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閱讀觀點96】你的大腦,不是你的大腦?--《大腦簡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看了《大腦喜歡這樣學》後,突然對大腦產生興趣,因緣際會找到《大腦簡史》這本書,作者是臺灣認知精神科學/腦科學家謝伯讓,這本書探討的議題,主要是人腦重量只占體重的2%,但是卻需要全身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這樣「掠奪」資源的能力從何而來?

raw-image


從這本書的章節「序 章:植黨營私的大腦」、「第一章:一代王者的誕生」、「第二章:世紀帝國的形成」、「第三章:窮兵黷武的競賽」、「第四章:掌控一切的基因」「第五章:跳脫輪迴的反叛」、「終 章:擺脫束縛的未來」好像有點懂,又不太懂這本書的架構,其實書名雖然是《大腦簡史》,不過前面幾個章節都在講「基因」,並以擬人化的方式敘述,簡而言之,作者認為,基因才是演化的主宰,大腦只不過是基因的魁儡皇帝。

作者一開始就提到,傳統的演化觀點認為,演化單位是生物個體,演化會選擇出最能生存繁衍的個體,問題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捨己救人」的利他行為,捨己救人代表自己有高機率會被死亡,不捨己救人則有較高的存活機率,照這樣下去,應該捨己救人的人會逐步被淘汰掉。

事實卻不是如此,捨己救人的行為還是屢見不鮮。因此,應該是「演化會選擇出最能生存繁衍的基因」。

《大腦簡史》從細胞-個體-群體的角度,據理分析演化過程,從一開始的單細胞,到分工的多細胞,然後神經細胞慢慢往身體中央靠攏(因神經細胞死亡很難再生),最後在食物鏈的演化中,慢慢完備聽、視覺功能。而在大腦突破限制,慢慢變大後,也開始跟身體搶能量,讓身體成長變慢,都在在顯示:基因、大腦是自私的。

在大腦獲得基因突變的援助,慢慢變大過程中,人類的手部也更加靈巧,得以透過工具與書寫,傳承思想與文化;另一方面,從地球出現生命以來,所以生命形式都依循「基因演化」,意即只要環境出現大幅變化,就會有大量生物滅絕,只有某些物種或個體出現基因變異才能存活,當然人類演化足夠智能後,開始可以透過流傳下來的思想、技術與文化適應環境,讓「基因演化」逐漸轉變為「文化演化」。

即使如此,作者引用《自私的基因》看法,認為在演化過程中,雖然競爭的主角看似是個體,實則是基因的載具,基因創造出大腦、身體、肌肉與骨骼等,以強化基因的適應力,讓基因可以傳承下去。

書中最後討論一個很有的論點,那就是大腦是否對抗基因的掌控?現代的腦科學家都傾向認為意識是大腦的產物,我們透過意識認識世界,但也可以因此脫離現實,比如人類當初在從事性行為是很脆弱的,因為沒有安全遮蔽,會暴露在危險環境,而且非常耗費能量,而性高潮當初是一個鼓勵性行為的誘因,但現在我們卻會透過手淫來得到心理快感。在大腦衍生意識形態後,某些意識形態可能比生存來得重要,比如樂於活在大腦創造出的虛擬世界,追求自己創造的愉悅,此舉卻不利於生存繁衍。所以,自私的大腦,似乎正在對抗基因。

作者也以自殺從未消失過的論點,說明自殺是大腦的自由展現。如果大腦有了自由意志,可以對抗基因,那麼是否有一天,我們可以擺脫基因(肉體)限制,上傳心靈意志,追求永生?



西恩後見

《大腦簡史》可以說是最近看過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書,從序章開始慢慢引導引導出細胞、個體、群體,擺脫以往以大腦為主體的框架,非常過癮。

最特別的是,作者本身的論點結束在這本書的第280頁,後續居然還有45頁的部分,收錄了哲學界、科學界對於這本的看法,甚至有許多部分跟作者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比如作者認為演化以基因為主體,不過也有其他學者認為,演化應該是多層次論,從基因個體、群體都有可能扮演這個角色,比如翅膀本身並不會長出翅膀,而是在整個演化過程所需而成長。

也有其他學者認為,作者結論提到大腦有了自由意志,可以對抗基因,實際上的結果可能更為瘋狂,因為過往演化是物競天擇,天擇是整個演化的天花板,但隨著人類壯大,「人擇」在一定程度上已取代天擇,如果最後人類可以上傳心靈意志,那麼由心靈組成的心靈社會,或許是最接近上帝的,「心擇」將隨之產生。

所以看完書的本體後,可能會被說服好像演化真的是由基因決定的,然後在看後面45頁其他學者的看法後,又會覺得演化好像不是純粹由基因決定的,是一本能夠充分腦力激盪的書,非常值得推薦!

不過隨著AI科技的進步,上傳意志或許真有可能,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肉體死亡了,但意志仍然可以在虛擬空間對話(反正現在好像也很常這樣),這樣算是死亡還是活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深邃月光-avatar-img
2024/04/19
寫出文章就是一種意志的展現,可以流傳很久很久!
avatar-img
滾石西恩的沙龍
102會員
167內容數
閱讀面向會包含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習慣強化、閱讀寫作技巧與人際關係等面向,並希望整理不同作者的觀點,內化成自己的想法,打造適合自己的系統。如果這也是你(妳)追求的目標,歡迎一起加入。
滾石西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4
前陣子讀《把時間當作朋友》,作者李笑來分享一個俄國特工年科靠著蹲下,躲過追殺的故事。 書中提到,有位俄國特工年科同志有一次被一群美國特工追殺,手中的左輪手槍裡已經沒有子彈,他只能邊跑,邊想辦法擺脫厄運,當他衝下一段長長的大理石臺階時,竟然做出一個常人無法想像的動作——止步蹲了下來。
Thumbnail
2025/04/24
前陣子讀《把時間當作朋友》,作者李笑來分享一個俄國特工年科靠著蹲下,躲過追殺的故事。 書中提到,有位俄國特工年科同志有一次被一群美國特工追殺,手中的左輪手槍裡已經沒有子彈,他只能邊跑,邊想辦法擺脫厄運,當他衝下一段長長的大理石臺階時,竟然做出一個常人無法想像的動作——止步蹲了下來。
Thumbnail
2025/04/23
不知道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幾歲?如果你已經40歲,認知哪些能力正在改變,對於開啟第二人生會很有幫助;如果還沒40歲,先做好準備也不錯 《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在開頭用很多數據說明,不論從事何種高技能職業,幾乎都會在40歲到50歲出頭開始走向衰退。 更糟的是,職涯
Thumbnail
2025/04/23
不知道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幾歲?如果你已經40歲,認知哪些能力正在改變,對於開啟第二人生會很有幫助;如果還沒40歲,先做好準備也不錯 《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在開頭用很多數據說明,不論從事何種高技能職業,幾乎都會在40歲到50歲出頭開始走向衰退。 更糟的是,職涯
Thumbnail
2025/04/21
當大家都投入Podcast,你心想著:「很多人都在做Podcast了,我現在再跟進,不可能會成功吧?」 《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作者用行動告訴你:可以,只要找對方法。 因為(當時)市場上沒有人做日更的Podcast,儘管有許多專家告訴作者不可能,也不建議做日更Podcast,不過作者認為這是他的
Thumbnail
2025/04/21
當大家都投入Podcast,你心想著:「很多人都在做Podcast了,我現在再跟進,不可能會成功吧?」 《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作者用行動告訴你:可以,只要找對方法。 因為(當時)市場上沒有人做日更的Podcast,儘管有許多專家告訴作者不可能,也不建議做日更Podcast,不過作者認為這是他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頭腦運作原理一直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點。作者從頭腦記憶區分為兩種類型的角度來說明會記得與會忘記的技能。進一步闡述要如何從養成學習投入習慣以及利用金錢賦予價值的角度來有效學習。
Thumbnail
頭腦運作原理一直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點。作者從頭腦記憶區分為兩種類型的角度來說明會記得與會忘記的技能。進一步闡述要如何從養成學習投入習慣以及利用金錢賦予價值的角度來有效學習。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謝伯讓著名的腦科學專家,先前有介紹過非常推薦的《大腦簡史》,《都是大腦搞的鬼》則是比較早的作品,用比較詼諧、簡單、生活化的內容,從腦科學角度介紹消費、職場、社交到知識等面向,大腦可能產生的盲點和誤區。 大腦會有盲點,非常正常,因為演化的過程只會選擇出「足以幫助生物贏得競爭或繁
Thumbnail
《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謝伯讓著名的腦科學專家,先前有介紹過非常推薦的《大腦簡史》,《都是大腦搞的鬼》則是比較早的作品,用比較詼諧、簡單、生活化的內容,從腦科學角度介紹消費、職場、社交到知識等面向,大腦可能產生的盲點和誤區。 大腦會有盲點,非常正常,因為演化的過程只會選擇出「足以幫助生物贏得競爭或繁
Thumbnail
電影《露西》裡提及,一般人只開發了 10% 大腦,還有 90% 未使用的潛能,概念聽起來好像很合理,然而這其實是一種迷思!對一般大眾來說,腦科學可說是超級複雜的知識,但在《打破大腦偽科學》一書中,透過腦科學專家漢寧.貝克淺白的說明與舉例,讓非專業的我們,得以輕鬆窺探腦科學在生活中的迷思與解答。
Thumbnail
電影《露西》裡提及,一般人只開發了 10% 大腦,還有 90% 未使用的潛能,概念聽起來好像很合理,然而這其實是一種迷思!對一般大眾來說,腦科學可說是超級複雜的知識,但在《打破大腦偽科學》一書中,透過腦科學專家漢寧.貝克淺白的說明與舉例,讓非專業的我們,得以輕鬆窺探腦科學在生活中的迷思與解答。
Thumbnail
看了《大腦喜歡這樣學》後,突然對大腦產生興趣,因緣際會找到《大腦簡史》這本書,作者是臺灣認知精神科學/腦科學家謝伯讓,這本書探討的議題,主要是人腦重量只占體重的2%,但是卻需要全身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這樣「掠奪」資源的能力從何而來? 從這本書的章節「序 章:植黨營私的大腦」、「第一章
Thumbnail
看了《大腦喜歡這樣學》後,突然對大腦產生興趣,因緣際會找到《大腦簡史》這本書,作者是臺灣認知精神科學/腦科學家謝伯讓,這本書探討的議題,主要是人腦重量只占體重的2%,但是卻需要全身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這樣「掠奪」資源的能力從何而來? 從這本書的章節「序 章:植黨營私的大腦」、「第一章
Thumbnail
頭腦跟身體,其實是過去的累積 身體轉化吃進去的食物成為你的一部分 頭腦則善於蒐集過去的資訊 我們很多時候是根據過去的記憶所行動的 感謝我們的頭腦及身體為我們所用 讓我們持續在人生中學習成長 向宇宙許願: 健康 平安 幸福 快樂 財源滾滾來 活出自己的天賦、發揮價值 讓生活
Thumbnail
頭腦跟身體,其實是過去的累積 身體轉化吃進去的食物成為你的一部分 頭腦則善於蒐集過去的資訊 我們很多時候是根據過去的記憶所行動的 感謝我們的頭腦及身體為我們所用 讓我們持續在人生中學習成長 向宇宙許願: 健康 平安 幸福 快樂 財源滾滾來 活出自己的天賦、發揮價值 讓生活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腦科學專家謝伯讓,現為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類知覺及意識,以下為選自書中內容和寫出我的心得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腦科學專家謝伯讓,現為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類知覺及意識,以下為選自書中內容和寫出我的心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