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第二天,和你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產後第二天,和你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產後第二天,好像才是一切的開始,拿掉無痛、拔掉導尿管,真正開始自己面對所有的事情。

伴隨著12針縫合的會陰疼痛與陣陣宮縮排出惡露的子宮,今天的行程大概是吃六餐、手動擠奶5次、親餵3次各30分鐘、各種科別醫師問診(兒科、心臟科、兒童骨科、婦產科)、泌乳顧問衛教、護理師親餵協助、使用坐浴盆5次、聯絡勞保局、簽保險同意書⋯⋯我完全沒空打開Candy Crush 或任何小說(?)

這還是在有醫護人員協助的環境中,不然應該還要自己全時照顧小孩、訂餐、收送餐盤、送擠出來的奶、接送小孩出入嬰兒室、辦戶口、簽各式文件、消毒打掃、洗沾血的衣服⋯⋯blabla好多事情。




今天好像一個大型專案運作的過程,只是這個專案本人有點難以預測。

例如兒科醫師帶來的兩個消息,一個是今天黃疸較高,依賴機器照光,無法自己決定母嬰同室時間,推回來房間最多每次半小時;一個是樂多血液中的發炎指數較高,需要打三天抗生素(再觀察沒過可能是五天、七天),勢必比我們晚出院⋯⋯

當下自己在病房面對這些胡思亂想,本想著打給朋友聊聊天舒緩,沒想到馬上就講哭了,雖然沒有執念,但仍有許多新的事件衝擊著我,需要面對、感受、思考。

又例如雖然樂多已經可以拿掉呼吸管,但還要觀察穩定才能母嬰同室,這個消息緊接著下一個來的是泌乳顧問,非常專業且沒有給壓力,但全親餵的條件限定實在太多:把握十天的泌乳機轉、跟小孩的磨合、現在的手動努力⋯⋯

在不知道何時能母嬰同室的狀況下,頻繁手動擠奶成了唯一能做的事,卻不知道樂多什麼時候能夠吃得上奶、一開始「不夠」又要花多少時間掛在身上才行?

總之總之,最後所有的憂慮還是都在樂多能來房間後緩解了。



raw-image


第一次把孩子抱在手上,產婦本人我就情緒化哭出來了,雖然當下沒有什麼在思考,但情緒就瘋狂湧上來,反倒是樂多非常冷靜,完全沒有哭,看著他小小的右手打針瘀青,另一隻手目前有靜脈留置針也接點滴,就覺得很心疼,要一直召喚自己產前的心態建立——

人生很長,這堂旅程我們一起慢慢走、認真看。

才能勇於接受各種評估、數值、描述、意外,才不會掉進「會不會是我⋯⋯所以你才⋯⋯」的自責漩渦;

後面三次護理師在詢問是否親餵後把樂多推來房間,我非常專注在眼前軟軟的、有點陌生、還不太會含乳的小生物,在他「哭餓」的時候冷靜一起嘗試找到對的姿勢,觀察他每天長得不太一樣的五官(沒寫名字可能會抱錯的新生兒們),只要跟他待在一起,時間就過得很快,手也酸得很快,忍不住浮誇花式讚美,書上寫什麼都忘光光XD

今天先生也去戶政事務所,換發得到一份新增家中長男的戶口謄本,我們樂多正式成為台灣人口之一,是個擁有F開頭身分證字號的男子❤️

avatar-img
養樂多的二三事
6會員
24內容數
關於我兒樂多,但更多是關於我個人成為母親這條路上的種種碎片,怕痛苦育兒的部分沒有用文字捕捉會忘記,也怕快樂的點滴沒有記錄會被忽略,於是有了這樣一個所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養樂多的二三事 的其他內容
記錄樂多從六個月開始的成長旅程,包括入托的新秩序、第一次長牙的經歷,以及學習扶站的過程。育兒的過程中,我們共同體驗著生命的每一刻。
育兒生活的日常循環,是枯燥的,但要能在日復一日的育兒事務中尋找並享受小確幸,讓生活充滿滋味。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
記錄樂多從六個月開始的成長旅程,包括入托的新秩序、第一次長牙的經歷,以及學習扶站的過程。育兒的過程中,我們共同體驗著生命的每一刻。
育兒生活的日常循環,是枯燥的,但要能在日復一日的育兒事務中尋找並享受小確幸,讓生活充滿滋味。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