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討論——發表立場、反駁和回應留言 下

2024/04/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反對觀點敘述


4. 駁斥(counterargument)

Counterargument 的問題在於反駁者對原文主張的理解通常是錯誤的,即使附帶的理由很有說服力,也無法有效地反駁。

例如,當有人說「我認為黑巧克力比牛奶糖好吃」時,對方回答說市售黑巧克力其實是用代可可脂製成,容易導致人們發胖影響身體健康。他的主張基本上沒錯,但這樣的回答無關黑巧克力好不好吃,跳離了討論的核心

簡化後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真實討論時,類似情況卻頻頻發生。


例如:我申明「思考的重要性」 但有人跳出來主張,思考固然重要,但只思考卻沒行動就沒辦法驗證,與其去辯論浪費時間說服別人,不如花時間去其他更有意義的提升上面。

「只思考卻沒行動就沒辦法驗證」這個主張當然是正確的,但它隱含了「思考與行動之間有對立關係」的假設,事實上這是否成立呢?就企業品管流程上是以 CAPD 在執行,即從已執行方案中提出優化建議,多數人也是邊思考邊前進,而非放下手中一切事務停下來思考,所以兩者並不存在絕對對立性。

後續將「說明觀點」推導為「辯論」和「說服別人」是隨意歸納的,在假定「說服別人是浪費時間」的前提下,「花時間去有意義的提升」就成為了正確的主張。這樣的論點雖然在辯論時可能很吸引人,但在邏輯推理上存在嚴重的錯誤



上述作為辯論會很漂亮的扁平化對手的思維,但是就邏輯推演上卻存在相當可怕的謬誤性,這也是我不太喜歡「為辯而辯」這件事本身。


當我們進行討論時,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陳述自己的理想並質疑對方,同時也要面對質疑,這就是討論的過程。因此,將討論的重點放在議題本身,而不是對手。當我們擁有預設的立場和成見時,很容易被優秀的辯論者所操控。但如果討論變成了一場競爭或戰鬥,我們很容易忽略以人為本和探究事理的根本。觀看辯論應該是為了加深對議題的理解,而不僅僅是為了贏得論戰。駁斥的問題往往在於沒有充分理解原文主張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因此當發現原文中有矛盾之處時,建議指出並討論。



🔰 內容探討


5. 反駁原文(refutation)

反駁原文相較於單純駁斥,會引用原文中句子,這樣雖然陳述上會比較冗長,但是有利其他人確認目標。但引用並非不失焦,有時候引用並不一定有幫助,因為某些句子可能並非關鍵,有時則是理解差異或者錯誤理解。


6. 反駁主要論點(refuting the central point)

在這個階段,反駁者必須針對原文的主要論點進行反駁,並提出支持自己立場的理由。一般來說,當雙方達到這個階段時,溝通的障礙就會減少,進程也會更加順暢。

有人可能會認為網路上的討論只是在口頭上互相攻擊,並不存在誰輸誰贏,但事實上,當我們閱讀討論時,很自然地會對發言者和其論點進行評價,並偏向於某一方。雖然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忽略對立的觀點,只看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但我們仍然希望能夠從更客觀和抽離利弊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當然,你可能會認為網路上陌生人對你的評價並不重要,但當你捍衛某個立場時,人們很容易把你和你的立場聯繫起來,進而影響他們對這件事的看法。這也是我反對在辯論中抹平對方思想、貶低對方立場、扭曲對方觀點的原因。雖然這可能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優勢的有效方法,但也會影響雙方的溝通和理解。



話題拉回來,我認為討論時重點於在,對方發表文章立論時已經說明了他的觀點,故想進行討論首先要先聲明清楚自己的立場,並提出支持自己看法的理由,並釐清試圖探討的問題,如此雙方才能更明確知道彼此理念衝突點,並且在討論過程不要試圖踩踏對方,給予對方尊重,以討論主題為主而非執著與題目不相關的字句,或者聲明與探討題目無關的內容,將心比心理解彼此難處,彼此才有交流的可能。


換言之,撰文者的表達能力與讀者的閱讀能力素質,會很大程度左右討論的深淺。 後半部的關於留言回應,核心思維大抵如上所述且跟朱家安大大雷同,我就直接放圖了。

為了避免大家不知道要回覆什麼,出個小作業好了。 今天的作業是,「如果想討論的話題是很重要的,是否可以用聳動的標題渲染情緒吸引關注度」。可以從各種角度論述,甚至建議嘗試從跳出框架的觀點切入。


https://m.life.tw/?app=view&no=89104

https://m.life.tw/?app=view&no=89104


參考資料

  1. 哲學哲學雞蛋糕的連結 https://m.life.tw/?app=view&no=89104
  2. PAUL GRAHAM原文連結 https://www.paulgraham.com/disagree.html
  3. 卑弊原之助,我取材我自己討論串https://www.dcard.tw/f/relationship/p/235766716
對社會脈動、產業現況提出觀點與省思,找尋進步空間或接受現況、活在當下,並有足夠智慧區分其兩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