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積極正面對心理的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積極正面的思想通常有助於激勵人心、促進自信和創造力,但過度追求積極正面的思想反而可能對心理造成一些壞處:

  • 忽視現實:過於積極正面的思想,可能會使人們忽略現實中的問題和挑戰,進而導致人們對於面臨的困難不夠理性和客觀,無法針對問題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 無法處理失敗:過度積極正面的人相信,只要足夠積極,就能夠避免失敗,因此,在遇到困難或失敗時,可能會無法接受,而感到沮喪和自責,導致無法妥善處理眼前的失敗和挫折
  • 忽視負面情緒:過度積極正面的人,往往會不願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壓抑內心真實的感受,長期或大量的壓抑,可能會導致情緒的過度累積以致爆發,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
  • 不切實際的期望:過度積極正面的人,還可能會對自己和他人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當期望落空時,則會對現實充滿失望、不滿甚至憤怒
  • 忽視風險:過於積極正面的人,常常會有忽視風險的傾向,會因此,做出不理性的決定
  • 忽視他人困境:過度積極正面的人,也可能無法充分理解和關懷他人的困境,因為他們過於專注於自己的積極思想,導致同理心不足

整體來說,積極正面的思想,在適度和適當的情況下是有益的,但保持理性和客觀,也是很重要的

希望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都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舒心自在,並且隨時都能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 Enjoy lif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我成為一位療癒師(導護師)之後,慢慢發現,一般人對於療癒師(導護師)普遍有兩個誤解: 1. 許多人會認為療癒師(導護師)是天生自帶療癒能力的,就像是手機的內建模式一樣,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輕易解決,殊不知,很多療癒師(導護師)之所以會成為療癒師(導護師),都是因為自己經歷過各式各樣的
最近,在陪伴一位因遭逢重大失落而引起憂鬱到後來恐慌急性發作的朋友,一路走來,感觸良多 多年來,因為糾結於心中那份”不可得”以及一路走來的錯誤決定而心情低落,暴躁易怒,再加上較為固執和不知變通,使得身邊的人紛紛走避,又因為對身心科的排斥及情緒療癒的懷疑及不信任,認為靠大量健身及轉移目標,就可改善,殊
有些朋友問道,既然是採線上療癒,為什麼我的步驟那麼麻煩,在課程之前,還要有個”初談”呢? 而且還是”免費”! 首先,先說明"免費”這部分,我當然知道,許多心理諮商的初談費用都是數千元起跳,但是,當初決定走上”導護師”這條路時,我所設下的服務宗旨就是” 讓你用沒有負擔的費用,解決心中的情緒負擔”
在我們的社會中,仍然有不少人對於"情緒療癒"抱持著質疑甚至排斥的態度,認為心情不好就好啊! 大家都會心情不好啊! 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心情好也是過一天,心情不好也是過一天,還要去什麼"療癒"? 我個人一直覺得這著偏見及忽視蠻可惜的 情緒療癒的目的,是要讓我們關注自己的情緒、需求和內在世界,當然這絕
對於不愉快的經驗,我們很自然地會想要擺脫、去除或希望它趕快過去甚至消失,然而,當你願意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處境和需求時,加上適當的情感釋放,你會得到最大的療癒,因為這種行動會在情感、心理和心靈層面上帶來深刻的轉變和助益 人們經常會遇到各種情緒和處境,有些可能是挑戰性的,有些可能是令人困擾的,當我們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覺得非常感動,“一個人能說出最勇敢的話,是幫幫我;一個人最堅強的時刻,是當他敢於想露自己脆弱的時刻” 我們生活在一個強調獨立和自主的社會中,從小被灌輸要有自信、堅強的信念,不可輕易示弱,然而,當一個人能夠真誠地說出”幫幫我”時,他正在展現出對自己的實際情況的誠實和對他人的信賴,
在我成為一位療癒師(導護師)之後,慢慢發現,一般人對於療癒師(導護師)普遍有兩個誤解: 1. 許多人會認為療癒師(導護師)是天生自帶療癒能力的,就像是手機的內建模式一樣,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輕易解決,殊不知,很多療癒師(導護師)之所以會成為療癒師(導護師),都是因為自己經歷過各式各樣的
最近,在陪伴一位因遭逢重大失落而引起憂鬱到後來恐慌急性發作的朋友,一路走來,感觸良多 多年來,因為糾結於心中那份”不可得”以及一路走來的錯誤決定而心情低落,暴躁易怒,再加上較為固執和不知變通,使得身邊的人紛紛走避,又因為對身心科的排斥及情緒療癒的懷疑及不信任,認為靠大量健身及轉移目標,就可改善,殊
有些朋友問道,既然是採線上療癒,為什麼我的步驟那麼麻煩,在課程之前,還要有個”初談”呢? 而且還是”免費”! 首先,先說明"免費”這部分,我當然知道,許多心理諮商的初談費用都是數千元起跳,但是,當初決定走上”導護師”這條路時,我所設下的服務宗旨就是” 讓你用沒有負擔的費用,解決心中的情緒負擔”
在我們的社會中,仍然有不少人對於"情緒療癒"抱持著質疑甚至排斥的態度,認為心情不好就好啊! 大家都會心情不好啊! 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心情好也是過一天,心情不好也是過一天,還要去什麼"療癒"? 我個人一直覺得這著偏見及忽視蠻可惜的 情緒療癒的目的,是要讓我們關注自己的情緒、需求和內在世界,當然這絕
對於不愉快的經驗,我們很自然地會想要擺脫、去除或希望它趕快過去甚至消失,然而,當你願意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處境和需求時,加上適當的情感釋放,你會得到最大的療癒,因為這種行動會在情感、心理和心靈層面上帶來深刻的轉變和助益 人們經常會遇到各種情緒和處境,有些可能是挑戰性的,有些可能是令人困擾的,當我們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覺得非常感動,“一個人能說出最勇敢的話,是幫幫我;一個人最堅強的時刻,是當他敢於想露自己脆弱的時刻” 我們生活在一個強調獨立和自主的社會中,從小被灌輸要有自信、堅強的信念,不可輕易示弱,然而,當一個人能夠真誠地說出”幫幫我”時,他正在展現出對自己的實際情況的誠實和對他人的信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我們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時,我們的思維模式就被局限了。 試著觀察你的想法,而不是認同它們。
Thumbnail
正向思考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帶來多方面的好處,包括提升心理健康、改善人際關係、促進身體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通過一些簡單的技巧,如自我肯定、積極反思、保持樂觀和培養感恩之心,我們可以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從而過上更加幸福、健康和充實的生活。
Thumbnail
你是否發現,許多情感豐富的人雖然內心充滿愛和熱情,但生活卻未必如意?情感豐富常常意味著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當我們面對生活壓力、經濟困難或人際關係問題時,這些豐富的情感常被現實消磨,讓我們逐漸失去原本的熱情和愛,變得冷漠和消極。 ☑ 情感豐富的挑戰: 情感豐富的人,內心細膩敏感,常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瞭解消極情緒的重要性,如何正確面對消極情緒,並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應對。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深陷於各種壓力和負面情緒 在這繁忙而充滿挑戰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深陷於各種壓力和負面情緒之中。生活的變數無窮無盡,種種困難可能讓我們感到力不從心。然而,正是在這些逆境中,我們需要學會趕走邪惡的思維,並選擇擁抱積極的生活方式。 來自於自卑、恐懼或懷疑 邪惡的思維,它可能是來自於自卑、恐懼或懷疑
文中提到 事情的成敗 都會有下面兩種控制觀 內在-問題出在自己 外在-問題出在外部(環境、命運) 不管偏向哪一種 都不太客觀 要能練習平衡的雙控 也建議我們練習不抱期望的過一天 也可以製作提醒小卡來遠離負面思考 近期常聽到「冒牌者症候群」 很多時候我們要學習 一、客觀看待 二、放下期待 三、懂得等待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Thumbnail
當我們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時,我們的思維模式就被局限了。 試著觀察你的想法,而不是認同它們。
Thumbnail
正向思考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帶來多方面的好處,包括提升心理健康、改善人際關係、促進身體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通過一些簡單的技巧,如自我肯定、積極反思、保持樂觀和培養感恩之心,我們可以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從而過上更加幸福、健康和充實的生活。
Thumbnail
你是否發現,許多情感豐富的人雖然內心充滿愛和熱情,但生活卻未必如意?情感豐富常常意味著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當我們面對生活壓力、經濟困難或人際關係問題時,這些豐富的情感常被現實消磨,讓我們逐漸失去原本的熱情和愛,變得冷漠和消極。 ☑ 情感豐富的挑戰: 情感豐富的人,內心細膩敏感,常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瞭解消極情緒的重要性,如何正確面對消極情緒,並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應對。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深陷於各種壓力和負面情緒 在這繁忙而充滿挑戰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深陷於各種壓力和負面情緒之中。生活的變數無窮無盡,種種困難可能讓我們感到力不從心。然而,正是在這些逆境中,我們需要學會趕走邪惡的思維,並選擇擁抱積極的生活方式。 來自於自卑、恐懼或懷疑 邪惡的思維,它可能是來自於自卑、恐懼或懷疑
文中提到 事情的成敗 都會有下面兩種控制觀 內在-問題出在自己 外在-問題出在外部(環境、命運) 不管偏向哪一種 都不太客觀 要能練習平衡的雙控 也建議我們練習不抱期望的過一天 也可以製作提醒小卡來遠離負面思考 近期常聽到「冒牌者症候群」 很多時候我們要學習 一、客觀看待 二、放下期待 三、懂得等待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