牛軛、掉頭。又為解決水平吊放的問題,布魯內發明了可水平移動的「城堡」;在牛吊車將石材運至工作平台後,接著「城堡」利用水平螺桿,將石材運抵目的地上方,再調整鬆緊螺旋扣,使石塊下降至定位。施工期間,吊車每天平均起吊50次,約以每10分鐘一次的速度吊運,為避免繩索因摩擦生熱著火,需時常澆水。


  沒有設計就沒有施工,相反的,沒有施工亦沒有設計(缺工缺料減少施工亦導致設計的減少)。透過設計與施工的辯證,一方面藉由施工讓設計得以落實;另一方面,則藉由施工快、狠、準的解決現場問題所累積的實務經驗,讓設計有更多的可能與想像。在那科學尚未普及、建築尚未分科的時代,意想不到的創造了至今無人能超越的圓頂,宛如重建了通天的巴別塔,除了靠先人的傳統智慧、眾人的通力合作,更仰賴實務經驗;即不斷試錯的精神。


  綜上,早期建築系多隸屬於工學院而非設計學院;將建築視為一種工程。英文工程「Engineer」源自兩個古老的希臘字「en」與「gin」;「en」代表「在……裡面」,「gin」則是「創造」的意思,合起來即是「在創造裡面解決問題」。透過本書,反思建築在競圖、結構、施工、管理及設計與施工的辯證等方面皆是一場場「在創造裡面解決問題」的「實驗」。目前《建築師法》雖規定開業建築師的業務包括施工中的監造,但實際至現場監造的建築師有多少?在專業分工下,建築師的專業亦逐漸分出,好處是分散風險,然而,卻喪失了以材料、結構、管理思考建築的可能;建築師不需要是通才,但好的建築師必然是通才;當建築師能夠成為關鍵問題的發現者,才有可能成為解決方式的發明者。


  建築作為一個整體,設計離不開施工;設計問題離不開施工問題,反之亦然。設計問題不只是基地調查與業主需求的設計問題;即在冷氣房內、理性的、理想的、封閉的、靜態的想像問題。施工問題亦是一種設計問題;即在大太陽下、理性計畫之外的、偶然突發的、開放的、動態的實務問題。哲學家康德在探討感性與知性時,認為:「沒有內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沒有概念的直觀則是盲目的。」同樣的,無法實踐的設計是空洞的,沒有實務經驗的設計是盲目的;唯有理論與實務結合才能產生「建築」。

圓頂內喬爾喬.瓦薩里 (Giorgio Vasari)的濕壁畫〈最後的審判〉

圓頂內喬爾喬.瓦薩里 (Giorgio Vasari)的濕壁畫〈最後的審判〉



2023/11/1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54會員
593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到哈佛學的時間很短,見到一些當時所謂的大師,感覺我學不到什麼東西,可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學習到他們的學習態度。無論多大了不起的人物的東西,他的學問都在課堂上被學生批判、被別的老師批判。人人都可以懷疑別人的價值,所以學習到一種思想方法、判斷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原來大學的目
Thumbnail
2025/04/05
  「到哈佛學的時間很短,見到一些當時所謂的大師,感覺我學不到什麼東西,可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學習到他們的學習態度。無論多大了不起的人物的東西,他的學問都在課堂上被學生批判、被別的老師批判。人人都可以懷疑別人的價值,所以學習到一種思想方法、判斷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原來大學的目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4/12/17
  「外國人來的時候,我們拿什麼給人家看?故宮?博物館?孔廟?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讓人家看我們現在在做些什麼?」——修澤蘭   看完展後,意猶未盡的上網搜尋了修澤蘭(1925—2016)的相關資料,意外發現前年(2022)「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曾舉辦「修澤蘭建
Thumbnail
2024/12/17
  「外國人來的時候,我們拿什麼給人家看?故宮?博物館?孔廟?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讓人家看我們現在在做些什麼?」——修澤蘭   看完展後,意猶未盡的上網搜尋了修澤蘭(1925—2016)的相關資料,意外發現前年(2022)「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曾舉辦「修澤蘭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作者:亨德里克-房龍 譯者: 丁偉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05/06/15
Thumbnail
作者:亨德里克-房龍 譯者: 丁偉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05/06/15
Thumbnail
這部小說是我第一本「歷史小說」。 實際上很多討論者會認為這是一本「推理小說」,也是「哲學小說」。
Thumbnail
這部小說是我第一本「歷史小說」。 實際上很多討論者會認為這是一本「推理小說」,也是「哲學小說」。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相比目前繁體書上常見的「瘋狂的中世紀」、「黑暗的中世紀」等介紹,本書採取一種樸實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爬梳中世紀的發展。作者丹・瓊斯非常擅於「比喻」,將中世紀發生的事情進行現代化的說明。
Thumbnail
相比目前繁體書上常見的「瘋狂的中世紀」、「黑暗的中世紀」等介紹,本書採取一種樸實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爬梳中世紀的發展。作者丹・瓊斯非常擅於「比喻」,將中世紀發生的事情進行現代化的說明。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Thumbnail
  《圓頂的故事》(Brunelleschi's Dome: The Story of the Great Cathedral in Florence)於2000年出版(英),作者為加拿大歷史小說家羅斯・金(Ross King, 1962年7月16日—),中文版於2002年出版,內容圍繞在義
Thumbnail
  《圓頂的故事》(Brunelleschi's Dome: The Story of the Great Cathedral in Florence)於2000年出版(英),作者為加拿大歷史小說家羅斯・金(Ross King, 1962年7月16日—),中文版於2002年出版,內容圍繞在義
Thumbnail
前言   范裘利(Robert Venturi, 1925—2018,1991獲普立茲克獎)所著的《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與《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
Thumbnail
前言   范裘利(Robert Venturi, 1925—2018,1991獲普立茲克獎)所著的《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與《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