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詛咒 → 認知偏差的我怎麼突破困境

2024/04/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這個連續假期,我們暫且將專業技術放一邊。雖然手頭上還堆積著幾篇待完稿的文章,但我還是想趁這個機會,和大家聊聊一些不同的話題,也剛好最近在做教育訓練,意外看到這個詞彙,我自己也是陷入這樣的困境當中。


我們要談的,是被稱為「知識詛咒」的現象。也許你已經有所耳聞,或者甚至正在親身經歷它。

但什麼是「知識詛咒」?

在心理學領域,「知識詛咒(Curse of knowledge)」又被稱為專家盲點。它指的是當我們對某個主題過於熟悉時,就容易忘記其他人可能一無所知。這導致在溝通時,我們往往預設對方具有與我們相同的背景知識,從而造成訊息傳遞的障礙。

當我撰寫這篇文章時,我不禁思考:如何平衡內容的豐富度與易讀性?於是我開始搜尋一些資料,希望能清楚地解釋什麼是「知識詛咒」。然而,這過程卻讓我陷入另一個困境——我越是深入研究,似乎能夠做到的就越少。


對別人來說,我們可能:

「講述了一大堆專業術語和理論,但對方卻一頭霧水。」

對自己來說,我們可能會感到:

「這些知識對我來說是基礎,我覺得大家都應該懂。我究竟為什麼還要寫出來呢?」



那麼,我們該如何突破這個困境?

我目前仍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努力尋找一種既全面又不晦澀難懂的表達方式。

所以我自己掌握了三個原則:


情境說明

許多技術性文章由於過於專業,往往省略了必要的背景介紹。這就導致缺乏一個共同的出發點,使得溝通難以達到共鳴。

這裡我想延伸一個小概念,就是在說明技術問題或解法之前,先設定一個具體的情境,讓讀者能夠輕易地投入。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使讀者對技術不熟悉,也能透過情境的描述,理解背後的邏輯或是問題所在。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要討論系統設計,可以先提出一個簡單的生活情境,比如說「設計一個線上訂餐系統」。這樣一來,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夠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去想像系統設計的需求和挑戰。


可能結果

每次討論問題時,我們應該明確地指出,由於不同的前提條件,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這樣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沒有絕對的答案,而是依據不同的情況,可能會有不同的最佳做法。

在這裡,我們可以用「如果...那麼...」的結構來展示不同的情境與結果。例如,在設計線上訂餐系統時,如果考慮到用戶的便利性,那麼界面設計就應該儘量簡單直觀;但如果安全性是首要考慮,那麼可能就需要加入更多的身份驗證步驟。


至少兩種佐證說明

當我們提出觀點或結論時,應該至少提供兩種佐證,這可以是來自不同的研究、案例研究或是親身經歷的分享。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也讓讀者從不同角度理解問題。

例如,在討論「線上訂餐系統」的安全性問題時,我們可以引用一些知名公司的案例,說明他們是如何處理類似問題的;同時,也可以分享自己或是同行在實踐中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讓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多元。


最後雖然自稱知識創作者,有點顯得害羞,但透過以上的探討和反思,我希望能夠為自己,也為同樣面臨「知識詛咒」困境的你,提供一些突破的思路和方法。

Laravel專案開發系列作為初學者和追求卓越的開發者的指南。從Laravel的基礎語法開始,逐步深入到實際的應用開發,如購物車系統。這系列不僅助您打好基礎,更能夠引領您走向專業開發的道路,讓您在Laravel的世界中游刃有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