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怎麼辦?從心理學角度解析並提供有效的教養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當今的家庭中,許多父母面臨著孩子在學校打同學和家庭中使用打罵方式教訓孩子的情況。這些行為可能源自多方面的原因,無論是情緒調節能力的缺乏、社交技巧的不成熟,還是家庭環境中的教養方式。作為一位心理師,我們希望從心理學的角度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建議,並引用相關的心理學理論來支撐這些建議,幫助父母改善教育方式,促進孩子健康的心理發展。

1. 孩子在學校的攻擊行為:潛在原因與影響

孩子在學校打同學的行為,通常並非單純的暴力,而可能反映出孩子在情緒管理、社交技巧或自我調節方面的困難。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 情緒調節能力不足: 孩子可能未能學會有效處理焦慮、憤怒或挫折感等情緒,從而表現出攻擊行為。
  • 學習到暴力的解決模式: 如果孩子在家中或社會環境中見到暴力或威脅行為,他們可能會認為這是解決衝突的有效方式。
  • 缺乏適當的社交技能: 孩子可能不懂如何與同齡人建立積極的關係,或不知道如何在遭遇爭執時平和處理,從而轉向暴力行為。

這些攻擊行為不僅會影響孩子與同學之間的關係,還可能造成心理上的長期影響,例如焦慮、自卑或情感冷漠。

2. 父母的教養方式:打罵的負面影響

在家中,父親使用打罵的方式教訓孩子,這可能源於父母對孩子行為不當的焦慮,或者對傳統管教方式的依賴。然而,這種方式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長期的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破壞親子關係: 體罰或罵詈會使孩子感到不被理解或愛,從而削弱與父母的情感連結。
  • 模仿暴力行為: 孩子可能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這會延續到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增加攻擊行為的風險。
  • 情緒問題: 這樣的教養方式可能引發孩子的焦慮、抑鬱或低自尊,甚至可能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敵對情緒。

3. 心理學理論與建議

基於以上問題,我們可以運用以下三個心理學理論來分析並提供改善建議:

1)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孩子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該行為的後果來學習。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模範人物,孩子會根據父母的行為來學習處理情緒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父母在家庭中使用打罵的方式教訓孩子,孩子會學會以暴力解決問題,這樣的行為模式可能會延續到學校和其他社交場合。

建議: 父母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並避免使用暴力。應該以理性、冷靜的態度來處理孩子的問題,通過建立積極的行為榜樣,幫助孩子學會有效的情緒管理和衝突解決技巧。

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Erikson's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艾里克森的理論強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多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心理挑戰。例如,在「自我對羞愧與懷疑」的階段,孩子需要透過探索世界來發展自信心和自主感。如果父母使用打罵等負面管教方式,孩子可能會發展出羞愧感或懷疑自己的能力,這會影響其後續的發展,包括人際關係的建立、情緒管理的能力等。

建議: 父母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避免使用懲罰性手段,而是給予孩子機會進行自我探索,並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提供支持和指導。正向的引導和情感支持有助於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

3) 阿德勒的正向教養理論(Positive Discipline Theory)

阿德勒的心理學強調,每個孩子都有追求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需求。在教育過程中,父母不應僅僅依賴懲罰或威脅來控制孩子,而應該透過尊重、理解與合作的方式來引導孩子。阿德勒認為,孩子的行為是有目的的,當孩子表現出攻擊性行為或不當行為時,往往是他們感到無助或無法融入社會。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感受到自己對家庭或社會的貢獻,並建立自信與責任感。正向的教養方式不僅是設立規範,還要讓孩子參與決策並理解行為的後果。

建議: 父母應該與孩子建立合作關係,避免單純依賴懲罰。可以通過設立家庭規則,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責任感。此外,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幫助孩子發展自律,並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這樣能夠讓孩子學會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依賴暴力或攻擊行為。

4. 綜合建議與策略

  • 建立情緒管理機制: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識別並表達情緒,教導他們如何處理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可以通過簡單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情緒日記來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調節能力。
  • 非暴力的管教方式: 父母應該放棄打罵,改為使用積極的教養方法,例如設立清晰的規範與後果,並進行正向強化(如獎勵良好行為)來促進孩子的積極行為。
  • 親子之間的開放性溝通: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並與孩子進行開放且無評價的對話。這樣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孩子學會更健康的情感表達方式。

結語

綜上所述,孩子在學校打同學和在家裡遭受打罵的情況,都可能是多種心理因素的結果。通過理解心理學理論,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這些行為的根源及其長期影響。父母應該反思並改變教育方式,轉向更積極、非暴力的教養方法,這不僅有助於改善孩子的行為,也有助於促進孩子的情緒健康和心理發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娜我陪你談心室
1會員
17內容數
HI.ᐟ.ᐟ 我是♡佳宜心理師♡,歡迎來到這裡!這是放鬆心靈、提升自我的理想空間。作為一名專業心理師,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潛力,透過學習心理學原則與自我關愛技巧,可以創造健康、充滿活力的生活。在這裡,我會分享情緒管理、人際關係、壓力調適、職場自信與溝通技巧等實用方法。讓我們一起探索心理學的世界,走向理想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許多父母苦惱於孩子打人或在家遭受體罰的問題。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此現象,探討情緒調節、社會學習和教養方式的影響,並運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艾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及阿德勒的正向教養理論,提出具體建議,例如建立情緒管理機制、採用非暴力管教方式和促進親子溝通,以期改善孩子行為,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Thumbnail
許多父母苦惱於孩子打人或在家遭受體罰的問題。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此現象,探討情緒調節、社會學習和教養方式的影響,並運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艾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及阿德勒的正向教養理論,提出具體建議,例如建立情緒管理機制、採用非暴力管教方式和促進親子溝通,以期改善孩子行為,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Thumbnail
在一個社團看到關於打小孩的管教方式討論,底下一堆爸媽大喊「不打是要我怎麼教小孩?」看得我膽顫心驚。
Thumbnail
在一個社團看到關於打小孩的管教方式討論,底下一堆爸媽大喊「不打是要我怎麼教小孩?」看得我膽顫心驚。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現在很多專家和教養文化,都說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某程度會影響到幼兒的大腦發展,對他們造成心理影響,然後影響成長。 於是,不打不罵的風氣持續成長,但是我想說,劍走偏鋒,走向任何一邊的極端,都不會有好結果。
Thumbnail
現在很多專家和教養文化,都說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某程度會影響到幼兒的大腦發展,對他們造成心理影響,然後影響成長。 於是,不打不罵的風氣持續成長,但是我想說,劍走偏鋒,走向任何一邊的極端,都不會有好結果。
Thumbnail
幼兒會打父母,大多是家長太寵的關係,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打人又不痛、長大自然就會改善了,因此即便孩子不肯說對不起,也就作罷不處罰,但長期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而且長越大越難改過來,等孩子打人會痛或引發嚴重問題時,才要他修正行為,小孩會覺得很疑惑,小時候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
Thumbnail
幼兒會打父母,大多是家長太寵的關係,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打人又不痛、長大自然就會改善了,因此即便孩子不肯說對不起,也就作罷不處罰,但長期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而且長越大越難改過來,等孩子打人會痛或引發嚴重問題時,才要他修正行為,小孩會覺得很疑惑,小時候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
Thumbnail
📷 孩子偶爾會在「該睡覺」或是「停止玩遊戲」時表現出來「發脾氣」或是「情緒低落」,但是,當孩子們經常發脾氣,或者他們似乎經常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而動手打人,爸媽可以從旁觀察發生頻率是否會過高,以下5個需要注意的跡象: (1) 當問題行為干擾了孩子「結交朋友」或「與其他孩子相處」 (2) 當問題行為使
Thumbnail
📷 孩子偶爾會在「該睡覺」或是「停止玩遊戲」時表現出來「發脾氣」或是「情緒低落」,但是,當孩子們經常發脾氣,或者他們似乎經常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而動手打人,爸媽可以從旁觀察發生頻率是否會過高,以下5個需要注意的跡象: (1) 當問題行為干擾了孩子「結交朋友」或「與其他孩子相處」 (2) 當問題行為使
Thumbnail
我們很難相信,愛我們的人會故意傷害我們,因此覺得需要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但壓抑這樣的痛苦只會讓我們更有可能去體罰自己的孩子,如果你願意深入自己的內心,真正再去感受小時候被打的痛苦,就絕對不願把這樣的痛苦加諸在孩子身上。即使我們再怎麼壓抑否認,這樣的痛苦也沒有在童年就結束。
Thumbnail
我們很難相信,愛我們的人會故意傷害我們,因此覺得需要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但壓抑這樣的痛苦只會讓我們更有可能去體罰自己的孩子,如果你願意深入自己的內心,真正再去感受小時候被打的痛苦,就絕對不願把這樣的痛苦加諸在孩子身上。即使我們再怎麼壓抑否認,這樣的痛苦也沒有在童年就結束。
Thumbnail
當我們太過習慣使用暴力在孩子上,我們確實能得到一位乖巧聽話的小孩;但與此同時,我們可能在無形中也向他傳遞了「暴力使用」的錯誤觀念。 此外逼迫孩子聽話,也會令小孩過於習慣壓抑,使得他們面對難題時選擇默不作聲,並將負面感受累積在心裡──一旦這樣的情緒在某天爆發,那它帶來的影響,可能是下一場暴力的發生──
Thumbnail
當我們太過習慣使用暴力在孩子上,我們確實能得到一位乖巧聽話的小孩;但與此同時,我們可能在無形中也向他傳遞了「暴力使用」的錯誤觀念。 此外逼迫孩子聽話,也會令小孩過於習慣壓抑,使得他們面對難題時選擇默不作聲,並將負面感受累積在心裡──一旦這樣的情緒在某天爆發,那它帶來的影響,可能是下一場暴力的發生──
Thumbnail
為什麼孩子不能好好說話?為什麼孩子的態度會充滿惡意?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說話習慣與面對事情的行為模式,講話刻薄、愛說教、拐彎抹角、缺乏理性或是過度退縮,透過說話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的個性,但也可以間接看到他生活的環境與家庭相處模式。 家訪多年,小孩的行為複製幾乎成為教育與社會工作裡面的一門顯學
Thumbnail
為什麼孩子不能好好說話?為什麼孩子的態度會充滿惡意?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說話習慣與面對事情的行為模式,講話刻薄、愛說教、拐彎抹角、缺乏理性或是過度退縮,透過說話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的個性,但也可以間接看到他生活的環境與家庭相處模式。 家訪多年,小孩的行為複製幾乎成為教育與社會工作裡面的一門顯學
Thumbnail
無論是在有許多小孩的教育現場,或者家裡僅有一兩個小孩的教養現場,打人的孩子大概總是讓大人們特別擔憂操煩。在這篇文章裡,我要先試著說說常見的幾種看法與解決方式,最後再我的觀察與想法,並且提出在教育上我認為恰當的作法。
Thumbnail
無論是在有許多小孩的教育現場,或者家裡僅有一兩個小孩的教養現場,打人的孩子大概總是讓大人們特別擔憂操煩。在這篇文章裡,我要先試著說說常見的幾種看法與解決方式,最後再我的觀察與想法,並且提出在教育上我認為恰當的作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